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的心理问题与行为策略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的心理问题与行为策略研究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给被征地农民的心理和行为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被征地农民还面临着一些特殊问题。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再社会化培训和教育。本研究以浙江宁波市集中安置被征地农民居住的某撤村建居社区为个案,通过访谈调查法,考察了被征地农民市民化的社区个案经验,探索了促进被征地农民市民化过程的社区实践模式。

城市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的心理问题与行为策略研究

陈传锋等

该研究集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研究人员为一体,深入被征地农民及撤村建居社区,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着重从社会心理学视角,运用社会心理学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合社区个案分析和教育思考,探讨了我国被征地农民一系列社会心理和行为问题,并提出了促进被征地农民顺利完成市民化转变过程的心理学策略和教育对策。这对于党和政府制定被征地农民的有关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被征地农民实现从农民角色向市民角色的转变具有科学指导作用;同时对于丰富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有关被征地新居民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成果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众所周知,被征地农民的不断增多,是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一个现象;而城市化进程加快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但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给被征地农民的心理和行为带来不少负面影响。毕竟,由于推进城市化进程与征用大量土地相并存,它使得一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土地上“有依有靠”的农民从“有产阶级”变成了“无产阶级”,从地地道道的农民——有土地的农民变成了不地道的农民“失地”农民。仅就浙江省而言,据不完全统计,从1999年至2003年,浙江省共征用农村集体土地200多万亩,平均年增长率为54%,预计今后每年还将以30多万亩的征用数递增;而被征地农民已达近200万人。这些被征地农民,由于他们地处城市边缘,按城市建设规划,撤村建居后,便算是生活在“城市社区”的“城里人”了。但由于没有工作,也没有城市人相应的社会福利和传统的文化背景,因此,他们实际上成了没有工作的城里人(unemployment citizen)。在几千年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被征地农民,尤其是那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被征地农民,认为土地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除了依赖自己拥有的有限土地来养家糊口之外便没有其他办法可以依靠,除了拥有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之外便无其他技术可以依赖,如果他们一旦失去了土地这根“救命稻草”,就似乎无力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了。因此,一些被征地农民由于“失地”而产生的失意、不满、不知所措,甚至恐慌现象就成了近些年来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国外的调查研究发现,随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郊区和城市周围,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不断被引发,主要表现为:琉远、道德败坏、无助、敌意、物质滥用、不信任、孤独、冷漠、极端化、无能感等。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主要有:犯罪、暴力、无家可归、拥挤、污染、贫困、种族冲突、社会文化瓦解等。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被征地农民还面临着一些特殊问题。例如,给被征地农民的现金补偿过低,且补偿常常不到位;在土地被征用后,由于补偿和安置不尽如人意,被征地农民丧失了土地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权利,又得不到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因而沦为既不同于农民,又不同于市民的边缘群体;缺乏有效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使得被征地农民生活无保障、后顾之忧大等。

该研究以被征地农民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在我国东部浙江省的宁波温州湖州等地以及西部陕西省的汉中和青海省的西宁等地分别抽样调查了439位被征地农民的社会支持和322名被征地农民的心理健康,主要发现有:

研究认为,征地部门需要重视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安置或职业培训,以提高被征地农民的社会支持水平、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提高和改善我国西部地区被征地农民的社会支持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社会心理学关于社会心理适应过程的理论假设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被征地农民心理的历史演变轨迹,结合某撤村建居社区个案的调查结果,本研究认为,被征地农民在撤村建居后从农民向市民转变的社会心理适应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访问调查结果,本研究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被征地农民聚群行为的社会心理问题:

研究认为,对于被征地农民的聚群行为可采取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有:第一,改革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第二,加快相关制度的改革步伐;第三,完善村民自治,建立畅通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第四,建立社会预警机制;第五,建立社会安全阀系统。

以我国东、西部被征地农民为对象,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在了解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和安置情况的基础上,本研究着重考察了被征地农民对土地被征用的情绪反应、行为变化及其需求状况。

结果发现:大多数农民都不愿意土地被征用,为此而担心生计问题;在土地被征用后,只有极个别的被征地农民(不到6.4%)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满意度有所提高,而更多的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满意度都降低了,或者与征地前一样;绝大多数被征地农民虽然迫切希望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但尚无如何帮助他们的具体建议,也无自身如何努力的具体方向。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再社会化培训和教育。

以被征地的老年农民为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在宁波抽样调查了309名撤村建居的被征地老年人、原地居住的被征地老年人、城区老年公寓的老年人以及城区外来移民老年人的幸福度、抑郁感和环境应激状况。

研究显示:城区老年公寓老年人的幸福度较高,而且较稳定,而他们的抑郁程度较低;撤村建居后的被征地老年人以及城区外来移民老年人的幸福度相对较低,而抑郁度较高,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化较显著;此外,老年人的幸福度与他们感受的环境应激强度呈现负相关,而抑郁度和环境应激强度则呈正相关。(www.xing528.com)

本研究以浙江宁波市集中安置被征地农民居住的某撤村建居社区为个案,通过访谈调查法,考察了被征地农民市民化的社区个案经验,探索了促进被征地农民市民化过程的社区实践模式。

调研发现:该区在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与管理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具体是“一化两保三改”:即城市化,土保、医保,旧城改造、撤村建居、股份制改造。另一方而,研究也发现,被征地农民在社区生活适应和求职意愿与就业选择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有:邻里人际交往问题、公共环境卫生问题、社区物业管理问题、求职意愿不主动问题、个人求职意向与社会职业需求不协调问题、个人职业能力与求职岗位不适应问题等。

为此,研究认为,要用城市社区文明培育新市民,具体举措有:明思想、善设施、强班子,搭建一个好平台;建组织、转观念、强服务,提高新市民生活质量;洁环境、丰文化、树形象,培育新市民城市意识等。

针对我国被征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和市民化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心理困惑和面临的各种社会心理问题,本研究探讨了被征地农民市民化的自我心理调节和社区心理服务策略。

研究认为,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提高自我认识、加强自律行为、维护身心健康、主动适应环境和促进自我成才,是被征地农民实现市民化的心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被征地农民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策略,主要有:了解紧张刺激的性质、做出积极的应激反应;培养对挫折的忍耐力、正视城镇化挑战;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特长、主动就业;掌握调节情绪、维护健康的有效方法等。

同时,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社区心理服务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研究者以往开展社区心理服务的实践与研究成果,研究进一步认为,应在“城中村”或”撤村建居“社区大力开展社区心理服务,以促进被征地农民的心理健康、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心理素质,进而促进被征地农民市民化的心理进程。为此,研究者提出了面向被征地农民的社区心理服务策略,主要有:争取行政领导的支持并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社区干部的心理服务培训;举办心理服务专题讲座、设计心理服务宣传专栏;充分利用社区现有心理服务资源;寓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于居民习惯和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和其他各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服务等。

鉴于城市化对居民社会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在分析“失地农民”失望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探索了被征地农民的再社会化和让“失地农民”不失望的教育对策。

研究认为,被征地农民的失望心态与其自身的农民意识有一定关联,如视野不开阔、只重眼前利益、应循守旧、没有足够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来应对与以前不一样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没有足够的承受变化的心理准备、应对能力及知识储备,缺乏应对新生活的自信心等。

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需要再社会化,政府、社会或社区'需要对被征地农民进行教育干预,主要对策有:明确对被征地农民的教育目的,使被征地农民正视“征地”现实,从被征地农民的再社会化人手,促进被征地农民的市民化;采用符合被征地农民需要及特点的教育形式与内容,突出对被征地农民的现代职业化教育;同时训练被征地农民的综合人文素质等。研究认为,被征地农民的职业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帮助被征地农民树立起新的职业意识,克服“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障碍,引导和教育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破除等、靠、要的“懒人”思想,提高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化就业。其次,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合理需要对被征地农民进行现代市场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但又不能只是注重纯粹的职业培训,还耍注意对其进行综合的人文素质教育。第三,对吸纳被征地农民达到一定数量的第二、三产业,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对被征地农民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以消化被征地农民、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为主而兴办的第二、三产业,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第四,把被征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的培训体系来进行考虑,建立被征地农民再就业的创新机制。被征地农民市民化和职业化的重要前提是农民就业的社会化和非农业化。被征地农民顺利实现就业是解决其生活来源、加快其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因此,应该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平等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城乡的统筹就业。

总之,本研究认为,征地部门要高度重视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和职业培训提高被征地农民的生活质量;社会有关部门要切实关心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减少被征地农民的聚群行为;党和政府要进一步保护这一群体,为被征地农民建立养老保险及其他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被征地农民的社会支持水平和生活满意度;撤村建居后要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心理服务和教育培训,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心理健康,引导被征地农民的再社会化,使他们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完成对城市生活的社会心理适应过程,进而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角色转变。

本研究成果突破了以往研究只限于对被征地农民的经济补偿分析、社会保障思考(包括就业建议),以及对被征地农民基本情况泛泛调查的不足,第一次涉足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心理和行为问题,反映了被征地农民内在的心理状况和外在的行为特点,填补了关于被征地农民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项空白。这是本项目的主要特色。本研究成果中的许多发现,如被征地农民的社会支持水平、被征地农民的心理需求,以及我国东西部地区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差异,是本研究的原创性成果,也是本研究对社会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重要贡献。本研究成果中的一些观点,如促进被征地农民市民化的心理学策略和教育对策,是本研究的主要建树。此外,深入被征地农民及撤村建居社区,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个案分析法等,反映出研究者严谨治学的作风,是本研究的另一特色。例如,在关于社会支持问卷的使用上,由于该问卷是第一次应用于汉语言情境,为了确保问卷的效度,研究者对问卷进行了反复的翻译和回译工作;回译问卷又经英语专家和双语专家与原问卷进行比较分析,经适当文字修改后,其中文版问卷才得以使用。

本研究最后指出的是:被征地农民的市民化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路程,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例如,被征地农民市民化的发展阶段、心理指标、影响因素、社区教育与服务等,需要研究者蹲点在撤村建居社区做进一步深入研究。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