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非常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强调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出君子。孟子师范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在于“性善论”,他认为人的仁义礼智,是天生所具有的,也就是孟子所认为的“性”。进而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就是孟子的“四心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每个人都有的,而这四心就是仁义礼智。如果没有这四心,人便不算是人了。“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以,仁义礼智虽是每个人都所固有的,却需要去探求,一经探求,便会得到;一旦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之所以相差甚大,就是因为有的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人性的本质,而有的人却不能。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这些所固有的品质,可以使人为善,这便是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善良的原因,即“人之初,性本善”。
为了培养这种浩然之气,孟子认为必须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才会具有刚毅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他认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思就是人的聪明才智得之于艰苦的磨炼,环境越是恶劣,对人的造就可能越大。同时列举舜、傅说、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杰出人物的坎坷经历进行说明。并提出,“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人的道德标准和精神境界。(www.xing528.com)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意思是:关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你就应该反省自己的真爱够不够;管理别人却没有管好,就应该反省自己的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却得不到礼貌的回答,就应该反省自己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要自己行为端正,天下人自然都会归向你。总之,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