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景德镇窑五彩瓷瓷画中的平面转移特点

景德镇窑五彩瓷瓷画中的平面转移特点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彩瓷中的瓷板、瓷砖和瓷盘与版画刻本有着相同的平面性,智慧的景德镇窑五彩瓷瓷画艺人直接将刻本“耕织图”作为临摹的粉本在瓷器上进行图像的转移,有的是忠于原图的摹写形式,有的是在尊重原图的基础上,压缩画面凸显中心。平面的转移最显著的特点表现为对刻本原图的忠实再现,使得图像信息完整和紧凑。

景德镇窑五彩瓷瓷画中的平面转移特点

彩瓷中的瓷板、瓷砖和瓷盘与版画刻本有着相同的平面性,智慧的景德镇窑五彩瓷瓷画艺人直接将刻本“耕织图”作为临摹的粉本在瓷器上进行图像的转移,有的是忠于原图的摹写形式,有的是在尊重原图的基础上,压缩画面凸显中心。平面的转移最显著的特点表现为对刻本原图的忠实再现,使得图像信息完整和紧凑。

1.忠于原图,精于摹写

忠于构图布局的摹写,即直接将“耕织图”刻本上的场景布局摹移在五彩瓷上,图像形式基本与刻本版画的原图相同,几乎不做改变。五彩瓷直接对版画“耕织图”的摹移最为直观地向观者呈现了图像的表达和意义。

图2 “耕织图——大起”(图片采自《中国历代论刻本名著新编:康熙御制耕织诗图》)

图3 清康熙五彩“御制耕织图”纹盘直径21厘米
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图2是刻本“织图”中的第四幅“大起”,“织图”主要表现的是女性养蚕采桑织布的全过程,劳动的主体为女性,可以看到画面多数用平景式构图,刻本中的构图严谨清晰,近景左侧有缓坡、湖石丛中有竹枝,右侧有一汪溪水,留白处写有关于“大起”的诗文;中景为画面的视觉中心,五位中心人物从左至右依次排开,左侧屋舍内有三个女子晾晒和挑拣蚕桑,右侧茅草廊亭有一位提篮女子和一位背筐男子正往屋舍方向赶来,屋内屋外、一动一静相互呼应;整个屋舍和廊亭掩映在两棵参天大树之下,透出炎炎夏日劳作的阴凉。现存于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的一件清康熙五彩瓷盘(图3)几乎是刻本“大起”画面的翻版,完全沿用了版画刻本的构图布局,只是将正方形的构图稍做调整改为圆形的构图。五彩瓷直接以刻本为模范,从房屋、树石的位置布局到人物神态和动态的刻画都表现得纯熟准确,再加上瓷器上精细的线条和层次分明的五色之美,使得画面的艺术感比刻本的“大起”图更胜一筹。

康熙五彩瓷在版画刻本的基础上,直接采用拿来和借用的手法,在保证了“耕织图”画面准确性的同时,又结合了五彩瓷本身用线和用色的特点,使之焕发出与众不同的光彩。(www.xing528.com)

2.压缩构图,突显中心

平面的转移中,为了寻求变化,不仅包括对版画刻本忠于原图的摹写,还表现为为了符合瓷盘的圆形造型对构图形式做的适当调整和增减,有意识地压缩画面和构图的空间,以达到更加凸显中心的目的。

图4 “布秧”对比图(图片采自《中国历代论刻本名著新编:康熙御制耕织诗图》)

图5 清康熙五彩耕织图盘,口径24.5厘米,《清代康熙瓷器》

“耕图”画面以男性为中心的劳动场景,以小孩、妇女、老人作为“配角”使画面场景更为完整和富有情趣,其中“布秧”是春耕中播撒希望的一道程序,图4刻本图式左上角书有整诗为“旧谷发新颖,梅黄雨生肥。下田初播殖,却行手奋挥。明朝望平畴,绿针刺风漪。审此一寸根,行作合穗期。”[5]详细说明了“布秧”步骤所需要的时令和季节,右边同样以远山屋舍树木为背景。中景是一位小孩肩扛竹编篮子。近景为辛苦“布秧”的长辈们来送食物的情景,一只欢快奔跑的小狗尾随其后,为辛勤劳作的画面添加了一份自然温馨的气息。而图5是以平底圆盘绘“耕织图——布秧”为场景的五彩瓷盘,对版画画面的借鉴,不失趣味的情节,反而在构图上更紧凑:首先,在平底盘人物位置安排将图4中农夫与孩童前后的构图形式改为左右构图形式,拉近了主题人物之间的距离,又将纵横的乡间小路挪移到画面的右侧,强化了近景的视觉中心;其次,中景处有更多的空间直接将刻本中的“旧谷发新颖,梅黄雨生肥”诗句放在盘的中心视觉位置,删去了版画中多余的诗文,只凸显了诗文的第一句,这种文图的重新设计使得主题更加鲜明、视觉更加醒目;再次,五彩瓷独有的开光锦地边饰围绕瓷盘一圈,透气规整的八宝纹开光、满密精细绘制的红彩锦地纹饰有效衬托了盘内层次分明的“布秧”图,使这件五彩瓷盘疏密有致、层次丰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