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宋早期越窑青瓷的装烧工艺比五代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器物造型的改变以及装饰的流行,该时期越窑青瓷的装烧工艺和窑具有了相应的改变。在北宋早期,寺龙口窑址大量使用的匣钵是M形浅腹匣钵,适于单件装烧器物。北宋中期由于越窑青瓷的生产开始走向衰落,瓷器的种类、数量及质量均有所下降,装烧工艺也呈现出衰落态势。北宋晚期窑具的类型更为简单。
北宋早期越窑青瓷的装烧工艺比五代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器物造型的改变以及装饰的流行,该时期越窑青瓷的装烧工艺和窑具有了相应的改变。一方面,由于该时期仿金银器的流行,外撇圈足逐渐兴起,与此相应垫烧具也发生了变化。因为器具撇足,所有的分量都压在撇足上,这时如果不对支垫具进行改进,会压垮圈足。为了改变其承重部位,越窑使用了改进的垫圈。另一方面,由于器物器表及内底装饰的流行,器物常见各种花纹装饰,多件叠烧会影响器物纹饰的完整。如果继续使用深腹形匣钵,单件装烧瓷器会降低生产效率,因此要对匣钵实施改造。在北宋早期,寺龙口窑址大量使用的匣钵是M形浅腹匣钵,适于单件装烧器物。对于一些器形较高的器物,则采用匣钵接圈。[7]除垫圈外,有少量覆盂形、复合型、僧帽形等垫具,支具有覆盂形,束腰形和僧帽形。
北宋中期由于越窑青瓷的生产开始走向衰落,瓷器的种类、数量及质量均有所下降,装烧工艺也呈现出衰落态势。在此趋势下,窑具的种类也趋于单调,匣钵有筒形、钵形、M形,前两者胎体变薄。虽然仍以M形匣钵为主,但钵形匣钵所占比例增大。垫具有垫圈、复合形垫具等,垫圈普遍变高、变瘦,在装烧工艺上,主要有明火叠烧和匣钵单件装烧两种,常见有成摞粘在一起的碗、盘等。(www.xing528.com)
北宋晚期窑具的类型更为简单。匣钵主要为钵形,垫具绝大多数为垫圈,且高度更高,出现了喇叭形垫具、束腰形高垫圈,以适应不同器形的装烧需要。覆盂形、钵形垫具又开始出现,但数量不多,支具有筒形和僧帽形。从装烧工艺来看,主要有明火裸烧、匣钵单件装烧两种,单件装烧的器物较为精美,但数量减少、比例下降。[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