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社科研究发展趋势及思路介绍

宁波社科研究发展趋势及思路介绍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2004年宁波市委做出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繁荣发展宁波哲学社会科学起到了纲领性作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要是通过社科基金、课题资助的方式促进社会科学研究。宁波实行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社会科学院合署办公的模式,承担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

宁波社科研究发展趋势及思路介绍

宁波市社科院(市社科联)课题组

目前我市有人文社会科学类重点学科25个,其中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重点学科5个(含2个省重点学科A类,3个省重点学科B类),市重点(含扶植)学科7个,校级重点学科12个。各学科的发展都有较强的支撑体系。据统计,25个重点学科共有研究人员678人,其中正高级129人,副高级271人;25个学科每年投入的经费达443.5万元。依托这些学科优势,基本形成了语言文化、民商法、区域经济、地方文化、民营企业等具有一定研究群体的研究方向,在全省也具有一定影响。学科建设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研究水平的提高,2006年,我市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课题为8项,立项总数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表明我市社科研究实力和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2005年下半年,市社科联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市社科院、市社科联重新组建,为进一步加强社科研究力量的整合与协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了高等院校、党校系统、党政机关部门研究机构、社科院及社科学术团体各有侧重、分工协作的总体发展格局。2006年下半年,市社科院、市财政局根据市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精神,在全社会公开进行了宁波市社会科学“五个一批”有关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这一工作的启动,标志着我市以“五个一批”项目为龙头,主攻方向明确、评价激励手段多样、鼓励精品力作涌现的运行机制初步建立。

目前,我市拥有社科专业研究和管理人员约3000人。社科研究和管理人员中学历、高职称人才增长较快,目前拥有的“双高”人才约占四分之一,15所在甬高校及党校系统中拥有高级职称的社科研究人员有近600人,较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增长4倍以上。社会科学“五路大军”(高等院校、党校系统、党政机关部门研究机构、社科院、社科学术团体)围绕中心工作,立足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推出了一大批优秀成果。仅2006年,我市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课题8项;获得省社科规划课题35项,省社科联研究课题32项,省级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5项,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18项;同时,我市设立社科规划课题37项,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116项,市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11项。市社科院还推出了我市第一部《宁波发展蓝皮书(2006)》,并组织力量承担了多项事关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研究,内容涉及宁波外来人口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市级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发展动力机制演进及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宁波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协调发展等,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持。

尽管近年来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宁波的地位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一是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决策、服务社会的功能作用的发挥还不够,还缺乏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学科领军人物,基础学科对应用对策研究的支撑力度不足。二是全市社科研究的协调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部门、高校及全社会研究力量的整合还不够,单兵作战、重复研究现象还较多。三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尚需加强,社会各界、各部门应用研究成果,自觉促进决策科学化的机制和制度有待健全。四是社会科学研究氛围还需要不断营造,全社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社科工作者的研究条件、发展平台及其待遇等也还需进一步提高。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科学发展观、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全党、全国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认识逐步提高,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任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既极大地提高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又为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作用提供了战略机遇和实践的平台。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江泽民同志曾先后三次就繁荣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表重要讲话。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党中央部署在全党掀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做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决定,并于2004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这些重大决策清楚地表明,党中央对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度重视。与此相应,中共宁波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决策和中共浙江省委的部署,不断加大对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支持力度,使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有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2004年宁波市委做出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繁荣发展宁波哲学社会科学起到了纲领性作用。2005年8月市委又讨论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的决定》。2005年10月,宁波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巴音朝鲁任主任的宁波市文化研究二匚程指导委员会。在最近召开的宁波市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巴音朝鲁同志又提出了“三出三强”的新思路。所有这些,都昭示着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源分布比较广,大致可分为高校、党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及学术团体等五个方面,全国尚未有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机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要是通过社科基金、课题资助的方式促进社会科学研究。地方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承担地方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工作。宁波实行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社会科学院合署办公的模式,承担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这种管理体制是对全国大中城市社科管理体制模式的创新。

随着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影响力的提高,各级政府十分强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设。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资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有利于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活力的引导机制,形成既能有效整合资源,又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调控机制,要深化哲学社会科学各单位的内部改革,转变管理方式,增强活力,壮大实力,形成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强的运行机制,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立法工作。宁波市为此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意见,要求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划工作,并将其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专题规划。这些政策措施为进一步理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体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绝大部分产品具有公益性、社会性和非盈利性的特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财政资金是来源的主渠道。基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及其地位作用的日益突出,各级政府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关注度日渐提高,财政投入的力度也不断加大。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对这项事业的热情也在增加,各种社会投入逐渐增多,一种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的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投入,保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经费和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每年都有增加。这在国家社科基金上得到明显体现。与自然科学基金比较,我国的社科基金基数比较低,但是近年来的增长幅度很大,200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只有6000万元,2003年即达到1亿元,2004年为1.2亿元。各省、市、自治区也在具体的实施意见中明确统筹安排各项经费开支,加大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经费投入,有的还将此作为公共战略投资。宁波市也在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资金投入,从2005年起,三年内每年由市财政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工作和“五个一批”等重点项目建设,以后根据经济发展逐步增加。截至目前,各项经费到位情况很好,运作也比较顺畅。不仅如此,宁波作为沿海发达城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影响力比较广泛,社会各界的认同度也相对较高,各种形式的社会投入也呈现出日渐增多的趋势。

从历史角度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有一个从分化到重新综合的过程,即从分工的日益精细和专门化到再次走向相融和整合,呈现相互渗透、彼此交叉的发展态势。据有关资料统计,现代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向学科和综合性学科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已产生了2500个门类,其中文理交叉295种,社会科学和综合学科交叉达数百种。这在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科设置中得到十分明显的体现。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生产过程采用社会技术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从而加强了社会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社会科学研究通过对社会发展领域的渗透和干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向应用、面向发展、面向决策服务,成为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明显趋势。许多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致力于经济、社会、科技、综合发展等问题的研究,以便为政府及各种组织提供估计形势、制定政策、确定目标的科学依据和指导。有鉴于此,我国明确了地方性研究机构主要承担地方性应用对策研究,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类自身的科学。对于人类安全和文明的全球性问题,就需要打破国家和地区的界限,进行跨学科、跨文化和跨国界的综合研究和治理。当前国际合作研究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突出地表现在大型跨国思想库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跨国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开展。除此之外,各国社会科学研究者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访问、合作研究课题等学术活动,交流观点,共商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近年来,我市也加强了国际交流,与新加坡、日本等亚洲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与欧洲、美洲国家的交流也日渐增多。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坚持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推进社科“五个一批”项目建设,团结和组织全市社科工作者,不断提高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水平,推进有地方优势、地方特色的学科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普及,促进广大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索养的提高,为宁波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十一五”期间,宁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城市地位并排提升的新格局,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在全省前列,并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和特色,为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宁波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奠定扎实基础。

——应用研究迈上新台阶。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以我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强化研究的前略性、战略性,加强研究项目规划和统筹组织,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年形成一批反映宁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新成就及其理论探索结晶的研究成果,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应用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优势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建设,重点抓好具有宁波特点的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推进高校社科领域博士、硕士点的申报和建设。充分利用宁波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改革开放实践,有计划地开展宁波通史、当代宁波文献、民俗文化等地方重大社科系列项目研究,在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形成若干具有浓厚区域特色的优势学科。对已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浙东学术文化、“海上丝绸之路”、“宁波帮”等领域,要重点扶持、扩大影响,促使其达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水平。

—社科资源配置达到新水平。进一步加强市社科院(社科联)合署组织机构建设,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功能、社科研究的组织协调功能和市委、市政府联系社会科学界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整合全市社科队伍,优化社科资源配置,促进高校、党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学术团体五路大军的联系和合作,形成各有分工、优势互补、相互支持的格局。力争到2010年全市社科研究和管理人才总量为1万人以上,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占三分之一以上,使社科研究力量的整体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

——社科研究体制机制激发新活力。形成市委、市政府重大社科项目招标机制,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协调市级各部门重点课题研究;建立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激励机制;规范完善市规划课题和重大研究项目的设计、评审、立项、验收和成果转化等管理制度;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系列项目的招标资助出版机制;整合和完善社科优秀人才的表彰激励机制,大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深化转化,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社会价值。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时期,是维护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宁波实际,“十一五”时期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将在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人口学、资源与环境学等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从九个方面对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www.xing528.com)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特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执政能力建设;科学发展观与宁波发展模式创新;科学发展观与“六大联动”战略;科学发展观与“平安宁波”建设;科学发展观与宁波创新型城市建设;科学发展观与宁波生态型城市、节约型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与宁波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管理改革;廉政文化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等。

现代公共管理与政府职能定位;政府决策机制创新;宁波服务型政府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社会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安全生产的法律监督和实施;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宁波城市竞争力;宁波交通发展战略;社会组织与城市发展;城市基层社区组织模式;城市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办调发展;人口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宁波流动人口聚集与产业集群;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人口老龄化与对策;宁波产业梯度转移与人口规模调控;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后的公共管理对策等。

海内外宁波帮;甬商发展史;甬商文化;甬商文献整理;甬商与其他商帮的比较;新老甬商对比研究;宁波、温州商会组织发展与比较;宁波家族企业;当代民营企业家成长;民营企业融资;宁波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宁波民营企业品牌战略;宁波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宁波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等。

浙东方言与民俗文化;浙东文学及其名家;浙东宗教发展史与宗教文化;浙东学派代表人物及思想;浙东心学史;浙东文物;宁波通史;宁波方志、宁波地方专门史;宁波文化史河姆渡文化;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近代宁波对外关系史;宁波与西方贸易史;宁波海洋文化;宁波民俗文化;宁波商业文化;老外滩文化;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环东钱湖历史文化等。

和谐文化建设;宁波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宁波文化体制改革;新闻宣传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新闻宣传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宁波新闻出版行业体制改革与管理;宁波媒介产业培育与发展;宁波创意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创意产业与宁波品牌;宁波广播电视产业经营与管理;宁波新闻媒介生态与媒体发展;宁波媒体资源新技术整合;宁波传媒消费文化现象等。

国际港口城市发展模式;亚太地区港口城市竞争格局与宁波对策;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宁波城市功能提升;宁波临港工业发展;宁波现代服务业发展;宁波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宁波产业集群创新与升级;宁波生态型产业集群培育;宁波产业集群创新的金融扶持;宁波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宁波中小型企业融资体制;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性私人权益投融资平台构建;宁波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撑;宁波会展产业发展等。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宁波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宁波农村教育与教育资源配置;宁波产学研相结合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学习型组织与宁波创新型城市建设;宁波民办教育的政策创新;宁波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支持系统建设;高素质人才培育与引进;宁波农民工的培训及子女教育;青少年社会适应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城市化与人口素质等。

“法治宁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依法治国与宁波地方法规体系完善;党的领导与依法执政;宁波责任政府与行政问责制建设;法治与宁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法治与宁波市场经济环境建设;行政体制改革与宁波建设法治政府;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宁波生态环境建设与法律保护;突出群体事件的法律对策;国家和私人财产的法律保护;司法公正与反腐败行动等。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宁波社会结构与各阶层状况;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性别平等与和谐社会建设;弱势群体社会支持;失地农民等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农民工生存和发展;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中介组织健康发展;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教育与教育资源配置;网络社会发展及影响;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

要科学制订市哲学社会科学五年研究规划和年度规划项目,发挥规划的导向和示范作用,重点支持重大特色基础研究项目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项目,保持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着力推出代表全市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紧密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服务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为重点,依托已经形成的优势学科,扶持有潜力的学科,积极构建具有宁波特色、学科结构合理、优势和特色学科突出的学科体系,以项目规划为导向,推动各学科的队伍建设,逐步形成有宁波特色的社科发展模式。

一是加强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积极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原著、原理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中国化的研究,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刻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二是突出应用理论和对策研究。社科理论研究要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理论服务和智力支持,为干部群众解疑释惑,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鼓励社科理论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沿,紧密联系宁波实际,研究解决与宁波有关的问题。应用理论研究和对策性调查研究要加强理论研究与实际调研的结合,理论部门与实际部门的结合,理论工作者与实际部门人员的结合。三是突出具有宁波地域特色的研究。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总体战略构想,加强对宁波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

要大力构筑社会科学管理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市社科院(市社科联)对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组织、管理、协调等职能,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一套高效的社科工作组织和管理服务体系。推进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建立,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把社科优秀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运用于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促进各级党委、政府建立领导联系专家制度。

要大力构筑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交流平台。定期组织派送社科研究骨干赴国内外考察学习,通过专门进修、访问学者、专题调研等形式提高社科研究人员的科研水平,同时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社科专家来甬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组织开展区域性及全国性理论研讨活动,举办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完善社科信息网,建立专题数据库、专家数据库。

要大力构筑社会科学普及平台。发动各级学会及有关高校,完善社会科学普及的宣传、组织工作体系。继续做好社科普及月活动,创新形式开展社科普及活动,如研讨会、专题报告会、专题讲座、展览会、晚会、社科节等。

要积极支持学术团体的研究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的引导和管理,推进各学会围绕本系统本部门的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为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发挥参谋、智囊作用。发挥社科联的组织优势,创新思路,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学会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每年重点扶持若干个组织健全、有较强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学术团体,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

不断完善社会科学的研究机制。对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实行课题研究招标制,形成以项目为纽带、以课题负责人为龙头的研究机制。改革课题评审机制、方法和标准,确保客观公正,注重原创性和实践指导性,对课题管理的重点由立项管理转到成果管理上来,把出人才、出成果作为社科研究的目的。不断完善社科优秀成果评奖机制,积极探索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性对策研究分类评奖的操作方法,并创造条件逐步加大奖励力度和奖励面。

培育一批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努力培养一支梢通专业知识、掌握国情和市情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立全市社科专家人才库,形成健全的社科人才管理信息平台和完善的人才合理流动和有效集聚机制。加快构建社科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按照科研人员的比例和贡献,认真做好中青年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和扶持培育工作,增加社科人才在市“4321”人才工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及杰出专家奖评选中的比重。研究及出版经费资助要向重点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社科研究人员和长期从事社科事业并有突出贡献的社科工作者倾斜。

要努力推进市社科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市领导重视,抓紧建设集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信息汇集、成果展示、社科宣传、社科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多部门(学会)共享的市社科中心。加大各社科学术机构和学会硬件设施投入,提高研究和管理的设备智能化水平,创造良好的社科研究和管理硬环境。加大对社科文献及数据库的投入,保持社科文献贮藏量与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相同的增长量。加强社科普及性文献购置,逐步增加社科学术性文献购置力度,广泛搜集、保存、整理各类宁波历史文物、民俗文化资料。

要创建一批高新化的研究基地。根据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的需要,以重点研究项目为龙头,借用省内外和本市学术团体的力最,逐步形成一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具有宁波优势和特色的跨地域、跨部门、跨单位的重点研究基地和社会调查基地。

课题负贡人:谢永康
课题组成员:林崇建周昌林
熊彬钱京根
史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