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慈城望族文化的影响力及其代表人物

慈城望族文化的影响力及其代表人物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慈城因有了众多延续千年的望族,而形成了稳固又有生机的文化传统,也构成了慈城望族文化源远流长的影响力。从慈城地区的官员名册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兵部尚书、总制陕西三边军务的姚镇。慈城望族有些经营者,是影响全国的规模经济的投资商,比如冯氏财富之多已令全国闻名。慈城望族继承和保护这一国宝是有贡献的。这四家钱庄都由慈城望族罗氏后裔经营。

慈城望族文化的影响力及其代表人物

杨馥源等

宁波是座历史文化名城,慈城是这座名城中的明珠,是浙东文化的摇篮,也是长期以来宁波文化中未被挖掘的亮点。慈城地处宁波西北部,总面积102.57平方公里,其中古城区面积2.17平方公里,千百年来一直为浙东重镇,是浙江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从中国的版图看,慈城地区只是一个小点。从宁波的版图看慈城地区也只是一个镇。然而慈城、慈城人(应是老慈溪)的名不仅常在浙江的文献资料出现,也在全国级的文献资料出现。长期以来,慈城的望族形成了特殊的人文传统——尊儒重商、理利并举、和谐圆融、儒魂商魄、儒道相济。慈城因有了众多延续千年的望族,而形成了稳固又有生机的文化传统,也构成了慈城望族文化源远流长的影响力。

据统计:科举制度下,慈城地区产生了534名进士、5名状元、1名榜眼、3名探花、3名会元(省元)及2400多名举人,他们大都是慈城望族子弟。这些科举人才有350多人成为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其中有正二品官员5人,他们是:明嘉靖年间的刑部尚书冯岳、工部尚书赵文华、万历年间的工部尚书张九德、天启年间兵部尚书冯元飚及清乾隆年间的工部尚书费澶。从慈城地区的官员名册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兵部尚书、总制陕西三边军务的姚镇。《明史》记载:“天下布政使廉名最著的二人,是梁材与姚镆。”[1]

慈城望族官宦中,教育官员居多。《四明谈助》记载了闻名于全国的慈城地区官员行状。他们虽然为官的年代不同,但他们一到异乡为官,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办学兴教,当一个教育使者,在穷乡僻壤之地传播文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举人冯若愚在镇平县任教谕,发现那里的百姓不知《五经》,就亲自口授“毛诗”,开始了文明的启蒙。

“庆历之间,学统四起”,浙东有“杨杜五子”之说,即杨适、杜醇等五人。作为慈城望族子弟,他们以教育为专门职业而名扬浙江。名臣王安石肯定杨适的业绩是“后师莫不师之”。后人称赞杜醉的办学业绩是“二邑(慈溪、鄞县)文风之盛自先生始”。

1883年中进士的严修被授翰林编修,历任贵州学政、直隶学校司总办学部侍郎。后他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和南开小学,将家资至少5万多银元捐献给南开,并将私人藏书3万余册捐赠给南开图书馆。此外,严修因在国内率先改革中国封建教育而成为近代闻名中外的教育家。

历时十数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使江南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由于农民的阶级局限性,它有无法掩盖的消极面。比如他们所到之处,店铺关闭,商人逃跑,金融死滞,城镇人民无法安定生活。此时,国家军饷繁浩,皇帝下谕书捐。慈城冯氏因家大业大,声誉朝廷内外,故而“唯慈溪冯姓,固宁波大富也,各省皆行商,京城御史奏伊家资二千万,皇上特旨着输数百万.绅董无能措施,司道亦谓,至少也须三五十万。”[2]虽然家大业大,但大有大的难处,况且捐的都是现银。冯氏义无反顾,巨资捐饷替朝廷解难,此举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第四,忠君保国的英雄

明代末年,满清游兵常要骚扰明朝边陲,当北方有的地方被清兵霸占以后,冯氏三兄弟北上,誓死保卫明朝江山。随着明朝的疆土——沦陷,三兄弟中的元颺、元飓俩郁闷而卒。老三元飕告慰两兄亡灵之后,献出全部家产作军饷,参与浙东抗清斗争,不料,壮志未酬身先死,令人思之扼腕。

之后,冯元颺的族侄冯京第接过叔辈抗清的大旗,参加了浙东抗清义军,唐王任命他为监军御史。义军失败后,他与黄宗羲赴日求援。谁知船抵长崎时,日方竟不许他们登岸。冯京第每天身着朝服,跪在船头哭拜,甚至向日本人送去了血书。当他获知这种求援终无结果后,便毅然回国,投入抗清斗争。

冯京第回国后,与同乡人王翊结寨于四明山,鲁王授他为兵部侍郎。顺治十一年(1654年)九月,清军准备袭击舟山,为清除后患,清军兵分两路夹击了冯京第的义军。此时,冯京第正患重病,匿居于大岚的颧顶山,因部将出卖被清军捕获,冯京第拒绝投降,悚慨就义。

慈城望族有些经营者,是影响全国的规模经济投资商,比如冯氏财富之多已令全国闻名。“慈溪冯姓,固宁波大富也,各省皆行商,京城御史奏伊家资二千万。”“宁波东郊好几条沿河商业街的大多数商行和商店都属慈溪冯氏(冯孝廉)所有,他把这些赚钱的产业都委托经理管理。”民国时,浙江有“南浔刘家慈溪冯家”之称。另有慈城董氏约于1800年迁居上海,分别在杭州汉口大城市大规模投资经营钱庄。

“宁波帮”以其悠久的传统、强烈的商魂、众多的人才和特殊的贡献引起世界的瞩目,被称为“天下第一商帮”。在声名显赫的“宁波帮”中,慈城地区的严氏家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严氏族人严信厚(字筱舫)是李鸿章的幕僚。他在慈城创办了浙江第一座工厂——慈溪火柴厂,标志着浙江近代工业的发轫。后又在江北湾头投资创办了一家机器轧花机厂,称“通久源轧花厂”,此乃我国第一家机器轧花厂。1894年,严信厚又与宁波巨商富贾集资45万银两,创办了宁波源纺织局。其一生致力于工商事业,对浙江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宁波帮”的形成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宁波帮”的开山鼻祖。

中药是我国的国宝。慈城望族继承和保护这一国宝是有贡献的。自北宋以来的数百年,慈城望族产生了数十位国药业的巨商大亨,清朝康熙以后又执三百年中国国药业之牛耳。慈城望族将药铺开到北京、天津、上海、青岛烟台包头赤峰承德、沈阳、营口、大连、长春、太原、大同、西安、武汉、长沙、南京、福州、台北、香港、杭州和宁波等地。明清时期,慈城是中国国药业的大本营,国药业经营者的“黄埔军校”。

据《梦蕉亭杂记》记载,1900年五六月间,由于战乱导致20多家制造饯币的炉房被毁,金融业受到影响,当时北京有四家最著名的钱庄:恒兴、恒利、恒和、恒源。这四家钱庄都由慈城望族罗氏后裔经营。由于时局不稳,怕受损失,它们同时宣布歇业,导致京城市场大乱。为此,慈禧太后紧急召见大臣,称“四恒为京师金融机关,岂可一日闭门,传谕顺天府三日内解决,明示如资金不足,由皇家和政府各出50万两白银供其使用。由此可知慈城望族“四恒”的影响之大。民国时期,慈城秦氏后裔秦润卿十上海金融巨子、银行业的领袖,长期执上海金融界牛耳。

因为杨筒的“慈湖心学”,架起陆九渊“象山心学”与王阳明“阳明心学”的桥梁,以至慈城因望族杨氏而在宋元明时期的浙东学术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非他物也……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中之形……皆我之所以为也,混融无风外,贯通无异殊。”[3]

“慈湖心学”的学术贡献是用心学方法解释儒家经典,扩充了象山心学。由此莫定了杨简在中国哲学领域的地位,特别是宋明心学中的突出地位。上世纪末,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的世界哲学家丛书,选登了世界一百位著名的哲学家,中国的孔孟诸子人选,慈城望族杨氏后裔杨简也因心学成就名列其中。

二老阁是慈城望族郑氏的藏书楼。清朝年间的每年春秋两季,郑氏均要在二老阁举行纪念黄宗羲活动。为此就有“四方学者访求南雷之学不之竹浦,而之鹳浦。黄氏诸有所访求亦以性为大宗”[4]的记载。纪念活动期间,敬仰大师的学者纷纷拥向二老阁,大家开卷读书,追忆大师精神,研讨先贤理论,以至二老阁成为当时浙东学术活动的中心。

1884年7月18日,慈城王氏迎来日本的文化使者冈千仞。冈千仞是汉学、西学专家,他由旅居在日本的王氏族人王惕斋陪同,到杭州、绍兴余姚和宁波访问、游览后,在王家住了半月。期间与王氏族人交流颇多,其中一个叫砚云的举人为冈千仞题书作画,并就中国是否应该禁吸鸦片、引进西洋器械等话题多次进行长时间的笔谈交流、论争。对此冈千仞在《观光纪游》中叙述:“吾与惕斋同发横滨,瀛海湾例,食息较处,无日不相与,遂访其家,举族欢迎如亲兄弟。此亦文字因缘,非偶然者。”同时,他称“砚云有奇才,文笔纵横,实为难得之才,日本学者冈千仞的到来,虽是家族性的文化交流,却揭开了慈城与海外文化交流的先河。(www.xing528.com)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编选的一部大型丛书,共收3503种,79337卷,由大学士纪昀等编纂。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下旨诏书。慈城望族藏书丰厚,进呈了数百种图书,不少是罕见珍货古书孤本,其中被收录的有16部,存目20部。经部(4种):《杨氏易传》20卷,《五诰解》4卷,《慈湖诗传》20卷,宋杨简撰;《月令解》12卷,宋张虑撰。史部(2种,存目6种)《古今纪要》20卷,宋黄震撰;《孙毅庵奏议》2卷,明孙懋撰。存目:《雍略》2卷,明陈念先撰;《润州先贤录》6卷,明姚堂撰;《成化杭州府志》63卷,明夏时正撰;《常熟县志》4卷,明杨子器撰;《嘉兴府图志》20卷,明赵文华撰;《江防总论》、《海防总论》各1卷,清姜宸英撰。子部(4种,存目6种)《先圣大训》6卷,宋杨简撰;《黄氏日钞》95卷,宋黄震撰;《棠阴比事》1卷附录1卷,宋桂万荣撰;《湛园札记》4卷,清姜宸英撰。存目:《求仁录》10卷,明潘来格撰;《郊外农谈》3卷,明张铁撰;《百家类纂》40卷,明沈津编;《宗藩训典》12卷,明冯柯撰。集部(5种,存目10种)《慈湖遗书》18卷续集2卷,宋杨简撰;《雪窗集》2卷附录1卷,宋孙梦观撰;《弁山小隐吟录》2卷,元黄介撰;《春草斋集》10卷附录1卷,明乌斯道撰;《湛园集》8卷,清姜宸英撰。存目:《宝峰集》2卷,宋赵偕撰;《澹然集》5卷,明陈敬宗撰;《勉斋遗稿》3卷,明郑满撰;《姚东泉文集》8卷,明姚镆撰;《袁文荣诗略》2卷,明袁炜撰;《寒村集》36卷,清郑梁撰;《滋园未定稿》6卷,《真意堂文集》1卷,清姜宸英撰;《文翰类选大成》163卷,明冯厚等编;《临川文献》8卷,清胡亦堂编。

慈城望族藏书促进家族书籍的木刻印刷业崛起。清早期,慈城望族已注重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了。冯氏校补《宋元学案》后,即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刊印了《宋元学案》、《宋元学案补遗》一百卷。虽然《宋元学案》的问世距黄宗羲去世已有一百四十余年,但醉经阁刻本由此也就名闻于学术界。另外冯氏抱珠楼的刻本也藏于浙图等公共图书馆。

在此之前,二老阁刻本已享誉学术界、出版界。乾隆六年(1741年)郑氏后裔郑性依照黄宗羲原稿刻印了中国第一部学案体学术史专著《明儒学案》六十二卷;嗣后又陆续刻印了《南溪林寐》一卷、《南溪寤歌》一卷、《南溪不文》一卷等代表黄宗羲民主启蒙思想的伟大著作,《明夷待访录》现存最早的刻本也是二老阁刻印本。[5]

慈城严氏后裔严维骏在光绪年间经营的汲绠斋,是宁波最早的刻书店。这位自称慈溪后学的古草堂主人除刊印一些木刻印刷的古旧书籍外,还经营教科书、古典书籍和文化教育用品。目前,除浙江、上海两地图书馆的书籍有众多的慈城地区藏书楼的刻本外,个人的古籍收藏中也发现不少当年慈城地区望族的刻本。慈邑斋僧堂赠送的《便蒙二十八论经商(礼仪)行为规则》,现存于世的最早注有汉文的英语教本《英话注解》是慈城冯氏后商冯泽夫1860年在上海所著。

慈城望族建有不少家族藏书楼。比如罗氏的经训室;裘氏的玉湖楼;郑氏的二老阁;叶氏的鹤麓山房;俞氏的守约轩;冯氏的醉经阁、寄月楼、抱珠山房、伏跗室;沈氏的抱经楼;秦氏的抹云楼等。这些藏书楼藏书丰厚,如二老阁进呈修四库全书珍本94种。同时,这些藏书楼木刻印刷业活跃,留下“敦睦堂”、“惇叙堂”、“加德堂”、“抱珠山房”等数十种刻本,数百种珍籍孤本。岁月悠悠,有的藏书已毁,有的藏书楼改为他用,但大量古籍珍本仍保留如初,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慈城望族用宗谱维系家族成员,留下《陈氏宗谱》、《冯氏支谱》、《罗氏宗谱》、《周氏显宗祠族谱》、《横山裘氏宗谱》、《沈氏宗谱》等近30种谱牒。

慈城望族培养众多的文化人才,有的是全国文化各领域领军人物,留下丰厚的文化财富。例:裘氏后裔裘琏的戏剧作品;徐氏后裔徐讦的小说作品;应氏后裔应修人的新诗作品;钱氏后裔钱罕的书画作品;周氏后裔周信芳的“麒派”京剧艺术等等。

除了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外,慈城望族还留下了大量的古民居、牌坊、祠庙等文化遗产,其中建于清代的冯氏古藏书楼——抱珠山房、明代的世恩坊、向宅等文物显得尤为珍贵。

此外,慈城望族共同出资在北京建造了慈溪试馆。悠悠数百年,小甜水井9号(北京饭店后面)试馆因雨水、火灾虽毁了一部分,但昔日慈城望族进京赶考驿站还留有古迹。据试馆居民,慈城王氏后裔王成柏回忆:试馆有房三十余间,民国前专供去京赴考的慈城地区考生免费住宿。考生一经考取皆任官职,高者能为太子师、钦差大臣、封疆大臣等。最不济则沦为七品芝麻官。对于新官员,试馆将请其任意捐资,而对名落孙山的经济困难者则可资助回乡。

废科举后,1902年成立了京师大学堂,民国后慈溪试馆对在京读书的慈城学生发放奖学金。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为第一任校长(严复和王凤阶早期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教官)。1916年—1927年蔡元培为校长。王成柏俩兄弟于1923年考入北大,从1902年起试馆将200两银改为300银元,这样他们俩每年每人各得50元—60元,而此时的学费每人只需10元,学校的伙食费也只有3—6元。后来慈溪试馆的奖学金从北大扩大到在北京的各国立大学,以昭公允。以后,慈城地区考生上北京各中学的学生学费也获得慈溪试馆的资助,这为慈城人参与全国的竞争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作者单位:江北区委宣传部)

注释

[1]《明史》(列传)。

[2]《优湖自撰年谱》。

[3]《杨简》(世界哲学家丛书)。

[4](光绪)《慈溪县志》卷43。

[5]《书城琐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