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孔子认为,师范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先,孔子属于平民中的士阶层,他对贵族统治者实行不人道的奴役和剥削、人民贫困不能安居的状况,非常不满。他谴责“苛政猛于虎”,要求合适地照顾老百姓的利益,消除苛政,避免出现两极分化,以改变现状。但自身又认为古代基本制度等是经过历史考验的,不应改变。不主张运用“革命”的办法,提出可以通过德政实现其最高政治理想(即大同社会)。
其次,孔子继承西周“敬德保民”的思想,主张采用德政。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自然地围绕着统治者,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由此可见,孔子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德政是依靠人来实施的,关键在于得人,改良政治就应当“举贤才”,把平民中的贤才推举出来,在位理政,使百姓诚服,才会有好的政治。
再者,孔子主张的政治改良路线,需要一批贤才才能实行。贤才并非天生,平民中的士经过教育提高才可成为有才能、有道德、可以从政的贤才,即君子。孔子对子夏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表明其培养学生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将其培养成君子。(www.xing528.com)
因而在教师培养目标方面,孔子特别重视对君子品格的培养,在《论语》中谈到君子就有107次之多,例如,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以做到呢?”孔子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君子品格可以分为两方面,即对己要能修己,对人要能安人,以至安百姓。“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修养自身是从政治人的先决条件。孔子对君子强调三方面的修养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个方面的修养都是必要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君子道德方面的培养和修养。
另外,孔子还提出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可以简约概括为“学而优则仕”。他认为,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这样学习和做官就有了密切联系,他鼓励学生们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的是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没有学好。弟子们受此思想灌输,脑海中普遍存在为做官而学习的念头。“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反映封建制度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学习的重要动力。同时,与当时“任人唯贤”路线相配合,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具有实际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