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陶瓷研究:烧造、施釉技术与装饰工艺

古陶瓷研究:烧造、施釉技术与装饰工艺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代复色釉陶器是于一件器物的不同部位分别施两种釉色,或是在单色底釉上加施另外一种或多种装饰性色釉后烧制而成的陶器。这种釉上施釉的做法可称之为叠釉工艺。从各地出土的复色釉陶器看,其装饰工艺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种:1.叠釉彩绘。宝鸡、延安器群多以叠釉彩绘装饰为主,济源器群中的蓼坞器类亦为此类。

古陶瓷研究:烧造、施釉技术与装饰工艺

汉代复色釉陶器是于一件器物的不同部位分别施两种釉色,或是在单色底釉上加施另外一种或多种装饰性色釉后烧制而成的陶器。其施釉和烧制技术较之单色釉陶器更为复杂和困难,是一种先进的釉陶制作技术。这种技术应是在汉代单色釉陶器制作技术成熟的基础上产生的,复色釉陶器集中出现在釉陶制作技术高度发达的陕西、河南两省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与普通釉陶一样,汉代复色釉陶属低温铅釉陶,亦为胎、釉一次性入窑烧成,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复色釉陶器胎、釉相同的烧制温度和氧化烧制环境得到确认。以铁元素为呈色剂的底釉和以铜元素为呈色剂的装饰釉在氧化烧造氛围下分别呈现红色和绿色,同样含铁元素较多的黏土胎只有在氧化氛围下才呈现红色。目前发现的复色釉陶器胎色多为红色或红褐色,尚未发现纯粹灰色胎质的,个别胎色不纯,局部出现灰褐色或黑灰色,应是烧制环境不稳定的结果,这与唐三彩胎、釉二次分烧的制作工艺不同,反映出汉代复色釉陶器烧制上的原始性。通过对大量出土的复色釉陶器的观察和分析,笔者推测其基本制作工序为:1.素坯成形并晾干→ 2.刻划或压印图案纹饰→ 3.施红、黄等暖色底釉→ 4.施绿色等装饰釉→ 5.入窑焙烧成器。

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复色釉陶器施釉方式可分为一次施釉和二次施釉两种[14],一次施釉是将红、褐、黄等暖色调釉与绿釉在一件器物的不同部位分别使用,器物表面冷暖两种釉色并存,两种釉色之间或相互交融、冷暖相济,或界限分明、对比强烈。二次施釉即先在器表施一层暖色底釉,然后在底釉上施装饰性绿釉。施底釉的方式以涮釉为主,也有蘸釉、泼釉等,为了增加釉面的光润度,还有多次施底釉的现象。装饰釉以绿釉为主,叠压在暖色底釉之上,或描绘图案纹饰,或大片晕染,或小块点缀,在装饰釉釉层较薄的地方可以看到下面的暖色底釉。这种釉上施釉的做法可称之为叠釉工艺。

汉代复色釉陶器釉色丰富、变化多端,底釉有黄褐、棕红、枣红、橙黄、姜黄、褐色、酱色、黑褐色等,装饰釉以绿色为主,还发现有黑色、白色、蓝色、紫色和铁锈等釉色。[15]就釉料的色彩而言,其丰富程度已与后世三彩无太多差别。尽管如此,汉代彩釉陶器仍处在我国低温彩釉陶器制作的初创阶段,带有浓重的原始性,无法与唐三彩相比。

从各地出土的复色釉陶器看,其装饰工艺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种:(www.xing528.com)

1.叠釉彩绘。叠釉彩绘是指用绿色装饰釉在暖色底釉上绘出各种图案纹饰的装饰方法,这应是在模仿漆器或陶器彩绘的做法和效果,从其描绘的图案、纹饰特征看,更接近陶器彩绘。叠釉彩绘的内容丰富,有弦纹、网格纹、锯齿纹、水波纹、云气纹等几何纹,有草叶纹、柿蒂纹、花瓣纹等植物纹,有鹤、鱼、蛙、龙、虎、鹿、凤鸟等动物纹,甚至用绿釉书写文字。另外,还有在器物表面或特殊部位绘出形状各异的色块、斑纹进行点缀。宝鸡、延安器群多以叠釉彩绘装饰为主,济源器群中的蓼坞器类亦为此类。

2.刻划填釉。先用利器在器表刻划出图案,待胎体晾干后施暖色底釉,然后在刻划出的图案上填涂绿釉。此工艺多见于延安器群中,如甘泉县粮食局墓葬出土壶、仓上装饰的凤鸟纹、楼梯窗户。济源也有零星发现,如济源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红褐釉陶灶上刻划有绿釉鱼纹。

3.双色釉。用两种釉色分别装饰一件器物的不同部分,色彩对比强烈,其装饰效果有二:其一是以暖色为主调,以冷色为装饰,两种釉色分界井然,是在追求冷暖之对比,别具一格。其二是追求红绿交融,冷暖相济,釉色交融处出现红、绿相间的斑块或条纹,颇似唐三彩的效果。济源器群中的泗涧沟器类多采用这类工艺。

4.多色釉。在一件器物上出现红、绿、黑、蓝多种釉色,成为名副其实的“汉三彩”。此种多色釉工艺仅见于延安器群中的个别器物,如甘泉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复色釉陶罐,用绿釉和黑釉在酱红色底釉上绘出几何纹,绿釉、黑釉釉色相互交融、晕染,色彩斑斓。(图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