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城市特色建构:优秀社科成果集

宁波城市特色建构:优秀社科成果集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借鉴城市意象理论,探讨了宁波城市的实物元素、文化元素、城市骨架、城市性格的意象化;采用城市风貌规划理论,提出了9个方面的特色规划设想。“水”是宁波建设城市特色的最丰富资源。所有这些都为建设富有文化含量的宁波城市特色提供了有利的人文条件。本研究报告重在为宁波城市特色的建构提供理论、方法和思路,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可资借

宁波城市特色建构:优秀社科成果集

陈依元等

【摘要】本文共分城市特色系统论、系统方法与宁波特色建构、宁波城市特色的CI策划、城市规划设计新理论与宁波特色建构四个部分。城市特色是一个系统综合体,要采用系统方法建设宁波城市特色。文章指出,宁波城市特色建设应进行CMI(城市理念识别)策划、CVI(城市视觉识别)策划与CBI(城市行为识别)策划,并提出了宁波城标、标志性建筑、标准色的设计思路。最后,借鉴城市意象理论,探讨了宁波城市的实物元素、文化元素、城市骨架、城市性格的意象化;采用城市风貌规划理论,提出了9个方面的特色规划设想。

关键词】宁波 城市特色 理论 方法 思路

一位土耳其诗人写道:“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城市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当今城市化进程愈来愈快,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城市中的一个成员。当今世界城市的发展有十大趋势,包括城市交通一体化、城市环境园林化、城市管理法制化等,其中一大趋势是城市发展个性化。人们不管年龄大小,要去识别城市、认识城市、记忆城市,主要依靠城市个性化的面貌与形象。而城市特色构成了城市面貌、形象的核心内容。特色体现城市的形象与品位。个性特色是一个事物区别于他物的质的差异。城市特色就是指以城市的文化为核心与灵魂的、在长期发展中积淀、形成的、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面貌或个性特征。它不单是一种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人工现象,而是一种综合体现;它既是物化的存在形式,又是美感的反映形式。可以说,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的有形与无形、形式与内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精神与物质、软件与硬件、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物质文化与制度(管理)文化的辩证统一。

特色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建设、发展贵在有特色。城市特色构成城市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纵观当今世界的城市发展,城市特色的价值愈来愈大。具体体现在:一是城市特色往往令人神往,成为人们理念的一种象征与追求的一种目标,影响市民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对文明城市建设产生独特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二是具有特色的城市才有魅力,它有利于提升城市美誉度,扩大影响面;特色构成引资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流、物流和财流。三是特色也是一种竞争力,它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经济力,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构成城市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源。四是有特色的城市往往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它有利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借以建设文化大市,发挥文化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五是有特色的城市往往是适宜人居的城市,可以创造人们安居乐业、有益身心、全面发展的环境,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积极性,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价值导向。因此,城市特色建设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全球的“文化趋同”现象,是城市特色的最大敌人,它导致千百个城市“形象趋同”。受全球“文化趋同”化的影响,加上国人对“城市现代化”的认识误区(以为“现代化就是摩天大楼化”,以洋为美,以新为好),国内不少城市也存在“特色危机”。有人形容中国城市是“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患上了“城市特色失落症”。而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宁波,由于人们的认识偏差与行为失误,伴随着“摧枯拉朽”式的“旧城改造”,宁波城市特色不断在消退、“褪色”。近年我们对这一问题有所认识与行动,宁波形象有所改善,但与大连、厦门、苏州等兄弟城市相比,仍有差距。为了遵循科学发展观,实现宁波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优秀人居城市;为了提升宁波的城市形象与美誉度,提高宁波的综合竞争力,特别是在“长三角”的区域竞争力;为了充分保护、利用宁波丰富的文化遗产,建设文化大市,增加文化魅力,宁波亟待设计、构建、突出自身的城市特色。

应当说宁波具有建设城市特色的有利的自然、物质条件与人文条件;市里近几年也加快了城市形象建设步伐,使港城更加亮丽,为建设城市特色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有利的自然物质条件。“水”是宁波建设城市特色的最丰富资源。宁波地处江南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四季常青,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四处可见。她背靠四明山,面向太平洋;滨海、跨江、傍湖、枕河,是城市的一大自然特色;而“江(三江)湖(东钱湖)港(北仑港)桥(跨海大桥)”则构成城市特色的四大亮点。正如一位前任市委书记所说,宁波“江、湖、港”都有水,桥又架在水上,是一个非常有自己特色的亲水型城市。

近年,宁波投入巨资建设三江百里文化长廊,已构成亮丽的景观。市里还提出了建设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宁波生态城市的部署,在创建“天蓝、水碧、地绿、宁静”的家园方面迈出较大步伐,初步形成了“三江交汇、二湖居中、塘河纵横贯通”的城市生态景观格局。同时,建设并评选出全市“十佳”景点,建成了“十最”:最大的休闲绿地——月湖,最大的水体公园——日湖,最繁华的街道——中山路,最具个性的市中心——三江口,最大的商业广场——天一广场,最具古典气息的滨水区——老外滩,最大的剧院——宁波大剧院,最大的会展区——宁波国际会展中心,最气派的园区——高教园区,最大的旅游休闲区——东钱湖。宁波还建成了南站新广场,大力建设慈城旅游文化区,建设沿甬江生态走廊。同时还建成了12座城市精品雕塑。所有这些,都“扮靓”了宁波城,为进一步建设城市特色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是有利的人文条件。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拥有包括七千年河姆渡文化遗址在内的12个国保单位与众多省保、市保单位,名胜古迹众多,地灵人杰,名人辈出。历史上浙东学派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实功实用”的文化价值观对今天仍有影响。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是名闻海内外的浙东学术、海交文化、藏书文化、商帮文化、青瓷文化、水利文化、建筑文化、工艺文化等的发祥地,市区有5个历史文化街区,拥有中国文化史上的众多“第一”及许多古村(镇)、古桥。到了近现代,宁波人对中国的科技文化、服装文化、戏剧电影文化、书画文化乃至音乐文化等都有突出贡献。所有这些都为建设富有文化含量的宁波城市特色提供了有利的人文条件。

研究报告重在为宁波城市特色的建构提供理论、方法和思路,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框架、方法论指导和决策思路。要指出的是,本报告研究的范围为宁波大市,但以市老三区为重点。以下分四大部分阐述:

系统论是以一般系统及系统功能优化模式、系统整体性原则和系统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大力倡导系统科学,并把它应用到各个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系统是指由诸要素(子系统)有序构成的、具有独特功能的有机统一体,世界上系统无处不在。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城市特色无论就其内涵、耍索而言,还是就它的层次及其规划、建设来说,都是成系统的,都需要系统眼光,追求层次结构有序化与系统整体功能优化。城市特色是内容(内涵)与形式(外貌)、有形(硬件设施)与无形(精神、文化、民俗风情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历史与现实有机统一的形象展示,它也是一个系统综合体。无论是城市特色自身的要素、层次以及人对特色美的感受,还是城市特色的规划、建设方法,都是成系统的,必须要坚持系统观点,同样也要追求层次结构有序化与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

把握城市特色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原理,以及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原理。用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观点来观察,结合宁波实际,宁波的城市特色系统论应当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把握:

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院土指出,城市特色主要是由于城市不同的地理条件,由不同的人工构成物、自然条件与人工建筑物的综合构成以及社会特点形成的。因此,它的要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九大耍索(子系统):

自然环境特色。如宁波的依山傍水、近湖面海。

区域特色。如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的定位

格局特色。如宁波的三江汇流、三湖(日湖、月湖、东钱湖)辉映。

景观风貌特色。如宁波水域、港城、绿城、桥城、生态城特色。

文化(人文)特色。如宁波的浙东文化特别是藏书文化、海交文化、商贸文化特色。文化支撑着城市形象与城市特点,构成了城市特色中最具有广泛影响力与深远意义的部分。世界上许多名城的“经济面孔”大多相类似,而其“文化脸面”、文化特色却往往令人过目不忘。文化直接塑造着一座城市的“精、气、神”。

空间特色。如宁波三江口的城市空间轮廓线。

产业特色。如宁波的港口业、服装业、制造业特色。

职能特色。如宁波作为大陆集装箱枢纽港及重要化工基地的职能定位。

制度(管理)特色。如宁波的“活力”特色与结构竞争力特色。

上述九大要索在外延上可能有相互交叉,其区别是相对的。其中每个子系统又包含若干要素,如产业特色又包括一、二、三产业的特色。

如果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来区分,从社会层面来看,城市特色又分为内系统与外系统:内系统由内在要素中的性质特色、功能(职能)特色、经济(产业)特色、政治(政策)特色、文化特色、民俗风情特色、精神(观念、价值观)特色等构成,这些内在特色映射、体现在城市的外表、外貌上,就构成了城市的外在特色即外系统。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作用、渗透,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综合特色。

为此,宁波在建设自己城市特色的过程中,应当让历史文脉在城市发展中延续,让浙东文化“领跑”城市特色建设;要让独特的自然景观在宁波城市特色中增辉;要结合城市性质,创造宁波港城、服装城、商贸城的个性特色;要强化生态城建设及景观建设,让它们构成宁波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

从城市与城市的横向对比中剖视城市特色,它体现在五大方面:

城市特色体现在不同地理文化圈之间。同一文化圈内的城市特色存在诸多相似性或共性。但不同文化圈的不同城市差异性很大。就大文化圈而言,阿拉伯文化圈内的中东城市特色就大不同于基督教文化圈内的欧美城市,中华文化圈内的城市特色也不同于印度文化圈内的城市。就中文化圈而言,在中华文化圈内,汉民族文化圈内的城市(如大连)特色不同于少数民族文化圈内的城市(如拉萨)。就小文化圈而言,越文化圈内的城市(如宁波、绍兴)特色也不同于齐鲁文化圈内的城市(如曲阜)。宁波城市特色建设应当把握作为中华文化圈内的汉民族文化圈中的小文化圈——越文化圈的固有特色,不能以为“越洋越好”,要有江南的浙东特色。

城市特色体现在不同城市文化层中。如果说地理文化圈离不开空间阻隔,那么城市文化层则离不开时间的延续与历史文化的积淀。富有河姆渡文化及浙东文化积淀的宁波城市特色,必然不同于富有半坡文化及唐文化积淀的西安。

城市特色体现在不同城市类型中。城市类型从自然环境方面分有:沿海型、半岛型、山地型、河口型、港口型等;从形状上分有带型、环状、哑铃状等;从性质、功能上分有交通枢纽型、旅游型、生态型、工业型乃至政治型、宗教型等。不同类型的城市其特色也必然不同。宁波城市特色的建构,必须准确把握自己作为沿海港口型、半岛型、环状、生态型的城市类型的特点。

城市特色体现在不同规模、级别城市中。从规模上说,城市有特大型、大型、中小型之分;从级别上说,城市有国际大都市、全国中心城市、地区性城市之分,也有直辖市、省会、计划单列市之分。不同规模、级别的城市有不同的特色追求:像香港这样的城市就追求“全球购物中心”、“浪漫之都”的特色,而丽江这样的旅游小城就追求“小家碧玉”式的宁静。宁波城市特色的建设,必须把握自己作为全国计划单列市、中型城市、地区中心城市的特点。

城市特色体现在具有不同功能的城市中。如前所述,具有不同功能、作用的城市其特色必然不同:江城不同于港城,商城不同于大学城。宁波城市特色的建设,同样要考虑自己作为港城、历史文化名城的功能定位。

风貌是城市特色的形象展示。城市特色在城市内部体现在包括风貌核、亚风貌核和风貌符号构成的风貌系统中。

A.城市风貌核

它是指在城市风貌系统中在结构、功能上起核心、主导作用的中心要素。一般来说,系统的要素并不是地位均等、平分秋色的,其中必有一、二个要素处于核心地位。在人体系统中,心脏与大脑就是中心要素,失去二者,人的生命就会终止;在城市风貌系统中,也存在这样的中心要索(如水之于威尼斯、古典园林之于苏州)。按时空分,它分为空间结构核与时间文态核。二者各包括显性形态要素与隐性形态要素。空间结构核的显性要素包括:功能布局、道路格局、水系结构、地形结构、主控制天际线、主控制开敞空间、主控制地际线、城市平台(大面积水域、山体、绿化等)、制高点、高度分区、标志性建筑分布、人行系统与绿地系统等;隐性要素包括:区域中城市担负的职能、城市组织管理模式、主要决策者的个人影响、地方技术法规的限制、主导风向、年降水、季象、经济发展水平、贫富结构、环境容量等。时间文态核的显性要索有:城市文化景观、城市文化色调、生活性街道的分布、文化广场、生态文化等;隐性要索包括:城市发展史、重大事件的影响、民族构成、宗教信仰、地方风俗、节日与集市伦理道德,人口的密度、总数、构成、受教育程度、价值观以及开放程度、对外信息交流状况等。

风貌核主要是对系统整体、对全局有关键或重大影响的要素。按其作用大小,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城市整体的一级风貌核。如厦门的海景,宁波的水景

城市整体的二级风貌核。如北京的天安门,宁波的三江口。

城市整体的三级风貌核。如北京的四合院,宁波的北仑港。

B.城市亚风貌核

相对于风貌核而言,亚风貌核是对系统整体发挥次要作用,或对局部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四个层次:

城市中区一级的亚风貌核。如上海的浦东景观,宁波的海曙景观。

城市中街道(社区)一级的亚风貌核。如上海的南京路,南京的夫子庙,宁波的天一广场。

城市中院落一级的亚风貌核。如北京的众多名人故居,宁波的明清古宅。

城市中道路一级的亚风貌核。如北京的长安街,宁波的中山路。

C.城市风貌符号

城市风貌符号是城市风貌核或亚风貌核的概括、抽象、升华,正如“张三”的姓名是作为血肉之躯的张三的符号一样,风貌符号也是作为实物、实际形象的城市风貌的符号化。风貌符号一经概括、升华、宣传,就具有很大的福射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有利于提升城市美誉度。在宁波江、河、湖、海、港,以及一系列水景的这些风貌核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宁波的城市风貌符号是“水”,宁波应构建“浙东水都”特色。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是主体对美的客体的认识成果。城市特色美的形成也是如此,它是城市特色在人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中形成的美感,把握这种美感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宁波城市特色建设中寻找“亮点”与“聚焦点”,以吸引人们的“眼球”,形成最佳视觉形象与美感。人对城市特色的感知系统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抽象(理性认识)这些认识形式:

感觉是人们借助五官对事物个别特征的反映。比如一个专家到宁波一下飞机,体会到个别的土司机的服务态度,看到了城市的个别景观以及建筑造型、色彩,听到了宁波口音,于是就产生了对宁波特点的个别印象,这就是感觉。

知觉是人在大脑中把有关事物的零星感觉组合在一起,形成整体感性形象。比如专家在宁波经过一段时间参观、考察后,将关于宁波街、路、河、桥、树等的丰富感觉在大脑中加以融合,就慢慢形成了关于宁波特色的整体感性形象。

表象则是大脑对以往知觉形象的回忆,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如这个专家回去后,还会在大脑中“过电影”,不时回忆起宁波的美好形象,初步得出“宁波是美丽港城”的结论。

当然,这种认识还不一定全面,可能还有片面性,这就要把感性上升到理性,借助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抽象,才能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专家可能通过研究、写论文等方式,结合各地经验,对宁波创建有地方特色的美丽港城的实践加以研究、分析,并由此得出关于建设城市特色的几条规律性认识,以指导实践。

总之,感觉——知觉——表象——抽象,构成了人对城市特色美的感知系统。

要把城市特色的规划、营造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进行,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根据前述风貌核理论,可进行城市特色的风貌核设计、亚风貌核设计和风貌符号设计。

根据空间文态核理论,应进行城市的特色节点设计(如宁波的标志性建筑、火车站、会展中心、大桥等节点的规划设计)、特色线设计(如迎宾观光路、商业街以及空中轮廓线等的规划)、特色片设计(如外滩街区或中央商务区的规划)和特色面设计(涉及城市全局)。

根据时间文态核理论,应进行历史文化特色、现代文化特色及文化标志性建筑(如宁波的歌剧院、美术馆、体育场、博物馆、音乐厅等)、文化长廊(如三江文化长廊)的规划设计。

根据城市自然环境特点,可进行沿海、沿山、沿湖、沿路、沿街生态特色规划。

城市特色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建设,可供选择的方法主要有:

它是主要以人工大系统为对象的一门跨界性管理工程技术方法,即对各种复杂系统进行最佳的分析、规划、设计、组织、制造、使用、管理,以充分发挥系统中“四M”(材料、设备、人员、资金)作用,从而实现系统最佳结构、功能的方法。其通用的方法(工作程序)是“霍尔三维法”,即逻辑维(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时间维(工作流程或工作阶段)、知识维(必须具备的系统科学基础知识与各科相关专业知识)。对于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城市特色建设来说,这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方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根据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特色,将其与同类型或相似类型的城市做横向比较,找出差距与不同点,来明确自己的建设方向,或学习、借鉴兄弟城市先进经验,来加快自己特色建设的一种方法。

即将一个城市放在它所处的经济文化区内加以分析,以确定自己功能定位的方法。

它是根据城市特色建设系统具有多主体、多层次、多目标、多发展阶段的特点,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互相结合的操作模式,将多主体、定性与定量、多学科相结合,将理论模型、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各主体的智能、经验相结合,经“综合——分析——综合”的操作步骤,寻求特色建设系统各要素、系统与环境间结构优化、功能优化。

一个城市形成自己独特而稳定的特色,将会产生巨大作用力,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重要砝码。其作用力系统包含个性力、认知力(产生美感与知名度)、宣传力、挑战力、辐射力、创新力、控制力、竞争力,这些力归根结底是文化力的表现。(www.xing528.com)

前面我们从多角度阐述了城市特色系统论。宁波城市特色的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采用系统方法,在大系统背景下加以建设。

由一般系统论衍生出的系统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方法:系统整体方法(即坚持系统整体观,从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系统与层次结构等辩证关系中去观控对象)、系统最优化方法、系统有序化方法、系统结构方法、系统综合与系统分析方法等。系统方法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与把握系统质。系统论定律认为“系统整体功能不等于孤立部分功能之总和”,当某物从属于或纳入某一大系统时会产生一种系统新质。系统质以事物的自然质与功能质为基础,但又高于二者。如一张桌子原来只具有自然质(木头质)与功能质(使用功能),而当它进入商品交换系统时,就获得了“交换价值”这一系统新质;社会性就是人的系统质。城市特色建设要贯彻差异化战略。运用系统方法来指导宁波城市特色建设,我们就应当在宏观上对宁波与其周边环境进行系统分析,将宁波特色纳入更大的系统内加以观察、分析,找出它们的差异点,然后进行建设;同时在中观上,在分析宁波江河湖海港桥的自然、社会特点及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把握宁波城市特色的系统新质——水,大力建设“浙东水都”。

包括美国、加拿大环太平洋地区以及中日韩、中国的台港澳、东南亚等地在内的亚太经济圈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活力与发展潜力的经济圈,圈内的地区、城市同样竞争激烈,各自的特色及美誉度、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各自的地位及排名。与上海、东京、香港、旧金山这些国际性大都市相比,宁波城市规模不大,特色不鲜明,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很小。就是与温哥华、曼谷、澳门、厦门、大连这些二流城市相比,宁波的特色也不明显。但是如就港而言,宁波不仅有实力,而且有条件构建自己的港口城市特色。这个条件就是宁波拥有悠久的海外交流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港之一,现正与广州、泉州联合申报联合国历史文化遗产。北仑港目前已跻身大陆集装箱枢纽港行列,宁波港货物吞吐量位居大陆第二;随着雨舟组合港的开发,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因此,要提升宁波在亚太经济圈中的知名度,宁波应借助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著名港口的优势,突出港城特色建设,打造西太平洋沿岸中段“海上丝绸之路”现代名港。

如前所述,城市特色体现在不同地理文化圈之间。宁波属于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属越文化圈。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除宁波外,还有杭州;越文化圈内的较大城市,还有绍兴、湖州等,那么宁波如何突出自己的特色呢?在长三角地理文化圈内,省外的苏州突出古典园林特色,省内的杭州突出西湖文化特色,绍兴突出名人文化特色。宁波既有“湖”,也有“名人”,但特色却不显著。宁波不仅拥有星罗棋布的古桥(包括一些廊桥)与现代江桥,而且正在兴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桥”是宁波区别长三角内其他城市的重要特征。因此,宁波应围绕“桥”大做特色文章,建设长三角内独具特色的“江南桥城”。

城市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它的功能及辐射力,一个城市的影响所及范围就构成它的作用圈。一般来说,在某些方面影响力强、作用圈大,就说明城市在这些方面具有优势与条件,就应扬长避短,加强这些方面的特色建设。就省内作用圈而言,杭州由于是省会及著名旅游城市,其政治作用圈与旅游文化影响圈要大于宁波;而宁波由于拥有大港与七千年河姆渡文化及浙东文化,其物流(港口)作用圈与历史文化影响圈大于杭州。宁波的港口以海洋作为基地,向全省腹地乃至内地辐射,宁波的旅游业、渔业,也大多依赖海洋。因此,宁波城市特色要区别于省内兄弟城市,就必须依靠自己的作用圈优势,选择海、港和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特色建设的重点。

前面多处提到了宁波历史文化的优势。有人这样问:“没有文化,城市像什么”?缺乏文化的城市像贫血,没有“血色”。文化构成城市特色的灵魂,城市特色离不开文化的长期积淀。在浙东城市历史文化圈中,宁波与绍兴、台州等相比,具有特殊的地位:宁波是浙东文化乃至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最悠久,文化蕴藏最丰富,文化影响最广泛。尤其是宁波的海交文化、藏书文化、商帮文化、服装文化,影响力很大,也是宁波区别于其他浙东城市的重大文化差异点。在宁波城市特色构建中,我们应抓住这些文化差异点大做文章,让宁波具有浓郁的浙东文化特色。

从中观层面看,宁波城市的特殊体现在城市系统内的江湖海港桥五个方面、三个层次的风貌核(如前所述,它包括一级、二级、三级风貌核)、四个层次的亚风貌核(包括区一级、街坊一级、院落一级、道路一级)和一个风貌符号(水)上。在前面的宏观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海、港、桥及海交文化等都与水有关,风貌符号也是水。可以说,水构成了宁波城市特色系统的系统质。

说起水,立刻会想起老子说的“上善若水”,赞颂水的“德”性;想起古人说的“智者乐水”,将水视为陶冶情操之物。山水文化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渊源之一,而水文化是山水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水文化既是揭开中国古代文化采取以意境为主,表现自然、表现天人合一模式的最佳状态的关键所在,也是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特征的重要思想支柱。古代文人将水加以理想化,认为它具有洁性(神圣性)、智性、仁性(德性)、灵性、才性、柔性、宏性等。水不仅孕育生命,还给生命带来宜人的生存环境。中国园林学倡导叠山理水、小桥流水,正是水文化影响的结果。正因为水具有众多自然特性与哲学、文化意蕴,因而水可以增添城市的美感。世界上的许多名城无不与水有关,如威尼斯、杭州等。山水城市也是今天许多城市规划师与管理者追求的目标。

有一种观点认为,吴越水文化以江南的苏州、杭州和会稽(绍兴)为中心,从春秋时期始,一直到明清,长盛不衰,影响深广。这一观点并不全面,漏掉了宁波,宁波水文化丝毫不逊色于苏杭,而且历史更悠久。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水文化;宁波是我国海洋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李白有关梦游天姥山诗句中的剡溪,就流向宁波;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喑花明又一村”,就是描写浙东景观的;唐大历六年鄮县县治及明州州治迁至今三江口建城时,城内河巷纵横;王安石治螂也以兴水利为其政绩;明初宁波“海定则波宁”的取名也与水相关;宁波的它山堰是与都江堰齐名的古代伟大水利工程;自古以来,宁波港口更是离不开水;直至今天,宁波的江湖海港桥,哪一样都离不开水……难怪著名作家叶辛说:“宁波真的就是一个由水托起的城市”,“宁波的水,总是那么令人心醉”!并写下了散文《宁波的水》。一位前任市委书记说:“看马路,到北京;看高楼,到上海;到宁波来,就要看水。”宁波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夏紫光认为:水是城市的命脉,宁波得水之灵性,江河湖海相互交融,铸就了宁波的品格。以“水”为核心的规划理念应在宁波的规划和建设中占重要地位。在市政协会议上,致公党市委会在一份发言材料中也提出:“要构筑江南水乡式的城市景观形态。”一位政协委员则主张,宁波要以水为核心,营造具有江南水乡与现代化港城特征的城市个性,形成江、河、湖、海、城为一体的城市风貌。笔者早在10年前就在一份软科学研究报告中指出,宁波旅游主形象应定为“水文化旅游”.此观点曾被时任市委副书记的李从军同志引用。市经研中心的一位负责人也认为:滨海、跨江、傍河、临湖是宁波城市的一大特色,水是宁波天然的灵魂,要大力营造“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风貌特色。在著名画家陈逸飞眼中,国内城市从视觉上可分为ABC三等,宁波最多只能排在B级,他主张应定位在“江南海港”。市旅游局确定的宁波旅游广告词也是“东方商埠,时尚水都”。不久前建成、推出的宁波“老外滩”也突出了城市的亲水性。由广大市民评选出的“宁波新十景”中起码有明湖醉月、三江春晓、龙吟天潭、天一生水、翠茵落珠、琴桥听雨等6个景点与水有关。天一广场还建有“水街”。今天,建设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城市已被确定为宁波城市总体发展的目标。可见,将“水”视为宁波城市的主形象或风貌符号,已在不少市民乃至领导、作家、画家、规划专家、政协委员中达成共识。水是宁波的血脉与明亮的眼睛,水让宁波充盈无穷活力与魅力;水让宁波走向世界,让宁波具有闯荡四海、兼容众长的胸襟、气魄,也给宁波带来了灵气。一个涵盖着“水”概念的城市往往能带来市民与宾客的归属感。

总之,水构成宁波城市特色系统的系统质,它来源于宁波的自然质、社会质和功能质,但又高于三者。水应作为宁波城市特色的主形象与风貌符号。但今天水在宁波城市特色中的体现还不突出。为此,应统一认识,强化水城建设观念;借鉴、采用水景规划、建设方法;及早制订《宁波时尚水都塑造方案》;设计、采用与水相协调的城市基本色彩;突出城市自然环境中水的景观;开发城市水域,像苏州那样建设一系列水巷、水街,构建亲水平台与亲水特色;建设沿江商业街或步行街;城市绿化与水体相融合;形成具有水文化色彩的建筑风格;塑造一批以水为主题的雕塑;增加桥的造型艺术性与分布密度,等等。

最后要强调一下宁波的水与苏州、绍兴之水的区别。水一旦纳入城市特色系统,就具有了系统质,这时的水就转化成为社会意义上的“水”,成为“文化之水”。就水的自然质而言,宁波的水与苏州的水、绍兴的水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样的;而就水的社会质、系统质而言,宁波城市特色中的“文化之水”就不同于苏州水与绍兴水,具有特殊性,这也就决定了同为“水城”,但宁波具有不同于苏州、绍兴的城市特色。它们的区别在于:

一是宁波之水带有“海味”。宁波地处甬江入海口与杭州湾南岸,是开埠很早的海港城市,海交文化发育很早,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今天,宁波港又跻身洲际大港之列。因此,宁波的水带有苏州、绍兴之水所没有的“海味”。

二是宁波之水带有浓重的“商味”。宁波历来是东南沿海的重要商埠,是“宁波商帮”的发祥地,有“天下无宁(鄞)不成市”之誉,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今,商贸文化都很发达。因此,宁波之水的“商味”要比苏州、绍兴浓得多。

三是宁波之水带有“书味”。宁波藏书文化发达,历史上是中国藏书重镇,拥有以天一阁为主要代表的众多藏书楼(室),涌现出许多藏书家以及学术大师,书香遗韵,绵延不绝;唐代以来的许多中华典籍也由此经“海上丝绸之路”输出到高丽、日本等地。因此,宁波之水具有苏州、绍兴之水所不具有的“书味”。

CI原指现代企业形象策略,又叫企业标志系统,被称为企业占领市场的一只“魔手”。上世纪90年代它传入中国后,其策划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开发区CI策划,城市CI策划等。CI包括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三个方面,三者相互联系、交融,以塑造企业独特的形象。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城市,就形成了城市特征形象系统规划(CIS)。宁波城市特色的策划,也可以借鉴、导人这一有价值的方法。城市特色CIS的创意导向应贯穿个性化原则、地方性原则、民族化原则和时代性原则。

如果把CMI(City Mind Identity即城市理念识别)比喻为CIS的“大脑”,CBI(City Behaviour Identity即城市彳丁为识别)比喻为CIS的"手脚",那么CVI(City Visual Identity即城市视觉识别)涉及的就是城市的“脸面”即形象、特色。宁波城市特色的CMI策划应重在城市特色广告词的设计(如“东方商埠,时尚水都”)、城市精神(理念)特色的概括(如“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城市文化特色的设计(如“文化名邦,经世致用”)、城市理想(追求)特色的设计、城市发展战略特色的概括(如文“经互动,协调发展”)等方面。宁波城市特色的CBI策划,可重在城市组织特色的设计、城市制度特色的设计(如“以人为本,活力之源”)、城市道德(行为规范)特色的设计、城市信用特色的设计(如“诚信宁波,一言九鼎”)、城市窗口行业特色的设计、市民行为特色的设计等。

在CIS三大要素中,由于视觉识别(CVI)事关城市的面孔、形象,因而是最直观的部分。根据心理学原理,人所感受到的外界刺激,由视觉器官获得的占83%,而且由视觉器官感知的信息能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当然,VI离不开CMI这一灵魂与核心;但要看到,CVI先声夺人,一目了然,最易产生第一印象。现在“眼球经济”很发达,CVI最先作用于人的眼球。宁波城市特色的设计也应重在CVI策划。因此,以下用较多篇幅谈谈这一问题。

就企业而言,视觉识别(VI)包括基本要素与应用要素两大类:前者包括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企业象征图案、企业宣传口号、吉祥物等;后者包括企业办公用品的统一设计、企业交通工具的形象体现与统一设计、企业建筑外观的统一,以及企业产品及包装、宣传的统一标准化、员工衣饰的统一设计等。就宁波城市特色设计而言,应重在城标、市色、市雕、市树、市花、市吉祥物等方面下工夫,尤其要重视城市色彩控制与城市雕塑没计。这些都涉及“市标”的设计,这里讲的市标是广义的,它包括城标(城市图形标志)、城市标志性建筑、城市标准色、城市标志性雕塑、城市标志性动物、城市标志性花卉、城市标志性商店、城市标志性街区等。具体来说,建构宁波城市特色的,形象识别系统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城市图形标志是根据城市理念(精神)所设计的一种图形符号,以体现城市特色,传播城市形象。人们看到这个标志,就会联想到这一城市的形象或风情。城标设计应创意不凡、内涵丰富、寓意特色,富有艺术魅力,才会给人带来深深的好感。宁波先是设计出了国际服装节的节标“霓裳飞舞”;后来又推出了宁波城市旅游形象标志,它以欢快的人形图案、蓝色的主色调、字母“NB”象征的山水图形,体现宁波“水、文、商”的意蕴,展现活力宁波、人文宁波、山水宁波的城市形象。但宁波至今仍未有自己的城标。建议在现有的以上两个图案基础上,围绕“水文化”这一中心,集思广益,设计出既富有时代气息又具有浙东特点的宁波城标。

城市标志性建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可以突出展示城市特色。如歌剧院之于悉尼、东方明珠塔之于上海。标志性建筑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是高塔(如巴黎艾斐尔铁塔)、大桥(如旧金山大桥)、纪念碑(如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也可以是古代建筑(如开罗的金字塔)或现代文化建筑(如博物馆、歌剧院);可以是单体的,也可以是组合的(如上海外滩)。宁波缺乏城市标志性建筑已说了多年了,至今改善不多,市区能够得上标志性建筑标准、给人印象深刻的大建筑仍不多。好在投资超过6亿、外观独特的宁波大剧院已经竣工,此处位置绝佳,如能进行大力“包装”、宣传,有可能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之一。但宁波仍缺高塔类标志性建筑。举凡世界名城,大都有高塔类标志建筑。这一思路虽较传统,但至今仍不过时。一位市旅游局副局长在外滩文化研讨会上曾主张在三江口一带建设类似英国“伦敦眼”、高达200多米的摩天轮,可登高俯瞰宁波美景,“成为宁波城市时尚的立标”,这一想法颇有启发。天津也计划在海河上建世界上最大的慈海桥摩天轮,登上巨轮可俯视市区全景。早在10年前笔者也曾提出应在三江口建设高塔,作为城标。建议有关部门应及早将建设宁波标志性高塔纳入议事日程。

马克思曾指出,在一般美感之中,色彩的感觉是最大众化的形式。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认为“色彩即思想”。标准色是CVI的基本设计要素之一,在人们的视野中,色彩最引人注目,具有“先声夺人”之效,给人以“第一印象”。色彩还具有感情特征,在给人视觉冲击力的同时,给人以心理冲击力。城市应当利用标准色凸现自己独特的个性特色;要根据自身的风格、特点与市民的心理,确定主色与辅色。确定之后就要进行“色彩控制”(Color control),城市特色建设最忌“五彩十色”。色彩控制除了可以直接指导特色建设、形成城市色彩特色外,还会对城市的文化特色、空间特色、建筑特色的形成起间接促进作用。它可以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如西安古都的灰黑色),塑造空间特色(如黄色屋顶构成北京故宫天际轮廓线),体现建筑特色(如江南民居的白墙黛瓦)。一般来说,滨海近水的城市色彩要与海洋的碧蓝相匹配,依山的城市要用黛青的山色来衬托;南方温暖地区的城市应选择冷色调(如蓝、绿色),北方寒冷地区可选择暖色调(如黄、红色)。

根据以上原理,结合宁波实际,宁波城市标准色应选择海洋色即蔚蓝色为主色,绿色或浅绿色为辅色。这既与宁波作为滨海城市的港城身份合拍,也与宁波要努力建设的“浙东水都”、生态宁波、山水宁波的特点相匹配。同时,海洋色不但是生态原色,更体现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开拓进取的文化品格。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宁波城市的色彩还比较杂乱,离蔚蓝色主色调还相差甚远。应当说,将海洋色确定为宁波城市的基本色,近年来在各阶层人士中已逐步形成共识,现在的关键是要以权威方式加以确定,并加以CVI策划与推广。

城市的色彩控制包括主色调控制、“硬”(建筑)色彩控制、“软”(植物、灯光)色彩控制。为此,要努力做到:首先,强化对全市主色调的色彩控制,强调城市主色调建设与水体相结合。其次是“硬”色彩控制:塑造一批以蓝色文化为主题的城标;形成、保持以蔚蓝色为主色调的城市建筑风格;车站、出租车、公共汽车、桥梁等颜色应与城市主色调一致;尤其是对街道立面、屋顶、墙体应力求颜色统一,对背离主色调的色彩进行控制;对一条街或一个街区可制定主色彩面积指标,等等。再次是“软”色彩控制:一是“软质”景观——城市植物特别是树木的色彩控制。这一点往往被忽略,总认为植物是绿色的,与宁波的主色调相近,不注意多色彩搭配,导致植物色调单一。实际上市民们已不满足于“满眼皆绿”的树木品种结构。在美国、加拿大一些城市中,彩色树种植面积都很大,可达到总面积的50%〜60%。上海也正在种植彩色行道树。宁波城市的“软质”色彩过于单调,宁波虽于多年前在通往机场的迎宾路上营造四季不同景观的花木带,但面积太小,彩树景观不够突出。宁波地处江南,具有营建彩树林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议宁波学习国内外城市经验,在以蓝、绿为主色调的基础上,大力营建彩色树木带或彩树园,形成四季不同的景观。引进适合宁波栽种的、树叶会随季节变换的国外优良彩树,如美国红栌、彩叶桂樱以及械树“家族”,多栽种红枫、春花树木(如桃、李、杏树及樱花树等),引进日本紫藤、苏格兰金链花等盛花树木,营造宁波城市丰富多彩的绿化景观。二是夜间城市灯光的色彩控制。夜间人工照明使城市获得与白天完全不同的动人效果,这是由于灯光产生了诱人的色彩美:色依托于光,产生了朦胧美。夜景色彩构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元索。近年来宁波在三江口及天一广场一带营造“亮灯工程”,使宁波夜景流光溢彩。但美中不足的是夜景灯光中的蓝色主色调不够突出,应在今后的“亮灯工程”中加以注意。今后,主要区域或主要大厦的主体灯光应以蓝色调为主。

另外,宁波还应及早确定城市的标志性城雕、标志性动物(吉祥物)、标志性花卉(市花)、标志性树木(市树)、标志性商店、标志性街区等,并予以大力“包装”、宣传。

宁波城市特色的建构,也可以借鉴近年来国内外在城市规划、设计方面提出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如城市意象形态理论与方法、城市风貌规划理论、城市景观美学、城市空间形象优化论、城市特色设计五要索理论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象”一词指“意境”。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相结合的产物。城市特色美的审美主体以自己的美学观、情感、思想去选择、改造城市这一客观对象,所获得的必然是带有主体色彩的“象”,所以“意象”正是“意”中之“象”。意象具有象征性、喑示性、梦幻性,使人产生意境美。意象美是城市特色美的高级境界,具有意象美的城市特色需要积极、主动地去创造。

如前所述,城市特色是指一个城市在内容与形式上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的“肌理”(指城市地面和立体空间的状态)与结构形成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在人们的认识中形成城市意象(Image of the City)。以凯文·林奇为首的学者为此提出了城市意象形态理论,还提出了城市特色建设的目标是易识别性(Legibility)或可意象性(Image-ablily),并将其作为城市空间形态的评价标准。他们认为,这一理论包括三大要素:城市形态、城市结构和城市意象。城市形态概念借鉴生物生态学的观点,提出城市的形态、结构、功能相统一的思想;城市意象概念则主张在城市众多特色元素中筛选出关键性的元素,赋予它们可意象性,建立更具象化、给人以更强烈的视觉感受与更深刻的具象美感的城市,最终塑造城市的个性形象。城市意象形态构成城市视觉识别中的基本框架。塑造城市特色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城市意象形态理论界定、选择事关城市特色的诸要素并加以整合,为城市设计提供构思的依据。

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城市特色设计实践,就形成了城市意象形态设计方法。宁波城市特色建设应用这一方法,就是要在影响宁波城市特色的诸多形态元素中,找到最能体现城市特色的结构性要索(如城市的实物及文化、骨架、面貌、性格等元素),赋予它们可意象性;同时将这些要素加以有机整合,从而塑造宁波城市的个性形象。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城市实物的意象化。宁波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中涉及宏观实物元索的江、河、湖、海、桥、港、山(四明山),以及市内的公园、道路、广场、街巷等,都应围绕“水”加以意象化并予以整合.塑造“水都”、水韵、水乡的意境,给人以“水都”的可感性。

城市文化的意象化。宁波的众多文化遗产有的年代久远(如河姆渡文化).有的“曲高和寡”(如浙东学术与藏书文化),与市民较为隔膜,可感性较差。为此就要围绕城市主特色(如“水文化”),分别加以意象化、具体化。如河姆渡文化方面,建设、复原史前原始村落,给人以先民亲水的印象;海交文化方面,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博物馆或纪念性建筑,给人以“宁波先辈从海上走向世界”与“开拓海外,海纳百川”的理念,等等。

城市骨架的意象化。城市的骨架包括平面结构与立体结构两方面:城市的平面结构依城市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其组成包括街廊空间、开放空间和道路。街廊空间依据街廊的尺度、类型、界面连续程度和其中的活动特性而E不同的面貌,它是城市组成的细胞;开放空间包括公园、绿地、广场、水体等,是视线可穿透或可到达、可活动之所在,它不仅能改善、维护城市的物理环境,更是活动、社交的场所;道路担负着运输的任务,联系各个功能区。城市的立体结构是指城市地形与建筑群所形成的体让关系,最直观的就是城市的天际线,这被认为是辨认城市的最佳途径。平面结构与立体结构相结合构成城市形态的物质基础结构,塑造了城市景观的结构。城市骨架反映在人的意识中,形成指认结构。可见的城市客体组成结构,如地景、地际、特质区域特征等,以及不可见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个人背景与记忆等,通过不同的指认系统,如方向指认系统、眺望系统、视觉走廊、观光路线和交通相互关联,形成对城市结构的记忆意象。就宁波而言,市区三江口一带的眺望系统与三江文化长廊的视觉走廊已建立起来了,“水都”的意象性效果较佳。但城市的天际轮廓线及方向指认系统、观光线路等体现城市主特色还不够,有待进一步改善。

城市面貌(狭义)的意象化。城市面貌是城市的外显特征,是城市景观的综合。建筑物、建筑群、构筑物及一切构成城市的物质元素的综合构成了城市的可视环境。这些构成了城市的“硬面貌”(文化构成城市的“软面貌宁波的“硬面貌”目前离“水城”的意境、意象差距还很大,特别是建筑的主色调与风格难以体现“港城”、“水城”的特色。

城市性格的意象化。城市性格是城市内在特质、气质的体现,北方城市的阳刚之气就不同于南方城市的阴柔之美。它看上去是抽象的,却又是可以真实感觉到的。水的特质就是阴柔、灵气、活泼、精巧,它也赋予了宁波这些特质与性格。在建构城市特色中,宁波也应借助多种途径着力塑造城市的水性格,并将其具象化、意象化,让市民与宾客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宁波水性格之美。

城市风貌是城市的景观特征、文化特点、神韵气质、功能定位、经济特征等多因索的综合体现,风貌是构成特色的重要方面。因此,建构城市特色可以借鉴城市风貌规划理论。

城市风貌规划的理论依据是“领域圈模型”(由领域圈、路径和轴点构成)。其规划体系包括九大系统:

一是活动特性区系统。活动特性区是领域圈的具体表现(如天一广场这一活动特性区是中央商务圈的核心),它由周边(包括道路、河、巷等)、中心(包括广场、大厦等)、出人口构成。它包括传统风貌活动区(如外滩街区)、文艺及休息活动区(如月湖公园)、综合商业活动区(如城隍庙)、行政办公活动区(如解放北路一带)、交通集散活动区(如南站广场)等5类。宁波的这五类活动特性区都应根据各自功能,围绕“水城”之特色,做足特色文章。如传统风貌区,上海外滩正在“复古”,宁波外滩及其他历史文化街区无论在活动方式上,还是在空间处理方面,都应保持原有历史风貌与特色,只能“修旧如旧”,不能“修旧如新”。

二是道路系统及步行区系统。道路可分为生活性与交通性两类。不同性质的道路,其空间特性各不相同。宁波对这两类道路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条件(如山、河、湖、海以及植物)与社会要索,加以控制、引导,强化“水城”的空间品质。宁波的生活性道路耍依“以人为本"的原则,利用植物、路灯、建筑立面、人行道、广告、路边茶座、雨篷等元素加以特色塑造。交通性道路应充分展示沿途不同区域的城市意象,并利用山、水、河及人造标志物(或视觉焦点)来强化方向感指认系统。宁波的鼓楼、郡庙等步行街区名不副实,人车混行,应在整顿的基础上大力塑造特色步行街。

三是节点空间系统。宁波应高度重视历史性节点(如市区的国保、省保、市保文物单位)、标志性节点(如歌剧院、美术馆等)、交通性节点(桥、港、站)、特性区出入口节点、道路节奏节点的特色建设。

四是开放空间系统。宁波应重视城市开放空间即公共外部空间(如三江六岸、众多公园、广场、林荫道及东钱湖)的特色建设,贯彻保护自然生态原则与空间连续性原则,提升开放空间的品质。

五是高度控制系统。要走出“城市现代化就是摩天大楼化”的误区,宁波市区现在已是高楼林立,必须加以控制。今后建筑物的高度及体量都要考虑与周边环境、与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相适应。

六是街廊空间系统。街道具有直接展示城市意象的功能。它包括街面(空间的垂直面)、路面(空间的水平线)及地上物组成。宁波前几年对镇明路、永丰路等进行街面美化,改善了城市面貌。今后还应区别不同的街面(如完全连续、节奏连续、不连续及历史风貌街面),强化这些不同空间的风貌、气质的特色塑造。

七是视觉走廊及眺望系统。宁波应强化对城市景观视觉走廊(如三江六岸、跨海大桥及连接线、沿海沿江沿湖及交通干道)、视觉控制点(如三江口及标志性建筑)、城市俯瞰点(高楼高塔)、重要景点和视觉走廊交织点及转折点的特色建设。

最后,还要注意宁波的方向指认系统(如中英文路牌、路标、地标)与观光路线系统的特色建设。

这一理论是凯文·林奇(K・V·Linch)提出的。他借助于城市意向图来分析居民对城市特色环境的认识。通过问卷调查,林奇提出5个要素来概括意向图中记录城市特色的符号,即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

一是路径。它一般是指道路、街道等。城市路径作为城市环境的骨架,体现城市的格局特征和直观形象。对于宁波来说,无论是通衢大道、高速公路,还是小街小巷,都应加以不同层次的绿化与整饰,在保持主色调与大风格相对一致的前提下,做到不同的季节展现不同的道路景观。尤其是迎宾道路(如机场路、长春路、环城四路等)更要给宾客以“美丽港城”、“时尚水都”的第一印象。

二是边界。由自然或人文的各种界线(如江河、铁路等)构成了城市边界。从海陆空不同方向进入城市的人,第一眼看到的往往是进城铁路的两侧景观、入城公路或河道两边的景色。因此,在城市设计中应重视边界环境景观的设计,体现城市特色。宁波城市的边界包括萧甬铁路、姚江、杭甬运河和沿海一线,应当重视这些边界的环境整治与景观美化。尤其是大量旅客经过的入城铁路沿线,虽经整治,脏乱差现象仍比较突出,应加大美化力度。

三是区域。主要包括城市的开发区、公共活动中心、公园、广场、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设计。宁波开发区、保税区所在的北仑新区近年在特色城区建设上迈出较大步伐,营造了海洋文化的主特色,为宁波的城市特色添光加彩。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一般构成城市的地理中心,包括行政管理中心区、商业中心或商务中心区(CBD)、文化娱乐中心区、金融中心区和体育中心区等,它们为人们提供了办事、购物、休闲、健身、社交、游览的场所。其设计要求是在解决好交通问题的前提下,强化中心区的特色性、系统整体性、综合性、可识别性和可接近性;运用轴线法则,由一条或数条主要的或次要的轴线将中心区不同部分联成一个整体;注重各空间层次的设计及其之间的协调,使中心区的色调、造型、装饰“变中有不变”,体现多样性的统一。公园、广场、历史街区的特色建设也要遵循这一原则。

四是节点。除前述外,节点还包括车站、机场、码头、桥梁、城雕等。宁波在城市节点设计时应注意组成节点的建筑风格、色彩、形体的优化组合,借助富有特色的节点体现城市的独特形象。

五是标志。即体现城市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构建物等,前面已有叙述,这里从略。

[1]张雄飞等.城市特色与古建筑[M].天津科技出版社,1991

[2]高文杰.城市特征形象系统(CIS)规划.城市规划汇刊[J].1996(6)

[3]赵士修.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J].1998(4)

[4]杨建军.杭州城市发展特色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版)[J].2000(l)

[5]李焊无等.城市特色文化研究.洛阳工业高专学报[J].2002(3)

[6]白益民.大力营造城市综合特色.宁波经济丛刊[J].2003(l)

[7]张继刚等.城市特色的剖析与维育.规划师[J].2000(6)

[8]王曦.城市特色与城市意象形态.规划师[J].2000(6)

[9]陈依元.沿海开放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的内涵与原则.新华文摘[J].1996(l)

[10]陈依元.论宁波名城文化形象建设.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 1997(1)

[11]胡刚等.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是宁波城市特色的根基.经济地理[J].2002(4)

[12]胡刚.优化宁波大都市区空间形象的探索.宁波通讯[J].2001(8)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