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善根
有道是“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三世而斩”。近代以来,随着宁波帮的崛起,一大批宁波工商世家与家族财团也应运而生,成为称雄近代中国商界的宁波帮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几何时,这些当年显赫一时的家族大多灰飞烟灭,难见踪影。但镇海小港(今属北仑)李家自清道光年间起家,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6代人的辉煌,从中不仅走出了一批商界领袖、实业巨子,更有大批在各个专业领域长袖善舞的成功人士。如今活跃于海内外的李家维字辈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必将有更大的作为。小港李家经久不衰的辉煌,值得人们研究与总结。
上海是近代宁波帮创业的大本营。近代以来,随着与宁波一水之隔的大上海的崛起,一代代宁波人纷纷前往上海创业,成就自己的事业。这其中小港李家是颇具代表性的。小港李家是历史上最早前往上海创业谋生的宁波人之一。早在上海开埠前的1820年前后,15岁的李也亭就从镇海小港来到上海淘金。他先在南市曹德大糟行做学徒,后到沙船上打工。凭着宁波人的精明与勤奋,从小学徒起步的李也亭,抓住近代上海开埠的历史机遇,经过二十余年的拼搏与苦心经营,就建立起包括航运(沙船业)、钱庄业在内的庞大家业。李也亭的成功奠定了小港李家在上海的基础。随后,李氏家人纷纷迁居上海,大展宏图。到19世纪末,李家在上海已拥有“余”字号钱庄近10家,“天、地、元、黄”四家房地产公司,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工商企业,经营范围涉及航运、金荣、地产、仓储、码头及百货等行业。当时李家在上海还大量收购地产,自辟马路,名之“地丰路”(今乌鲁木齐北路)、“李诵清堂路”(今陕西北路),成为清末沪上房地产巨子。
进入20世纪前后,小港李家在上海的事业如日中天。李家第三代更是人才辈出,强手如林,其中又以曾任上海总商会会长的李云书、宁波旅沪同乡会会长的李征五及李薇庄三兄弟最具风采。他们除经营祖传家业外,还广泛投资新兴事业,如垦殖、轮船、银行、保险、丝织等,使李家成为名震沪上的工商大家族。李云书(1867—1935)在清末民初上海工商界是一哥呼风唤雨、敢作敢为的风云人物。1907年他在东北锦州创办天一垦务公司,1914年又与黑龙江督军合作在呼玛县开荒数十万亩出售,获利丰厚。1905年他还与“状元商人”张謇等人组建沪上首家民办轮船公司——大达轮船公司。随后出巨资与虞洽卿发起创办宁波人的银行——四明银行。此外,李云书还投资举办上海绢公司、赣州饼油公司、华通水火保险公司。同时担任中华、劝业、信用等银行及汉口既济水电公司、汉冶萍公司、中国化学工业社等著名企业董事,在当时的上海滩可谓一言九鼎。
到李家第四代即祖字辈时,李家的事业进入鼎盛时期。李家祖字辈兄弟约有60余人,加之嫁出去的姐妹30余人,姻亲也多为方、董、乐、葛、陈等宁波工商世家。与上辈相比,他们不仅有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目光远大,思维活跃,其投资活动多集中于银行、保险、建筑、房地产、化工、粮油、娱乐业等,从中走出了一批在各自领域奋发有为、名声显赫的人物。他们一代被认为是李家到上海后的黄金时代。尤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李氏家族史上承上启下,为打造百年家族奠定了坚实基础。
毕业于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的李祖恩(1890—1937),是众多留学兄弟中最早出名的。他学成回国后不久,便被“北洋财阀”盛宣怀委以重任,相继担任邮传部主事、财政部库藏司司长、印刷局局长、币制局主事,有“北洋小财神”之称。
毕业于美国伦赛利工程学院的李祖贤(1894—1981),归国后创办六合工程公司,名闻国内建筑界,如上海海关大楼、上海图书馆、南京故宫博物院、中央研究院以及武汉大学图书馆等一批著名建筑物均出自“六合”之手。建国后,李祖贤曾担任广东省政协委员、黄石市政协主席等职。
毕业于美国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李祖永(1903—1959),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后出任其父创办的大业印刷公司厂长,因承印南京政府中央银行钞票而获厚利,后转而从事房地产,成为祖字辈最富有的人。抗战胜利后,去香港发展,投巨资创办永华影业公司,曾柏摄《清宫秘史》等著名影片。
李祖薰(1901 —1960),1925年毕业于柏林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创办多家企业,先后任上海天星化学厂董事长、科发药厂总经理、中央制药厂总经理等职。
此外,李家第四代也有多人涉足艺术领域,著名画家张大千与李家关系非同寻常,这对李家后人的事业走向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与张大千情同兄妹的李秋君(1899— 1971)艺术成就享誉民国画坛。她以山水、仕女画见长,是我国最早在国际美术界获得声誉的女画家之一,曾担任中国女子书画会主席。
当李家第五代名字辈长大成人时,中国社会正在经历20世纪中叶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工商世家面对这一巨大的社会变故而手足无措乃至一蹶不振,而成功实现转型的小港李家却能从容应对。其后人继承父辈的传统.加上雄厚的经济实力,不少人远渡重洋,来到美国耶鲁、麻省等学府深造。如今,名字辈李氏除居住在中国外,还遍及欧美、日本等地。他们凭借着自身的优势与先人的创业精神,又创造出颇为世人瞩目的成就,由此谱写了百年家族的新篇章。
李名觉(1930—),李祖法独子。早年师从张大千及姑母李秋君。李祖法1919年毕业于耶鲁,他认为自己的儿子应接受真正的美式文科教育。为此1948年,他们经香港赴美国定居,不久,李名觉进入美国南加州大学就学。之后,他长期从事舞台艺术设计,至今已完成200多部舞台设计,享誉美国艺术界。其作品内容从《奥赛罗》、《伊雷特拉》等古典名剧到《玻璃动物园》等现代剧,其设计不仅成为专业人员研究学习的经典,其设计的模型与手稿更成为许多博物馆的重要典藏。目前,已过七旬的李名觉仍担任耶鲁大学教授兼艺术系主任。他获得过无数次荣誉,包括三次“马海伦奖”。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总统里根在任时曾授予有卓越贡献的少数民族人士“青云奖”.李名觉与电脑专家王安是仅有的两名华裔得主。2003年3月,美伊战争爆发前夕,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授予李名觉等九人美国“国家艺术及人文奖章”。该奖项是美国艺术家的最高荣誉,由美国总统授予那些对美国艺术创新及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士。
李祖永儿子李名仪(1938—),则在美国建筑界有“小贝聿铭”之誉,以他为主角的“李名仪——廷丘勒事务所”,以许多成功的作品如华盛顿联邦司法大厦、纽约超高层建筑IBM大厦等奠定其在美国建筑界的实力地位。近年来,这位大建筑师开始问鼎故乡宁波建筑设计业。
李祖恒长子李名立(1932—),1968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后一直在纽约著名能源企业爱迪生电力公司负贡技术管理,直至担任公司总工程师,是美国核科技领域的权威之一。他还在美国发起成立“华美核能协会”,联络在美核能专家,为中国核电事业服务。
此外,旅港钢琴演奏家李名强、瑞士著名画家李爱维、美国著名脑外科医生李名弘、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名麟、美国主要华人社团九十学社理事李名信、美国著名作曲家李维忍(李名觉长子)、美国旧金山B.A.R建筑公司副总裁李维雄等,都在各自专业领域取得骄人的业绩。据统计,李家第五代名字辈共有110余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尽管他们所处环境不同,却都儒而好学,崇尚知识。在国内的名字辈也多为工程师、建筑师乃至专家、教授、资深记者。当然活跃在大陆政界、企业界的也大有人在。可以说,到名字辈,小港李家已从工商世家成功转型为科技文化世家。
长期以来,家族企业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据保守估计,目前,由家族所有并经营的企业在世界企业总数中所占的比重有65%—80%之多,而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以上都是家族企业,其中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包括港台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而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家族企业的比重与影响力越来越大。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有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其中大约70%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下一代,88%未能传到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业在第四代及以后还在经营。中国的情况可能更糟,大约只有5%左右的企业能够“熬”到第三代。在此情况下,如何能够保持家族企业持续繁荣,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企业家开始面临接班时,一个看似遥远的“富不过三代”的问题已近在眼前。上述小港李家在动荡不安的近现代中国经久不衰,说明百年家族并非是不可企及的远古神话。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至少小港李家的成功在以下几方面是富有启示意义的:
接班人问题是事关家族企业兴衰成败的一大瓶颈。家族企业在权力交接方式上普遍存在着传子不传贤的弊端,这容易导致家族内部在权威真空时期对权力争夺而引起的倾轧,众兄弟往往为了自身利益而产生对家族企业的离心倾向。其弊端还表现在:第一,企业的非家族员工无法深入参与决策的核心,因此对企业缺乏向心力;第二,由于决策者都是血缘相近的家族成员,其经历、经验与成长比较类似,近亲繁殖的结果使其决策品质相对低下;第三,不利于企业内部实行现代科层组织制的一些原则。但小港李家从第一代起就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作为一个家族财团,李氏家族往往在侄辈中挑选继承者而很少由儿子继承家业。如奠定李氏家族基础的李也亭即将其事业交给其兄李弼安长子李听涛而非自己的独子李梅堂。此后李听涛又将事业传给侄子李咏堂。期间李家在接班人问题上实际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视子辈中谁最有才能、最适宜于继承事业者即传给谁。这既保证了家族事业的延续.又在相当程度上在继承人问题上引入激励机制。同时,李家还在亲戚同乡中提拔后起之秀,而不计较其出身如何,如曾任宁波总商会会长、上海总商会主委的俞佐庭和著名实业家乐振葆都是李家把他们从学徒提拔上来委以重任的。但即使是亲友,李家也往往让他们从低层做起,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使李家子弟中较少有败家子。这些不成文的规定有力地保障了家族事业的兴旺发达。
在近代中国的社会条件下,家族企业的创业者一般都缺乏较高的教育背景,而是依靠自己跌打滚爬,顽强拼搏,抓住机遇而获得成功的。这种情况与大陆改革开放后崛起的民营企业家发迹的路径也基本相似。历史与现实的经验表明,创业有成后,如何提高自己及其后人的文化索质,是确保家族企业能否经久不衰的重要内因。由于史料限制,小港李家第一代对文化教育重视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但到第二代,李也亭儿媳妇——张氏夫人就高度重视教育。这位从鄞县嫁至李家的妇人对于教育有着不凡的见识。她曾表示:“兵家、法家言皆不足。应学农、工、商、矿、理、化、医诸科,以此可利国济人。”为此她曾费10万余金创办学校,还鼓励其子孙游学海外。在其影响下,不仅其包括上述李氏三兄弟在内的七个儿子奋发有为,均有所成,其子孙辈更是大批走出国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其中留学美国耶鲁、麻省等著名学府的就有祖贤、祖浩、祖法、祖范、祖永、祖燕。由于当时德国制造业声名显赫,出于家族事业发展的考虑.去莱茵河畔攻读工科的李家后生也大有人在,如祖芬、祖武、祖白、祖冰、祖熏、祖龄,其中同在著名的柏林大学就读的就有4人。此外还有多人在英国、日本留学。谈起这段往事,李氏后人颇为自豪地说:“不要请外人,李家兄弟就可以办一个欧美同学会,而且没有一个像当年的纨绮子弟那样花钱去买文凭,都是凭自己的本事考出来的。”在国外学到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知识,使这批李家后生如虎添翼,许多人归国后,都为家族事业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李氏第三代即李听涛侄子李善祥也十分重视教育,早在1903年,他就在家乡创办港□务实女学堂,招收族中及邻村女童就读。(www.xing528.com)
经过李氏第二、三代的精心培养,李氏第四代祖字辈大多接受较高的教育,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从而为百年家族的成功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富强是这一时代的最强音,先后活跃在这个历史时期的许多小港李氏成员自觉地把家族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他们在积极从事工商业的同时,纷纷投身于民族解放与振兴的时代洪流之中。其中尤以小港李氏参加辛亥革命与抗日救亡活动最为人称道。
小港李氏三兄弟李云书、李薇庄、李征五是上海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他们都在辛亥革命前加入了同盟会。上海光复时,李征五曾募兵组织沪军光复军,自任统领。“自将数千为光复军,驻闸北以为援”,并在攻打江南制造局的战斗中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随后他又发起组织中华民军协济会,作为筹饷的统一机关,“预算北伐经费,以期准备军需,而作民军后援”。后被孙中山授予少将军衔,是光复上海之役的大功臣。李云书则担任江浙联军总兵站总监,为保障前方军需供应竭尽全力。期间,李征五曾与虞洽卿、周晋镳、朱葆三等宁波帮头面人物及李平书、王一亭等商界名人组织“敬礼海陆军人大会”,为参加北伐的将士助威。李薇庄曾担任江苏裕苏官钱局总力、.辛亥时曾为民军筹饷10万两。1913年不幸英年早逝时,孙中山、于右任、蔡元培等国民党元老都为之题同致哀。李善祥也在辛亥革命前夕加入新浙江同志会.191 1年镇海光复后.曾被推为民事长,因坚持秉公处事而广受赞誉,后愤于官场腐败离职。
李氏族人还有多人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其中尤以李善祥一支最为著名。早在上世纪20年代,面对日本经济侵略,李善祥就在锦州庙沟创办生生果树股份公司,引进苹果良种,在荒山秃岭培植出誉满全国的“红元帅”等苹果。他经常表示:”我办果园不只是为赚钱,而是要与南满的日本人抗争,抵制他们的经济侵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果园备受摧残。日方逼迫李善祥任锦州省农会会长,因其坚拒而遭软禁,后设计脱身南下。1937年“七七”抗战开始,李善祥自沪奔归小港,发起组织抗敌后援会,长子任宣传队长。同时,捐资购买药品、医械,聘请医生,领导救护队,抢救被炸乡民,创办难民收容所,鼓励子女及小港青年10余人投奔新四军。
小港李氏的社会责任意识还表现在他们关怀民痪,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李也亭发迹后,就曾在上海、宁波等地输饷、赈灾、浚河、铺路及捐助其他公益事业,前后达数十万金。此后1898年、1902年、1908年镇海又三次灾荒,李家或尽散家中存粮,或赴外地购粮赈济,均能竭尽所能而获乡人好评。
民国初年,浙东有贫苦子弟被奸民诱骗出国,贩为苦工(旧称贩猪仔),其人数达400余人。张氏夫人与其子李征五、李云书为此向各界呼吁,多方交涉奔走,并派人携巨款至南洋,除10余人已死外,余皆赎归。李云书由于热心同乡事业,在旅沪同乡中享有威望,上世纪20年代曾被推举为宁波旅沪同乡会会长。李征五则在20年代一直担任旅沪同乡会理事长一职,具体经办同乡会事务而乐此不疲。上述的李善祥对于济贫扶困义举也是倾力而为。1930年锦州水灾,他向银行借款20万元贷赈灾民。1940年浙东发生严重灾荒,他又动员富户开仓济贫。次年4月日军侵占镇海,他在逃亡路上还出资设立难民收容所多处。
小港李家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行动不仅为家族的发展赢得了各种社会政治资源,而且家族的发展与地方社会关系密切,其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助于家族事业的长远发展。同时,投身社会活动,也有助于李氏族成员人把握时代脉搏,而得以与时俱进,领风气之先,从而使家族永葆生机与活力。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百年家族——小港李家的成功对于目前正在致力于打造百年家族的当代中国民营企业家来说是值得品味的。
[1]王荣商、杨敏曾等纂.民国镇海县志.1931.铅印本
[2]董祖义编.镇海县新志备稿.1931.铅印本
[3]俞福海主编.宁波市志[M].中华书局,1995
[4]俞福海主编.宁波市志外编[M].中华书局,1998
[5]陈兵主编.镇海县志[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6]申报[N].
[7]时事公报[N].
[8]四明日报[N].
[9]宁波旅沪同乡会月报[N].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