荀子认为,师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礼”“法”兼并的“大儒”。《荀子·劝学》云:“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儒效》曰:“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荀子认为,儒者分为三个层次,即俗儒、雅儒和大儒。俗儒徒然学得儒者的外表,但对“先王”之道,对《诗》《书》礼义仅会教条诵读,全然不知其用,而且还会谄谀当权者,人格低下;雅儒的言行已能合礼义《诗》《书》的精神,他们不谈“先王”,懂得取法“后王”,他们虽然也在“法典”所未载和自己所未见的问题面前拙于对策,却能承认无知,不自欺欺人,显得光明而坦荡,他们能使“千乘之国安”;大儒是最理想的,“以一持万”,以已知推未知,自如应对新事物、新问题等,自如地治理好国家。显然,教育应当以“大儒”为理想目标。
基于此,一方面,荀子非常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如提出“善假于物”,就是指人善于借助知识来丰富人自身。另一方面,荀子也重视古代经典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传播。荀子注重读经,以儒经为学习与教育的内容。他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清人汪中经考证在《荀卿子通论》一书中说:“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盖自七十二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可见,荀子精通儒经,秦汉之际儒生所学儒经,大都传自荀子。荀子认为,各经自有不同的教育作用。“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在诸经中,《礼》最重,以之为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