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亚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有效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间的资金流动,就像植物的生长一样,具有“向光性”。宁波这几年的快速发展雄辩地说明:哪个地方的金融生态环境好,商业银行对这个区域的内部评级就高,信贷政策就愈是倾斜。就会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向这里流动,形成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从而形成金融经济良性发展的局面。要加快“和谐宁波”建设,提升金融服务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优质、便利的金融服务,必须着力改善金,触生态环境,增强和提高对资金的吸收和利用效率。
根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首次中国金融环境调查表明,在全国50个参加评比的城市中,宁波2004年的金融生态环境排名第二。在5个金融生态环境I类城市中,浙江省共有包括宁波、温州、杭州等3个城市入选。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宁波市“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把宁波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的金融中心。因此,必须加快金融产业发展,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增强对区域周边城市的金融辐射力。总结宁波在金融发展中的经验,对宁波的金融发展水平做一个科学的认识,有助于区域经济金融的更快发展。
区域资金吸纳能力是区域资本积累的先决条件,区域资金运用能力是促进区域储蓄向投资转化和资本形成的关键。从银行系统角度看,区域资金吸纳能力可以通过区域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变动情况来分析。区域金融运用能力则可以通过区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变动情况来分析。区域资金吸纳和运用能力的差异在表现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状况的同时,反映了区域资金货币资金的流动。
表1 2005年浙江省内主要城市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RMB)
据统计,“十五”期间,宁波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市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1175.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446.4亿元,年均增长13.8%;比浙江省高出1个百分点。2005年宁波市GDP总值为2446.4亿元,增速12.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0.1个百分点。从总量指标看,宁波GDP值落后杭州472.6亿元,在全省11个地市居第二位。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3%;比重比杭州低3.5个百分点,从人均指标看,2005年宁波市人均GDP值为43944.7元,居三大城市首位,较浙江平均水平高15730.7元。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8元,高出浙江平均1 1 14元。
从经济与金融的关联数据看,宁波经济发展对投资和信贷的依赖较强。增量资本产出率(投资总额/CDP)的比重最高为56.02%,反映工业化比重较高。经济效益指标良好,在三大城市中,财政效益系数居前(0.19),区域资金吸引能力较强。
人民币各项存款总量是衡量一个地区资金充裕情况的重要指标。从近15年宁波、温州、杭州三个城市的存款总量增长情况看,宁波的资金实力发展迅猛,增长速度在浙江居于前列,年均增长28.01%,比温州略低0.1个百分点,比杭州高0.15个百分点,比浙江高1.55个百分点。占浙江省的比重由1978年14.03%提高到2005年的17.8%,数字变化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地区区域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经济越发达则其资金来源相对就越多,反之,则资金来源越少。
表2 浙江省内主要城市人民币各项存款情况
(单位:亿元)
如果将存款资金流量变化看作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积累的结果,那么贷款资金的配置就是推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对某一区域贷款量的增加意味着该地区的投资增加,则该地区的购买力总量增加,从而使得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流入该地区。从1990-2005年的贷款增长情况看,宁波的年增长率达到25.56%,分别比杭州和浙江省高0.08和2.23个百分点,低于温州2.43个百分点。2005年末,宁波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占全省的20.62%,较1978年提高6.55个百分点。显示宁波经济在全省的领先优势继续保持和扩大。
表3 浙江省内主要城市人民币各项贷款情况
(单位:亿元)
从信贷资金运用效率的指标看.除个别宏观政策波动较大的年份外(与宁波民营企业为主,经济对外部冲击反映较为灵敏的特点一致),宁波市的信贷资金运用水平相对浙江全省而言运用较为充分。在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未实行以前,一般高出5-6个百分点;2000-2005年,平均领先11 -22个百分点。
表4 浙江省内主要城市人民币信贷资金存贷比情况
(%)
2005年末,宁波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为81.09%,超过浙江省平均11.07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平均13.29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区域资金相对输入的态势。另外,根据货而信贷登记系统数据显示,2005年末,异地金融机构对宁波市贷款余额为360亿元,超过宁波金融机构对异地贷款将近180亿元,显示宁波经济对区域外信贷资金存在较大的吸引力。
综合来看,2005年宁波贷款占全省的比重为20.62%,超过GDP占全省的比重(18.3%)2.32个百分点,显示信贷资金对宁波的倾斜;超过存款占全省的比重2.81个百分点,显示区域内部金融机构对区外资金的吸引力较大,银行信贷资金运用较充分;与投资占全省的比重大致相当;超过储蓄占全省的比重(16.67%)3.95个百分点,说明对非本地储蓄资金的利用水平较高。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和金融深化,证券等直接融资方式不断发展。为全面反映区域间的金融发展水平,下面主要从股票市场融资、保费收入和利用外资等方面开展比较分析。
证券市场发展方面,宁波的资本市场发展主要指标与宁波经济、金融总量在浙江的比重大致相当。其中累计筹集资金占比指标最高,达到24.56%,说明宁波上市公司的规模较大,运行质量较高。而从保险业发展指标看,除了保险密度指标较高外,保险深度和保险收入指标都不理想。说明宁波的资金丰裕,但保险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发展。2005年,宁波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3.1亿美元,占浙江省的29.9%,比2000年提高5.02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宁波累计利用外资82.6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近三倍,占浙江省的比重由“九五”期末20.96%,提高到“十五”期末的32.77%。
表5 宁波非信贷资金吸收能力分析
宁波区域金融经济良性发展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四点:(www.xing528.com)
宁波是全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得市场经济发展之先风,区域经济充满活力。200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宁波市的竞争力在200个城市中名列12,在大陆城市中排名第6。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得益于政府职能和观念的转变。一是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金融生态也是生产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成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导力量。政府深刻意识到维护良好金融秩序,创建和谐金融生态的重要性,加大对金融保险服务业的发展扶植力度。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夯实金融生态和谐发展的经济基础。以“产业立市、港口立市、人才兴市”为契机,在加快临港大工业发展的同时,抓大不放小,通过成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等方式,加快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实现了经济集约增长,取得了速度和效益双丰收。2001-2005年,宁波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5.18%,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88%,每百元GDP创造的财政收入由1998年的9.31元,提高到了2005年的19.07元。经济持续健康高效增长为提高金融业效益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吸引资金加快向宁波聚集。目前宁波所有的银行分支机构均享有不同程度的地区信贷倾斜政策。三是积极采取措施,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大力清理整顿非法融资,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2005年末,宁波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2.64%,低于全国近5.96个百分点,是全国资产质量较好的几个地区之一。
宁波帮崇尚“诚信文化”,“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为宁波经济的发展,也为金融的稳健运行奠定了基础。宁波市政府把加强和增强诚信意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放到与改善投资环境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政府信用、企业信用、社会(中介机构)信用、个人信用”为重点,加强法规、道德、监管三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信用宁波”建设,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一是进一步强化政府信用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2002年成立市“信用宁波”领导办公室,制定《宁波市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处分处理试行办法》,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二是加快推进企业信用建设,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个人,实施联合惩戒与制裁。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目前宁波市企业信用资讯网现已成为“信用宁波”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每月查询企业的基本信息次数在25000次左右。三是加大整治力度,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四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进个人信用文明建设,构建起全方位的社会信用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相继被国家列为金砸体制改革、金融电子化试点城市和金融对外开放城市,金融服务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到2005年底,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网点2200多家,金融从业人员3万多人。金融机构门类齐全,建立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财务公司、农村合作银行、信用社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机构协同发展的多元化市场格局。目前宁波市拥有2家法人外资银行,随着上海银行宁波分行的开设和华夏银行的筹建,宁波将成为浙江省金融机构数量居前的城市。
在区域金融生态建设中,人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履行职能,在金融生态建设中当好政府的助手。一是突出抓好地方性小法人金融机构的风险化解工作,维护地区金融稳定。及时妥善处置了1997年来风险集中信托公司的债务清理,做好融资中心风险化解工作,清理整顿“两非”、“三乱”,维护了金融秩序的稳定。二是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建立以人行(2003年后为一行三局)监管为主导,行业自律监管和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为补充的多层面的金融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率。三是以创建金融安全区为契机,在促进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同时,加强金融债权管理,大力打击企业逃废债。四是加强监测,狠抓风险苗头,及时排除干预金融运行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在农村广泛开展创建“信用村”活动,打击非法集资,维护金融秩序。五是加快改革,以制度创新推动辖区金融生态好转。采取多种措施,在农信社规范化改革试点基础上,使鄞州农村信用联社于2003年顺利改造成全国第一家农村股份合作银行。五是作为人民银行总行企业信贷登记征信系统的开发基地,宁波大力建设信贷征信体系,为金融生态环境的维护提供良好信息保障。
但是不容否认,当前宁波区域金融生态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融资方式失调,金融生态结构失衡;金融要素市场相对封闭,生态系统物质交换能力有限;依法维权仍有困难,金融生态环境的法制基础尚需巩固;金融机构市场定位趋同,同质竞争严重,金融生态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区域产业层次低下,经济增长方式未实现实质性的依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下,越来越不具有可持续性,影响区域金融体系动态平衡和优化,银行面临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一方面,区域内产业同质化、产品低档化、组织分散化现象突出,在石油、钢材等能源原材料大幅涨价后,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些家电、化纤、轴承企业成本相应增加,效益下降,竞争力减弱。2005年,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254.43亿元,增长3.4%,增幅同比降低19.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反倾销、绿色壁垒等各种贸易壁垒、技术壁垒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对高度外向的宁波经济发展影响日益增大,据测算,人民币升值2%,将导致棉纺织业、毛纺织业和服装行业利润分别下降4.4%、1.3%和1.4%。如果经济增长模式不能实现有效转变,企业不能走高效、节能的集约发展道路,势必影响区域金融运行的质量,进而影响区域金融生态结构的改善和功能的发挥,制约金融生态生产力发展,最终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确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强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塑造区域金融体系动态平衡的内外环境,从而构建金融与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金融工作。把经济与金融作为共生体去把握,密切关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对经济金融的互动与影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发展,激发增长活力,提升发展质量,通过较快的经济增长,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金融要素的集聚能力。依托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提升产业层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增强区域特色经济的竞争优势,为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
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金融机构应加强对行业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研究区域性金融政策制度,积极发挥信贷杠杆作用,有效引导微观经济发展方向,不断增强金融要素的集聚能力。突出金融信贷支持和限制的重点,加大对农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鼓励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培育、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以此实现信贷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积极探索业务创新、市场创新和工具的创新,推出适合不同经济类型企业发展、不同投资主体需求的金融品种,延伸金融服务领域,优化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功能,促进金融业的良性竞争与良性发展。
完善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协调工作机制。一是建立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机制,建立以地方政府为领导,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金融机构为主体,政府职能部门、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向全社会辐射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体系;制定区域金融生态建设的整体规划、目标任务。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根据各自工作职责,结合金融生态建设实际,落实改善金融生态的各项措施。二是建立金融生态建设的正向激励和责任约束机制。将金融生态建设纳入对各级政府的考核范畴,突出正向激励效应,争创金融生态模范城市。三是建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金融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人民银行、监管机构及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实现区域经济金融信息共享,研究磋商维护金融稳定、支持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措施。
金融活动的实质是信用循环,而信用的最后基石应当是诚信,诚信环境建设因而会成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要继续大力弘扬“宁波精神”,着力提高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的诚信度,使其牢固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意识,共同创造和维护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其次,加快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服务对象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做好个人征信基础数据库系统的维护工作,推进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升级改造。加强征信市场管理,对现有的评级机构进行规范,不断引进资质好的评级机构,通过加强机构准入和市场运作的监管,确保整个评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积极推动辖内征信机构完善信用评级,健全地方信用担保体系。最后,完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利用法律约束、行政处罚和经济制裁等手段,强化对失信行为的惩戒,从而加强对社会诚信的引导。
参考资料:
[1]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4.12(1)
[2]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人民出版社,2005
[3]殷健生,肖顺喜.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0
[4]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M].2005.5
[5]张杰.中国金融成长的经济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6]易纲.中国的货币化进程[M].商务印书馆,2003
[7]赵苑达主纳.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美)胡佛(Hoover,E.M).区域经济学导论[M].商务出版社,1990
[9]殷兴山主编.区域金融探索与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0]周勤主编.战略创新与路径选择[M].宁波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