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顺林
“十一五”期间,宁波市担负着打造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南翼中心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同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化;要索扩张带来的经济发展潜能已经释放,要素短缺和资源成本上升。人才资源的变动影响着城市价值的创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及投入可以使城市产业获得资源和产品的竞争优势。城市人才竞争力决定了城市竞争力。本研究力图在国内外现有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顺应人们对人才、人才竞争力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化,对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做了优化和探索,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和相关城市人才竞争力排名,为我市准确把握人才竞争力的现实本质和在全国相关城市的相对竞争态势,提供参考和借鉴。
西方国家对人才的研究源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舒尔茨(T.W.Schltz)系统地提出的人力资本的概念,随后丹尼森、肯德理克对人力资本在美国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进行了分析,而罗伯特·卢卡斯用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来解释技术进步,说明经济增长是人力资本不断积累的结果。他认为人力资本是增长的“发动机”,人力资本能产生内部效应,对投资者本身的生产率能产生贡献。人力资本产生的外部效应,即对投资者以外的要素的生产率的贡献,使人们的平均技能水平或人力资本水平可以在人们之间传递,其结果是不仅提高自身的生产率,还增加了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的生产率,并产生了生产中的递增收益。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自1986年起每年发表《世界竞争力年鉴》(即《洛桑年鉴》),对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并排出名次。其中的国民素质国际竞争力和科技要素,实际上是对人力资本的竞争力进行评价。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外的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估和比较研究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基于人力资本投入的角度,没有把人才竞争力独立分离出来进行评估和比较,人才竞争力评估是间接地通过教育、科技的竞争力水平来度量和评价;二是从企业人才测评角度,即从微观的企业、人才个体索质来测评,没有专门针对不同区域或城市进行人才层次的人才竞争力的综合比较和评价。
在国内,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布的各种城市竞争力报告,城市人才竞争力综合评估开始引起人才研究学者和研究机构的注意,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对城市人才竞争力排行,人才竞争力指数由人力资源数量指数、人力资源质量指数、人力资源配置指数、人力资源需求指数和人力资源教育指数等6大指标综合而成。该研究结论中,人才竞争力列前12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温州、天津、沈阳、武汉、南京、大连、成都。宁波排第13位。
此外,李晓园等在“中国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研究”根据历史资料和内外有关资料分析出表征人才竞争力因素,确定我国人才竞争指标体系由五个部分组成,即目标层是由人才总量指标、人才结构指标、人才动态指标、人才投入指标体系、人才产出指标体系、人才环境指标体系组成。桂昭明(2002)在“人才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中,选择体现或影响人才竞争力的54个指标,并分类为体现人才“现实竞争力”的内在要索和体现人才“未来竞争力”外在竞争力要素两大类。其中,内在竞争力耍索包括人才数量、人才质量、人才创新能力等3个二级指标;外在竞争力要素包括人才使用效益、人才状态、人才环境等3个二级指标。研究选取美国、日本等12个国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2个国家人才国际竞争力排名为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法国、英国、巴西、韩国、俄罗斯、中国内地、印度。
这些评估体系,从不同的人才内涵、人才竞争力的内涵分析、设计相应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得出不同的结果,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人才竞争力研究的进展和趋势。
随着宁波经济的跨越式大发展和对外开放,宁波人才在人才总量、人才素质、人才结构、人才平台、人才环境、人才贡献等方面都取得了与宁波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大发展。按学历、职称等为标准的人才口径,到2004年,宁波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达44万人,每万人人才资源数为799人。全市已拥有高级职称人才1.5万余人,中级职称9.8万余人;全市博士和博士后550多人,硕士4350多人。人才载体方面,我市现有保税区、科技园区、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3个,博土后工作站14家等人才孵化、创业基地。
宁波人才为宁波的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起了核心的支撑作用,宁波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标许多处于全国前列。近年来,从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的竞争力的测评结果来看,宁波的城市竞争力指标总体上位于同类型城市前10位且呈上升态势。下表是2005年我市部分指标排名近况详见表1。
表1 宁波市部分指标排名状况表
但是,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的研究结果,宁波人才竞争力综合排名仅处在第13位,二级指标中,人才资源数量指数、人才资源质量指数、人才资源配置指数、人才资源需求指数分别排第18位、第10位、第22位和第6位。该结果反映了在传统的人才观念的分析框架中,宁波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的可获得性的能力有待于提升。另一方面,应该看到该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还不能够充分反映宁波人才竞争力的实际地位和本质。理由如下:
为优化评估模型,选取指标考虑的原则包括指标体系先进性、指标体系的模糊性、指标体系的经济属性、指标体系的实用性等四个方面。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选择的原则和要求,我们对人才竞争评价指标的选取进行了三方面的改进:一是拓展了人才概念的内涵,充分体现驱动城市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核心要素作用。人才概念除了从传统的学历、职称等方面界定,还应充分考虑企业家、高级技工的人才意义;二是提升人才效能在评估人才竞争力的作用,充分体现人才效能的意义。人才的效能从人才的经济贡献、科技贡献和社会贡献进行考察,从而把人才竞争力评估从静态的概念向动态的绩效转变;三是优化统计和评估模型.通过统计模型的筛选和专家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设计。
本研究认为,一个城市或区域人才竞争力取决于人才总量结构、人才效能水平、人才发展环境三大模块。其中,人才资源描述人才竞争力的存量水平和结构状态;人才效能描述人才使用的效果,反映的是人才存量的产出水平;人才环境描述人才发展水平,反映人才竞争力的未来水平或是未来人才竞争力水平的贴现值。相应的,可得到图1的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模型:
图1 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模型
根据上述模型,本研究设计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即人才资源、人才效能、人才环境等3个模块,10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具体如表2。
表2 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方法得到的指标体系、权重系数和预测模型,本研究对包括宁波在内的城市人才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相关的统计数据取2004年各城市的统计资料和其他资料)。
一是18个相关城市(15个副省级城市+无锡、苏州和温州),包括西安、大连、南京、杭州、武汉、苏州、宁波、长春、沈阳、青岛、成都、济南、温州、无锡、广州、乐门、哈尔滨等18个城市进行比较。测评结果如下:(见表3)(www.xing528.com)
表3 2005年18个相关城市人才竞争力比较
(续上表)
从表3可以看出,在18个城市中,宁波虽然人才资源排名第10名,但是由于人才效能和人才环境排名分别为第二和第三,因而人才竞争力综合排名为第五名。
二是宁波与其他4个计划单列城市人才竞争力比较。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五个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排名如表4:
表4 计划单列城市人才竞争力比较
5个计划单列城市的人才资源排名为深圳、宁波、大连、青岛、厦门。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来看,深圳和宁波两城市的人才资源处于劣势,但是由于两城市具有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家、专业技工等人才资源的优势,故在人才资源排名一项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在人才效能排名上,分别为深圳、宁波、大连、厦门、青岛,充分说明了深圳、宁波人才竞争力优势得到挖掘和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较大。人才环境排名为深圳、宁波、大连、青岛、厦门,说明人才吸引力和人才发展环境的状况。5个城市人才竞争力综合排名为深圳、宁波、大连、青岛和厦门,这一结果与5个城市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基本情况比较吻合。
三是长三角16个城市人才竞争力比较。对长三角16个城市,包括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宁波、绍兴、台州、嘉兴、无锡、常州、舟山、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湖州16个城市,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如表5:
表5 长三角16城市人才竞争力比较
从表5可以看出,虽然宁波人才资源分值低,但是人才效能、人才环境分值较高,人才竞争力综合指标得分较高,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位于为第4。
上述结果如比照国内其他研究,如影响较大的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的人才竞争力排名(在该研究中宁波人才竞争力排名第13位),宁波市人才竞争力有所提升,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我们这个人才评价体系强调了企业家与专业技工的人才价值、突出了人才的绩效和人才环境的意义,这也和人才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以效能和发展环境为中心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对于丰富人才竞争力概念和人才竞争力评价理论具有更大的理论和实践的价值。
[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等.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NO.L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任剑新.层次分析法在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J].2003(8)
[3]邱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4]王伟.基于熵的财税政策相对优异性评价.数量经济技术研究口].2000(3)
[5]王超等.人工神经网络在企业预警管理系统中的应用[N].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4)
[6]桂昭明.人才国际竞争力评价.中国人才[J].2002(10)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