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陶瓷研究:宋代汝窑天青釉与传统的关系深入研究

古陶瓷研究:宋代汝窑天青釉与传统的关系深入研究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中国传统文化里将“清官”也形容为“青天”,取其晴空朗照、清廉明理之意,是将特定人群的操守与自然物象的一种对应,最终体现的是对安定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也是以“青天”为旗帜,取其宏美远大之意。在这样的传统之下,宋代也有以汝窑为代表烧制天青釉的御窑,并成为追捧对象,天青釉作为陶瓷釉色品种影响深远,作为明代才出现在文献中的“柴窑”,与这一传统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古陶瓷研究:宋代汝窑天青釉与传统的关系深入研究

天青釉是一种以自然物象——天空命名的釉色,许多自然物象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已经不仅只是一种客观存在,还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寓意,体现了人们的精神状况和文化特征,也是现代色彩学中色彩象征意义的研究基础。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一直是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作为对应自然界物象的命名,除去来自物象的视觉色彩之外,还受到该物象非视觉层面因素的影响。自然界中物象的色彩是客观存在的,并没有主观的个性,但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应用该物质名称时,也会形成一种文化因素影响下的主观认识,最终又反过来影响了对特定色彩的再认识。因此对天青釉色的认识必须放到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审视,才能真正理解天青釉的命名。

蓝色天空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或明媚或清澈,带来的是一种融合了文化背景与心理因素在内的综合感受,并非仅仅是一种色彩。例如中国传统文化里将“清官”也形容为“青天”,取其晴空朗照、清廉明理之意,是将特定人群的操守与自然物象的一种对应,最终体现的是对安定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也是以“青天”为旗帜,取其宏美远大之意。在对“柴窑”天青釉进行研究时,应该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有学者就认为天青釉不一定必须与蓝天色彩相联系,恰恰应当是一种天空的明澈之美:“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理由要求颜色是天青色,因为就我的观点,世宗只是要求制作一件美如雨后蓝天的花瓶,而并不一定就是要特定的天青色。”[20]这个观点为柴窑天青釉色的辨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如果这一说法成立,釉层质感所带来的感受将成为重要的特征,“柴窑”天青釉色的范围还可以继续扩大。

宋代以后,对古代器物的追捧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越来越多的人将精力投入器物鉴赏之中。文人们以自身文化修养为优势,基本把持了器物鉴赏的话语权,因而从明代开始,文人撰写的鉴赏文章大量出现,几乎涉及中国传统艺术品的所有门类,此时的文人们开始嫌憎社会上“俗人”的鉴赏能力,并试图拉开与社会上一般鉴赏者的身份距离。明代文人沈春泽在《长物志》序中写道:“近来富贵家儿与一二庸奴、钝汉,沾沾以好事自命,每经赏鉴,出口便俗。”[21]而文人依仗深厚文学的积淀,毫不吝惜地使用优美顺畅的语言对钟爱的器物加以描述,言词语句间带有鲜明的“文学化”倾向。在这样一种语境之下,必然会对器物描述的客观性产生影响。“比喻”与“夸张”是这类描述的常用的修辞手法,诗词歌赋更是常见的语言形式。从“柴窑”釉色被称为“天青”,再到在文献中“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雨过青天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描述,都有着鲜明的“文学化”倾向,文人在进行描述包括色彩在内的器物特征时,会因适应“文学化”要求而行文,不一定是客观理性的准确描述,对器物色彩进行适度比拟,对形状做出美化描述都是常见现象,所以不能仅依靠与字面内容相关的文物学知识来解读,柴窑釉色带来的想象空间也应更大。(www.xing528.com)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文献记载中的“柴窑”,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民间窑口,而是帝王“柴世宗”专属的御窑性质,这一现象绝非偶然,还应当有着背后深层的社会因素。从唐代开始,釉色成为瓷器最主要的审美特征,从称颂邢窑白瓷“如银胜雪”,再到将越窑青瓷形容为“千峰翠色”,都是对釉色的激赏。这些有着美妙釉色的器物,也从此正式走入帝王的视野。在这样的传统之下,宋代也有以汝窑为代表烧制天青釉的御窑,并成为追捧对象,天青釉作为陶瓷釉色品种影响深远,作为明代才出现在文献中的“柴窑”,与这一传统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