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陶瓷的基本语言载体,首先离不开对“泥料”[1]的发掘和使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一定层面上说明了地域性的生存特性,更加说明了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水土”,在地理构成上来看,每个地域都有着不同的地质基础,这样就决定了生产陶瓷所必需的黏土,在本质上有着不同的矿物质差异,包含着质地各异的形成元素,继而对中国传统各大窑系的陶瓷艺术产生了本质的区别。泥料的不同,继而在成型的工艺上,也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定的差异,比如揉泥中“菊花瓣揉”“羊头揉”等手势的形成;其次是釉料的差异,与泥料的形成在形式上是一致的,历史名窑中如钧窑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越窑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还有对高岭土介入下的景德镇窑“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等的描述,也在不同的层面上说明了釉色对传统陶瓷艺术语言形成的影响和作用;第三便是对火的使用,不同的烧造条件,也在一定的范畴中对传统陶瓷语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景德镇地区的油松,生长周期为两到三年,油脂肥腴且不伐即烂的特性,为陶瓷的烧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燃料来源,而陕西铜川、富平一带则有着蕴藏丰富且便利开采的煤矿等,这种多因素的共生,促成了历史上传统陶瓷的发展和繁荣,也正是不同的地域条件,形成了不同的传统陶瓷基本语言的载体基础,从而进一步造就了不同的陶瓷文化艺术特色。
传统的陶瓷艺术语言构成的基础,除了上述的基本条件外,还包括了地域性的文化艺术发展状况、人文条件等,具体体现在传统陶瓷艺术语言的构成上,主要表现为传统陶瓷的成型工艺和装饰工艺,以耀州窑为例,可以以刻划花为装饰艺术语言的产生为基础,梳理并分析陕西传统陶瓷艺术语言构成的因素和形式特征。(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