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考古论集·2018卷 古陶瓷研究》中的探讨

《艺术考古论集·2018卷 古陶瓷研究》中的探讨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这个判断的获得应该是在潘诺夫斯基图像学阐述的第二个步骤即“图像志分析”之后形成的,也就是“对图像传统意义的认定”[5]。图2焦秉贞绘、朱圭和梅裕凤镌刻《康熙御制耕织诗图》中“织”图之第七图“采桑”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藏的清康熙五彩人物故事图盘的解说正是在这个环节中对意义的认定中出现了偏差,从而导致“这幅精心绘制的场景很可能描绘了采桑图,即用所采桑叶来喂养蚕”这样错误的判断。

《艺术考古论集·2018卷 古陶瓷研究》中的探讨

之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藏国明清瓷器》一书中继而又根据以上信息的描述,得出以下的判断:“这幅精心绘制的场景很可能描绘了采桑图,即用所采桑叶来喂养蚕。”[3]同样,齐鲁书社出版的《中国陶瓷史》下卷中也有对这件五彩瓷的解释为“清康熙五彩采桑图盘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藏”[4]。而这个判断的获得应该是在潘诺夫斯基图像学阐述的第二个步骤即“图像志分析”之后形成的,也就是“对图像传统意义的认定”[5]。整个图像学释读的过程中这个步骤至关重要,而由于对第一个步骤中存在信息理解是否准确、关键标志物的把握正确与否、图像细节的观察是否有遗漏、个人经验、理解能力和知识背景来源的差异等众多客观因素,不同的观图者都可能产生不同读图结论。

图2 焦秉贞绘、朱圭和梅裕凤镌刻《康熙御制耕织诗图》中“织”图之第七图“采桑”(图片来源自[清]焦秉贞绘、张立华注释《康熙御制耕织诗图》,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3页)(www.xing528.com)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藏的清康熙五彩人物故事图盘的解说正是在这个环节中对意义的认定中出现了偏差,从而导致“这幅精心绘制的场景很可能描绘了采桑图,即用所采桑叶来喂养蚕”这样错误的判断。这一点可以拿历代采桑图的范本进行对比,由清康熙焦秉贞绘图、朱圭和梅裕凤镌刻的版画《康熙御制耕织诗图》中“织”图中的第七图为“采桑”(图2),这幅御制耕织诗图是以上文(诗)下图的形式呈现的,它与当时较为流行的版画形式是相契合的。上面的康熙的御制诗文写道:桑田雨足叶蕃滋,恰是春蚕大起时。负筥携筐纷笑语,戴鵀飞上最高枝。[6]下方的版画插图中既有表现整个采桑的忙碌情景,又在图画的中心位置保留了南宋楼璹的“采桑”诗词:吴儿歌采桑,桑下青春深。邻里讲欢好,过畔无欺侵。深篮各自携,层梯高倍寻。黄鹂饱紫葚,哑咤鸣绿阴。[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