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展斌
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早在七千年前,勤劳勇敢的先民就在这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人具有很高的智慧,他们制作的漆器、骨相、牙雕等都是举世闻名的文化瑰宝。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页。)从河姆渡人制作的第一个漆碗、第一把骨相起,宁波的文化生产就开始了。如今河姆渡文化已成为宁波人引以为豪的特色文化标志,是宁波文化的源头、发展文化产业的根基。几千年来,宁波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我们留下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珍贵的文化遗产。以河姆渡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上林湖越窑遗址为代表的青瓷文化,以天童寺、育王寺、雪窦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保国寺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以王阳明、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术文化,以“宁波帮”为代表的儒商文化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还有宁波的渔文化、茶文化、食文化、旅游文化、麻将文化等等,这些文化是我们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对于宁波新兴的文化产业来说,启动并整合、包装这些文化资源,就有可能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经过改革开放,宁波初步形成以广播电视和报业为主体,电子传媒和印刷传媒相结合的支柱型文化产业,建立了以其为骨干的门类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并初步形成了以城乡居民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为轴心的较为完善的文化消费市场格局。同时政府主导的节庆文化活动异军突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老家具、竹木根雕等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宁波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两道靓丽风景。此外,宁波的文具制造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国内最大的文具生产基地之一,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是宁波文化产业中的一颗耀眼明星。当前,宁波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宁波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市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呈现良好态势。公益性文化设施不断完善,较好地满足了居民的基本文化消费需求。近几年来我市仅中心城区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先后投入经费200多亿元,每年重点抓几个品位高、形象优的精品工程。1999年投资6亿多元,建成了占地28公顷的月湖景区一期工程,恢复了古老的月湖十景。2000年投资7亿多元,在三江口建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时代文化广场;2001年总投资10多亿元,建成占地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中央商务区——宁波天一广场。目前正在建设三江文化长廊和八大文化设施。这些文化设施是展示城市文化品位,发展都市文化、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推进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文化市场是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作为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平台。宁波的文化市场在改革开放后有了很大发展,经过近二十年的培育和管理,目前已具备相当规模,呈现健康有序、门类齐全、层次丰富、布局合理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了以宁波城区为中心,各县(市)区城关镇为副中心,辐射广大农村乡镇这样一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市场格局。
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的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城市的开放度和知名度在不断提高,促进了宁波文化产业的发展。宁波的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持续增长。据市统计局大文化产业统计口径,2002年我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为15167家,实现增加值为89.4亿元,比2001年增长17.7%,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约3.4个百分点。200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96%。
宁波作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开放城市,人均GDP2003年在全省列第二位,为3319美元,已经达到全面小康的标准。如果对照有关经济发展阶段与文化产业发展相互关系研究的结果看,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社会对文化需求会强烈凸现,因此当前'我市发展文化产业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较强的市场需求。从2002年以来,我'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趋势日益明显。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正在寻求新的突破,旅游、教育、网络、电讯及文化休闲服务开始成为新兴的消费热点。如我市的固定电话用户在2002年为192万户,2003年达到207万户,有线电视用户近140万户,上网用户达到59万户,宁波公众多媒体信息网主页访问人次超过900万次,居中文网站排行榜前列等等。
现代文化产业是一个与现代高技术日益融合的产业,特别是一个与信息产业相互关联、互为表里的产业,代表了一种新兴的产业力量。宁波的现代传媒业在改革中求发展,前景广阔。“十五”期间,我市经过改革整合基本形成了以广播电视和报业为主体,电子传媒和印刷传媒相结合的支柱型文化产业。为了进一步优化整合文化资源,近两年来,我市相继组建了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电影公司和演艺集团,不断通过深化改革来促进发展,逐步进入市场化运作,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轨。目前这些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开始得到释放,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节庆文化活动作为城市文明的象征,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形象,是城市发展及对外开放的软环境。节庆文化活动已成为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和世界流行文化有机结合的最佳平台之一。如今由政府主导的节庆文化活动在我市蓬勃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宁波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如浙洽会、国际服装节、中国开渔节、徐霞客开游节等有效提升了宁波的知名度,形成宁波文化的集散地,打造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品牌,成为促销旅游、带动投资、发展文化经济的良好载体。
1999年至2003年,是宁波市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无论是旅游指标还是产业规模都得到了质的提升。到2003年,我市旅游总收入164.06亿元,年均增幅达11.83%。其中,国内游客172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55.83亿元,入境游客达到22.1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9976万美元。从总体上看,宁波的旅游业具备了一定的总量规模,并保持着持续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宁波已形成城区观光旅游圈,姚江文化旅游带、奉化名人山水旅游带、象山滨海旅游带、宁海温泉古镇旅游带的“一圈四带”旅游发展格局;并初步树立了“东方商埠,时尚水都”的旅游整体形象。
民营文化产业是宁波文化产业的又一亮点。改革开放后,宁波的民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潜力很大,并且自发地形成了块状特色,如宁波的文具制造业(主要在宁海)、慈溪天元老家具业、象山的竹根雕业等等。全市范围内像文具、老家具、竹木根雕等企业分布很广,规模大小不一,对发展我市的文化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另外民营资本涉足国有文化经营主体,成为我市资本市场的一个新动向,如近期雅戈尔集团与东南商报实行强强联合,组建东南商报经营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宁波的一些民间资金投资文化旅游业、节庆活动等也在不断升温。当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降低门槛后,就会有更多的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到我市的文化产业建设中来。
随着中国加入WTO,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这就意味着要扩大文化市场准入范围,允许国外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进入国内;允许民营文化资本涉足国办文化产业;允许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等等。面对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的激烈竞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又将受到一系列的冲击和挑战,宁波作为沿海较早开放的、较发达地区更是首当其冲。
首先,文化产业经营理念亟待更新。随着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质性深入,以宁波广电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电影公司、演艺集团等为代表的一些国有文化经营主体逐步与政府部门剥离,进入市场化运作,但这些国有文化经营主体由于独立经营的时间不长,还缺乏成本核算概念,缺乏开拓创新意识等等,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还有待加强,产业开发和市场竞争意识亟待提高。
其次,现行文化管理体制亟待深入改革。如何熟练地运用世贸规则去规范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国有文化经营主体,如何引导外国资本和民营资本的投向,如何管理外国文化产品和文化经营活动,如何扶持和规范民营文化产业等等,对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来说都是新课题。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文化管理体制深入改革势在必行。
再次,文化产业亟待升级、产业链急需完善。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必须具备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而现在宁波的文化产业正面临文化产业链不够完整的这种尴尬的境地,配套设施、配套服务跟不上。如象山竹根雕名声在外,在本地却没有专业市场,慈溪的老家具畅销海内外,却没有一个响亮的品牌等等。另外宁波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大多停留在产品经营阶段,距离资本经营、品牌经营还有很大差距。
最后,文化产业亟待上规模、文化市场急需有特色。宁波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市场需求空间巨大而产品制作、供给能力严重不足,二者形成鲜明反差。宁波的文化产业规模小,基础差,竞争力弱。宁波尤其缺乏科技含量高、具有较高水准的自主开发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文化产品。如我市虽有《至高利益》、《典妻》等获奖的影视、戏剧作品,但在影视、戏剧市场上仍缺乏影响力。宁波的影视、戏剧产业亟待开拓!宁波的文化市场不仅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而且也没有把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予以有力的引导和扶持。目前文化市场缺乏“龙头”企业或航母型的文化产业集团,产业内文化产品定位混乱。宁波还缺乏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从而导致了某些相当有潜力的文化产品无人问津,或形成恶性竞争。
加入WTO、推进市场经济给我市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大、更广阔的国内和国际市场;有利于形成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提供了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生产观念和高新技术的机会。特别是国外的文化创意产业最值得我市借鉴,因为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文化创意产业。宁波今后若能在文化创意产业上大做文章,一定能推出具有较高水准的、自主开发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文化精品,打造富有宁波特色的文化品牌,在国内外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www.xing528.com)
“十六大”大制定的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提出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理念,为今后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和指导思想。加入WTO、推进市场经济为我市文化经营主体与进入我国的国际文化资本及民营资本实行强强联合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打造我市的文化产业航母。
接轨后,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这方面,过去长期在海外发展的大量“宁波帮”人士将以信为本的经商之道带向世界,为我们奠定了良好基础。现代的宁波人又继承发展了这种文化.使它深深扎根在宁波的这块土地上。宁波人以信为本的经商之道目前在国内外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今后必将为我们带来无限商机。
第一,树立科学的文化产业观。首先,要明确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机制是不同的,文化产业不仅关心社会效益,而且注重经济效益,是最有前途的“绿色产业”之一,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引导和后劲作用。其次,要树立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观念,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因此开拓繁荣文化市场至关重要。再次,要树立文化+创意=财富的观念,文化创意是发展文化产业之灵魂。最后,要树立文化+资本=文化腾飞的观念,资本市场是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
第二,营造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首先,建立宁波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在宁波大学和宁波市社科院等学术单位建立文化产业研究所。其次,开设文化产业发展论坛,邀请各路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和经验教训。再次,开办宁波文化产业网,既用于宣传,又为我市的文化企业提供发布信息的平台。最后,大张旗鼓地宣传、造势,利用各种媒体和报刊等出版物,宣传、普及文化产业知识,提供文化产业各种信息、动态。
第三,积极鼓励兴办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发展数字化文化产业将成为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趋势,文化产业体制改革要在其核心领域——传媒业中获得重大突破,从而带动文化产业各行业的改革全面深化。我市应抓住产业格局调整的机遇,大力推进广播电视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同时要以市场为主导,大力培育广播电视内容的服务商,吸收各方面资金参与影视产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品牌和规模效应的影视产业群体。加快建设和发展象山影视基地及其他影视拍摄基地。实行院线制体系,加快影剧院设施、设备改造,积极推行数字化放映。对频道进行剥离,打造频道专业化品牌。宁波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网络游戏、虚拟实境、教育游戏、动漫等新兴行业。积极发展宽频电视、分众电视、手机电视、多媒体移动电视和车载电视等网络新媒体,创造网络文化新业态。
第四,实施“宁波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程”,建立一支从事宁波文化建设的精英队实施“宁波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程”,加快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抓紧引进和培养一批既懂文化,又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善经营、会管理的专门人才,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造就和引进懂科技、会创意的文化创新人才、策划人才,以及文化经纪人、主持人、艺术家和会展营销等专门人才,翻译人才、广告传播人才和网络科技人才,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人才也亟待培养、引进,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资本。
除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外,可依托宁波大学等高校筹办文化产业学院,设立文化产业专业,开设文化产业课程,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本科生、研究生。此外,市政府还应设立专项基金,选拔优秀人才到国内外进行文化产业方面的专业深造。
第五,要着重发展宁波的民营文化产业,不断拓展我市的文化产业链。鼓励和支持宁波的民营企业家和“宁波帮”或帮宁波人士积极兴办与投资文化产业,积极利用外资,确保我市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民营资本的强大融资功能,提高民营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程度,使之成为宁波今后的支柱性文化产业之一,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以需求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加快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文体资源的整合。依托试点行业集团建设整合我市文化资源,鼓励各集团横向联合,组建多媒体、跨地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不断拓展我市的文化产业链。
第六,积极申报“世界遗产”,实施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利用申报“世界遗产”的机会,激发全市人民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提高市民的文化索质,扩大宁波的文化知名度,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跨上新台阶。
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藏。文化遗产数字化就是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新兴产业基础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文化内容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世界各国为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大规模地将文化遗产转换成数字化形态。宁波的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我市有关文化经营主体可以参照国际通用做法,通过市场化运作,充分吸收外来资金和民间资金,着力营造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程,实现我市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上的规范化、规模化、科学化,并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七,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有序地将“官力、”文化转变为“民力、”文化,建立新型文化投融资体制。以改革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面向消费者、面向市场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进行转企改制,实行产权多元和股份制、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新型文化投融资体制,关键是要塑造市场化的投融资主体,使之承担文化市场投资和融资的风险,成为市场运营主体,从而使政府逐步从文化投融资主体地位中退出,让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的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今后五年将是我国传媒市场的扩展期,宁波的传媒业特别像广电集团和报业集团等现代传媒企业,更需要抓住机遇积极开拓,实现强强联合或跨地区兼并,不断壮大自己。为此,我市要以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为契机,深化国有文化经营单位改制、鼓励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扶持高新文化产业和重点文化经营主体壮大,进一步清理文化体制改革中面临的各种政策障碍,文化产业政策要随国际上文化产业政策的演变而进行调整。制定出适合宁波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系列政策和配套措施,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第八,制订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借鉴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构建既与WTO规则相适应又符合宁波实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管理与产业政策系统;放宽市场准入,吸引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投入文化产业,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整和重组文化经济利益关系,以应对加入WTO的挑战;改革我市的文化外贸体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鼓励文化产品尤其是民营文化产品的出口,发展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建立宁波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加强文化安全立法建设;进一步改善我市文化产业的政策创新环境,加强相关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以制度创新支持文化政策的创新等等。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