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玻璃的制作工艺,可能与铅釉陶器的出现与发展有一定的关联。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蜻蜓眼以及用小块玻璃来装饰武器的小型玻璃制品。这些早期的玻璃可能是舶来品,用于显示主人的身份。据班固《汉书·西域传》记载:“罽宾国……出……璧流离。”注引孟康:“流离青色如玉。”颜师古转引“《魏略》云:大秦国出赤、白、黑、黄、青、绿、缥、绀、红、紫十种流离”。[8]在汉代,我国出现了自制的玻璃品。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以及徐州北洞山汉墓都出土了中国自制的玻璃杯容器。玻璃中含铅的比例较高。人们在引入和学习玻璃制作工艺的过程中,对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汉代铅釉陶器的繁荣发展,可能是由于人们当时追求高档的玻璃材质所特有的表面效果,借鉴了玻璃制作技术并由此发展。
北朝时期是中华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交会融合的重要时期。在北方地区的陶瓷领域中,釉陶艺术一枝独秀,出现了兼收并蓄的新艺术设计模式。北方游牧民族比较偏爱鲜亮的金属器和玻璃器。自十六国时期起,西亚的金属器、玻璃器经丝绸之路源源不断传入中国内地,在平城、鄂尔多斯、高平(今宁夏固原)等地,都出土了来自中亚、西亚等地的金属器和玻璃器。这些器皿对中国釉陶器皿的艺术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光彩明亮的金属器及玻璃器虽然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喜爱,但是由于制作材料珍贵,且大多是舶来品,北朝时期只为少数的上层贵族所拥有。相反,釉陶的制作材料易得,价格相对便宜,并且可以规模化生产。这些优点使得釉陶在北朝时期备受人们喜爱,成为替代西方贵重金属器及玻璃器的最佳选择。当然,釉陶艺术在造型和装饰等方面,也会追求类似金属器及玻璃器的艺术效果,这些原因导致了北朝时期釉陶工艺的重大改革,并焕发出新的面貌。(www.xing528.com)
唐代釉陶受到波斯文化、粟特文化、拜占庭文化、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在造型、装饰等方面,同样融汇了诸多外来艺术元素,釉陶艺术风格出现了明显的改造。北朝到初唐时期,外来金属器和玻璃器经西域传入中土,在造型设计方面影响和丰富了这一时期的釉陶造型样式,出现了大量仿造外来金属器及玻璃器或明显受其影响的釉陶器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