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平民墓葬中的明代-民国瓷暗碑

江西平民墓葬中的明代-民国瓷暗碑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图1明代墓志铭(暗碑)墓志铭(暗碑)通常指的是放入墓主穴中的一块石碑,碑上刻写着墓主的姓名、生平、籍贯及生前功绩。令人称奇的是从明代末期至民国时期,瓷器作为陪葬品及暗碑的双重身份广泛出现在江西省的平民墓葬中。

图1 明代墓志铭(暗碑)

墓志铭(暗碑)通常指的是放入墓主穴中的一块石碑,碑上刻写着墓主的姓名、生平、籍贯(男性墓志上大多没有这项内容,但女性的墓志上则一般都有详细的记载,这与婚姻制度相关)及生前功绩。又称“埋铭”“葬志”“暗碑”(图1),民间习惯称之为暗碑。暗碑的摆放有讲究。

古人安葬,十分讲究风水。古人坚信,祖先的墓葬风水,直接关乎后代的繁荣兴旺和命运祸福。一般情况下,会选择那些“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的穴位。

以坐北朝南的墓室为例,墓主的头部在北方,家境较好的后人会在沿着墓主头部的墓壁上开凿出三个龛洞,中间的龛洞一般是正方形的,用以摆放较为贵重的陪葬物,比如在明代江西地区的墓葬中,多数放置青花盘、香炉等物,旁边对称的两个龛洞为竖井式的长方形,用以放置一些立件陪葬物,如皈依瓷瓶等物,而暗碑的摆放一定是竖立在中间那个龛洞口。

暗碑上的文字,随墓主的社会地位而在材质、大小、书法及内容上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异。一块上好的暗碑上,一定雕刻着一段不凡的人生经历、高超的书法艺术及文采斐然的文章。其中,有的墓主生前极有可能是当时社会的风云人物,暗碑其实就是墓主的生前小传,只是因为世人对逝者习惯性地使用溢美之词,使墓主的事迹略失客观,但其中的基本经历必定真实存在;暗碑上的字迹也肯定是当时社会最为流行的尖端书法,有极高的“书贴”价值(图2、图3)。

图2 宋代墓志铭

图3 宋代墓志铭

然而,生活在江西境内的明清时期的广大平民百姓,他们大多只是社会上一群无声无息的过客,生平没有在社会上掀起过任何程度上的波澜,经济上也毫无实力可言,死后即使设立暗碑,也“无话可说”,故他们死后,使用的暗碑是以一种特殊的材质——瓷器为载体(图4)。(www.xing528.com)

以陶器作为中国百姓陪葬物的历史很久远,瓷器自发明之后便逐渐取代了陶器作为陪葬品,广泛地出现在历代墓葬中。尤其是宋代,由于历史上第一个瓷器高峰期的出现,以瓷器作为陪葬品的习俗,在全国已翕然成风。

明清时期,江西已经成为全国制瓷中心,以景德镇为瓷都,辐射至江西省的各州县。因为有了近水楼台的优势,瓷器作为陪葬品,成为世人的常态化风俗,不足为奇。令人称奇的是从明代末期至民国时期,瓷器作为陪葬品及暗碑的双重身份广泛出现在江西省的平民墓葬中。当然,这一风俗也出现在当时与江西省交界的某些区域,如福建邵武等地。

关于暗碑文字,首先由于墓主社会身份的不同,经济状况随之各异。凡是使用石质暗碑者,其生前状况一般较好;其中,使用的碑石越大,碑文越多,家境越优。

凡是使用瓷质暗碑者,社会身份总体不高,碑文受墓碑材质的局限,文字一般较少;但其中也有瓷质高低、文字多少之分。如同为青花瓷质的暗碑,图6的瓷质和碑文就明显优于图7。图7中,除了墓主的生卒年及孝子名字外,别无其他。当然,图6的瓷盘年代是乾隆时期,图7的瓷盘年代是民国时期,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盛衰和年代的演变,陪葬观念日渐薄弱;通过大量的实物对比,发现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性。

图4 清代哥釉盘

另外,碑文上的书法艺术与暗碑材质及大小也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凡是石质暗碑者,其碑文皆有相当的书法价值,且碑石越大,碑文越优。出现在瓷质暗碑上的文字,其字体一般缺乏起码的书法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