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党项族游牧文化艺术考古研究成果

党项族游牧文化艺术考古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西夏扁壶如此造型设计应该与西夏党项民族的传统游牧生活习俗有关。图6西夏瓷钩宁夏灵武窑出土 图7西夏白釉高圈足碗 高7.2厘米,宁夏灵武窑出土与党项游牧民族文化有关的瓷器除了以上列举的具有代表性的扁壶、牛头埙、瓷铃、帐钩、高足器以外,还有西夏大量建筑用瓷,如瓦当、筒瓦、滴水和各种脊饰瓦件以及瓷骆驼、马、羊等雕塑,这些瓷器与党项族游牧文化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民族性。

党项族游牧文化艺术考古研究成果

西夏瓷种类众多,一些器型如扁壶、供养人、帐钩、牛头埙等独具特色,是其他地区瓷器样式中所不见的。

扁壶是西夏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型样式之一,考古发掘中最早的扁壶可追溯到我国战国时期,这时期的扁壶多为铜扁壶,颈短而口圆,口上带有盖子;形体略扁,有长方形圈足,如信阳城阳城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彩绘铜扁壶就是这种特征扁壶的代表(图1)。两汉魏晋时期出现了陶瓷扁壶,并在之后的北齐隋唐、五代及宋辽金元时期,扁壶的材质都以陶瓷为主,仅有少量的铜质扁壶。纵观这些时期的陶瓷扁壶,每个时期的扁壶都有自己独特的造型特征;同时,各个时代扁壶间不存在前后传承关系,各有渊源。

西夏扁壶特征明显,自成体系,其渊源应该是同样造型的西夏党项族皮囊壶。[6]西夏扁壶形体扁圆、有耳系,早期扁壶上还可见到类似缝制皮革针脚的装饰纹样,如海原县出土的一件西夏褐釉剔花双系扁壶,口小、颈短,卷唇,近口部有耳系;腹部扁圆,背面正中有圈足,正面饰牡丹纹;壶身周边有一圈仿皮革缝制的针脚纹(图2)。在党项族最早的生活用具中,有一种盛水的用具皮囊壶,由皮革缝制而成,造型多为扁体,是游牧民族经常携带的生活用具。如宁夏海原县境内发现的一件用牛皮做成的皮囊小壶(图3),囊壶近口部两肩有耳系,囊腹部边缘用针线缝合而成。这种皮囊壶与西夏早期扁壶有诸多相似之处,如西夏早期扁壶上类似缝制皮革针脚的装饰纹样与皮囊小壶边缘的针线缝印在形式上很是接近;两者在肩部都有双耳系,应为系绳子之用。所以,笔者认为,类似于褐釉剔花双系扁壶的西夏扁壶极有可能是模仿了早期党项族的皮囊小壶制作而成的,正如学者李进兴考证的西夏扁壶应该就源于同样造型的党项族皮囊壶。

图1 战国时期彩绘铜扁壶
高27.6厘米,腹径9.9—22.7厘米,信阳城阳城遗址长台关七号楚墓出土

图2 西夏褐釉剔刻花扁壶
高34厘米,口径6.5厘米,腹径30厘米,圈足直径10厘米;宁夏海原县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片采自李进兴《西夏瓷器造型渊源探析》)

图3 西夏皮囊小壶
高10厘米,宁夏海原县出土
(图片采自李进兴《西夏瓷器造型渊源探析》)

西夏晚期的扁壶在形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这种早期扁壶壶体上常见的仿针脚痕迹不再出现。如灵武回民巷窑出土的一些西夏晚期浅青釉镶嵌花草纹扁壶残片(图4),从残存瓷片的复原瓷器来看,此瓷器腹部中间无圈足,最外圈一层是草叶纹装饰,而不再是仿针脚装饰;另外,此壶壶身的整体造型特点与海原县出土褐釉剔花双系扁壶是一致的,均为腹部扁圆形;青釉镶嵌花草纹扁壶腹部中间虽无圈足,但有仿圈足的圆圈装饰,显然,这两件扁壶的造型特征基本是一致的,青釉镶嵌花草纹扁壶这种仿圈足的圆圈装饰应该是对褐釉剔花双系扁壶圈足造型样式的模仿。

图4 西夏晚期浅青釉镶嵌花草纹扁壶(残片复原)
残片直径24.5厘米,完整器最大直径(含壶嘴)应当在30厘米以上;宁夏灵武窑出土(图片采自马文宽《宁夏灵武窑发掘报告》)(www.xing528.com)

图5 西夏牛头埙
高7.1厘米,宁夏灵武窑出土(图片采自马文宽《宁夏灵武窑发掘报告》)

纵观考古发掘出土的西夏早、晚期的扁壶,多具有壶口小、颈短、腹扁圆,腹侧上下分别置两耳,腹部中央有圆形圈足等特点,这种造型的西夏扁壶为西夏境外其他窑址所不见。[7]西夏扁壶如此造型设计应该与西夏党项民族的传统游牧生活习俗有关。党项族一直以游牧业为主,建立西夏国之后,农业虽有很大的发展,党项人也逐渐开始了定居生活,但传统的游牧生活习俗始终贯穿于西夏党项族人的社会生活之中。在游牧生活中水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因此,能够长时期贮存水的容器在游牧生活中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扁壶壶口小,壶中的水不易洒出;腹部中央有圈足,腹扁圆,若用壶塞塞住壶口,扁壶可以非常稳妥地平放;由于重心低,加之有圈足支撑,就不会担心扁壶跌倒而摔碎;另外,扁壶腹侧有耳系,便于系上带子携带。扁壶的如此造型设计直接是为游牧生活而服务的,呈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

埙是一种乐器,吹之能发出声音,音色优美朴拙。西夏牛头埙是瓷埙的一种,工艺简单,形似牛头,音色朴素,深受草原民族喜爱。1983年发掘于宁夏灵武窑的素烧牛头瓷埙(图5),顶部有一孔,正面有两孔。顶一孔为吹气孔,正面两孔为音孔,是比较典型的西夏瓷埙样式。埙的早期雏形其实是有空腔的石头,当先民们在狩猎时抛投这类石头时,由于气流的作用,石头会发出声响。这种声响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于是早期的埙就产生了。所以,无论是从瓷埙的造型还是瓷埙的渊源来看,都是与游牧狩猎生活密不可分的。瓷铃、瓷钩是西夏瓷中的特殊产品,灵武窑出土有褐釉瓷铃,以及褐釉瓷钩(图6),这种瓷铃、瓷钩源于辽国铜铃、铜钩,是游牧民族生活中的必需品。高足碗是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一类食器,如1983年发掘于宁夏灵武窑的白釉高圈足碗(图7),比普通的碗要高出很多。由于足高,可以将碗直接放置在草地上,而不用担心被草淹没。

图6 西夏瓷钩(从左至右依次为
高4.6厘米,高3.8厘米,高4.3厘米)宁夏灵武窑出土
(图片采自马文宽《宁夏灵武窑发掘报告》)

图7 西夏白釉高圈足碗
高7.2厘米,宁夏灵武窑出土(图片采自马文宽《宁夏灵武窑发掘报告》)

与党项游牧民族文化有关的瓷器除了以上列举的具有代表性的扁壶、牛头埙、瓷铃、帐钩、高足器以外,还有西夏大量建筑用瓷,如瓦当、筒瓦、滴水和各种脊饰瓦件以及瓷骆驼、马、羊等雕塑,这些瓷器与党项族游牧文化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民族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