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燕下都武阳台瓦类建筑构件介绍

燕下都武阳台瓦类建筑构件介绍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燕下都;武阳台;瓦类建筑构件燕下都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之一,位于今河北省易县县城东南2.5千米处,坐落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1958年1月,燕下都文物工作队调查发现,武阳台夯土下层西南侧发现有双龙饕餮纹半圆形瓦当等遗物。河北博物院编著《慷慨悲歌·燕赵故事》[2]一书也刊载了武阳台出土的瓦类建筑构件。

燕下都武阳台瓦类建筑构件介绍

□ 吴磬军(河北大学

杜 菊(河北大学)

摘 要:燕下都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之一,位于今河北省易县县城东南2.5千米处,坐落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东西约8千米,南北约4千米,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城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武阳台是燕下都最重要的宫殿主体建筑。本文介绍了武阳台出土的瓦当、檐前筒瓦、垂脊筒瓦、筒瓦、脊瓦、板瓦,为研究武阳台宫殿主体建筑屋顶构式及其装饰理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燕下都;武阳台;瓦类建筑构件

燕下都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之一,位于今河北省易县县城东南2.5千米处,坐落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考古发现,故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约8千米,南北约4千米,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城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武阳台是燕下都最重要的宫殿主体建筑,它的地位与坐标,制约着燕下都的宫殿群的设计与建筑布局,甚至决定着整个都城的规制与建设

考古资料表明,在燕下都故城内,中部南北纵贯一条古河道,旧称运粮河,东侧有一条与之平行的城墙,将全城分成东西两部分,即东城与西城。东城是燕下都的主体,早于西城,西城是为经济需要和军事防护而增建的附属郭城。东城偏北有一道东西走向的隔墙,将东城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偏东的大部分地区是宫殿区,宫殿区以西,为军事手工业作坊区。南部大片区域为非军事手工业作坊区,最南部广大地带为居住区。宫城内还有专门的官方手工业作坊,如铸钱、制造兵器、铁器、骨器、玉器作坊。郭城则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田野考古所揭示出的燕下都的规划布局,可以说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城的典型代表(图1)。(www.xing528.com)

图1 燕下都故城平面图(图片采自许宏《先秦城邑考古》,金城出版社、西苑出版社,2017年)

武阳台主体宫殿建筑夯土台,东西长140米,南北宽110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向内收缩4米—12米、高约2.4米,下层高约8.6米,已不甚规整,但基本上呈方形。”[1](图2)

图2 武阳台宫殿夯土台基(图片采自河北博物院编《慷慨悲歌·燕赵故事》,文物出版社,2015年)

燕下都宫殿区采用以武阳台大型主体建筑为中心的南北纵轴线布局,辅以对称的宫殿建筑组群的方法,强调了武阳台中心地位的重要性。在武阳台主体建筑夯土台基周边,西南有以老爷庙台、东南有以路家台为主的大型主体宫殿夯土台基。隔墙以北、武阳台东北有以小平台为主的大型主体宫殿夯土台基。除望景台以外,张公台、老姆台、路家台、小平台附近都有地下夯土建筑遗迹或居住址组成的宫殿建筑组群,排列有序,并且每一附属建筑都留有一个缺口面向大的主体建筑,显示着主从关系。其他大型主体建筑,再辅以较低的次要宫室建筑,使整个宫殿区形成高下错落、波浪起伏的空间格局,也使整个宫殿建筑组群显得主次分明和富于变化。

1958年1月,燕下都文物工作队调查发现,武阳台夯土下层西南侧发现有双龙饕餮纹半圆形瓦当等遗物。1976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武阳台东约420米处发现一个建筑材料埋藏坑,坑内出土的文化遗物是建筑材料残片。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笔者陆续征集入藏数件完整檐前带当筒瓦,为武阳台夯土台基东北方向不远的地方出土,与《燕下都》一书记载武阳台东建筑材料埋藏坑所出土的瓦件相类似。河北博物院编著《慷慨悲歌·燕赵故事》[2]一书也刊载了武阳台出土的瓦类建筑构件。现将武阳台宫殿建筑出土的瓦当、檐前筒瓦、垂脊筒瓦、筒瓦、脊瓦、板瓦做如下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