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到2010年,浦东社工经历了11年的发展,孕育了一定数量的社会组织,也积蓄了一大批有志于社会工作这个助人职业的社工。政社合作、基金会支持、企业参与,给社会组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希望。与此同时,他们对服务质量的更高要求,以及同行之间的良性竞争,都给社会组织提出了新挑战。而社会组织中的社工,也因为服务对象、所在机构以及出资方层出不穷的新要求而倍感压力,继而从主观上迸发出继续学习提高的强烈愿望。这一切都似乎为一粒种子准备好了一片肥沃的土壤,再加上阳光雨露,就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粒种子便是能为社工提供教育、行政、情感支持的社会工作专业督导。
浦东新区民政局作为出资方,浦东新区社工协会作为承办方,中国香港基督教服务处作为合作方,共同商议决定:用三年时间,培养出一支督导队伍。如同播种一样,三年培养计划被依次赋予了“种子”“新芽”和“硕果”的称呼。
第一年,种子计划。种子计划从浦东新区的各家社会组织中挑选出10名“种子”学员,接受来自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资深督导的直接督导。这10名“种子”学员将组成督导第一梯队,成为未来的督导。
第二年,新芽计划。新芽计划将学员扩大到30名,由“种子”学员直接督导,同时“种子”学员继续接受来自督导老师针对其督导的相关指导,即间接督导。这30名学员将组成督导第二梯队。
第三年,硕果计划。硕果计划旨在发挥督导专业服务和行业引领的作用,一方面,在其所在机构内部开展督导服务;另一方面,在浦东社工协会搭建的平台上,为有需要的机构提供跨机构督导服务,让更多的社会工作者和公益项目受益。
在三年的培养规划中,这些由社工自荐、机构推荐以及专家评估产生的“种子”学员,将接受每周一次的个别督导,每两个月一次的小组督导,每两个月一次的讲座、工作坊等,以及一至两周在香港等地的实地学习;完成日志、督导记录、工作坊记录、心得体会以及各种评估等文档记录。培训内容集中在个人成长、理论学习以及实务操作三个层面,聚焦在督导的教育、支持以及行政三大功能上。
关于督导种子计划的由来及发展,以下是转摘自当时浦东新区督导培养计划的项目负责人谢倩的叙述,她文字中掩饰不住的激动可以让我们分明感受到督导种子计划给社工带来的巨大改变。
回想督导培养的这第一年,作为组织协调者,我感觉最有挑战的莫过于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以及如何将10名“种子”学员凝聚在一起,成为将来督导队伍中的核心团队。如果把这个团队比作那粒小小的种子,那么课程设置便是种子生长所需要的阳光雨露。第一年的课程中安排了各类工作坊,包括个人成长、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以及机构管理等。对我来说,最想花费笔墨的要数个人成长的这个部分了。(www.xing528.com)
这次个人成长营为期三天,地点定在了浙江省临安市的东天目山脚下。三天中,小溪边的水中大战,石头滩上的自我探索,丛林中的结对野餐,黑夜里的深度冥想,野山上的连滚带爬,大地上的百花拼图,每个未来的督导都在汗水和欢笑中亲近了大自然,亲近了生命,更亲近了自己和身边的同伴,听听他们的心声吧:
“我觉得自己一直是个很自卑的人……通过今天这次爬山,我觉得自信心大大提高了,原来我也可以上山下山这么快的!”
“虽然有些人看起来很文弱,但当一个人心里面有一个意念(我一定要爬上去)的时候,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很强大的。在逆境当中,你要坚持下去,你就能成功了。”
“这两天每个人身上都发生了很多很(令人)惊奇的事情,我想这是一种心理作用,而这种心理作用来自团队的相互支撑。”
成长营有个意味深长的名字——“Out and Back”。看似简单的“出去和回来”却蕴含着我们的独特用心:离开城市,走进大自然,同时走进每一个人的内心,走近这个团队中的每一个人,然后重新回到城市中,回到社会工作这条道路上来。
“这个团队已经建立起来了,在这条路上应该很有被支持的感觉。我们应该有动力,接下来我们可以一直走下去,而且可以互相支持。因为我觉得这条路(指社会工作)真的不容易走,就像那条山路也很不好走一样。但今天的经验可以被带到我们的工作当中,记住这个经验,我们肯定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通过这次成长营,我们既在每个未来的督导心中播下了一粒种子,也为未来的整个督导团队播下了一粒种子,相信这些种子一定能在浦东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