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制作瓦当的步骤及艺术研究 | 古陶瓷研究

制作瓦当的步骤及艺术研究 | 古陶瓷研究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而言,瓦当的制作基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制作当面及边轮。并且瓦当范在制作时常常使内壁稍稍外敞,便于瓦当与范的分离。目前出土的瓦当有的有边轮,有的无边轮,无边轮的当面制作省去了第二个步骤。约从西汉中期开始,瓦当的当面与边轮制作不再分开进行,而是使用瓦范一次成型。

制作瓦当的步骤及艺术研究 | 古陶瓷研究

制陶工艺的出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水和土的糅合与火共舞,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通过化学变化使一种物质属性产生转换,改造成为另一种物质的技术手段,这是人类改变自然界天然物质的成功开端,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到了西周时期,随着制陶工艺技术的进步,建筑上开始使用砖瓦等陶制材料,这使得建筑物的坚固程度大大增加,为大型建筑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另外也使得以生产生活日用品为主的制陶业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对制陶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出土资料看,早期瓦当的胎质多为较为粗糙的泥质灰陶,也有少量属于泥质红陶或者泥质黄灰陶,有半圆形和圆形,多为素面,少部分有简单的纹饰。从结构上看,瓦当与筒瓦连接在一起,位于筒瓦较窄的一端。春秋时期筒瓦和瓦当的一端还出现了瓦榫头,它的作用在于使瓦当和筒瓦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同时也可以使屋面上使用的筒瓦看起来比较统一、平整。总体而言,瓦当的制作基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制作当面及边轮。主要制作步骤如下:

1.先用圆形有厚度的陶泥饼来制作瓦当当面,在其上手绘或者模印纹饰。其中模印花纹需要使用瓦当范,范面花纹与瓦当当面花纹凹凸情况相反。材质一般为陶质或者木质,陶质瓦当范坚固耐用,木质瓦当范模印出来的花纹较为舒展。使用时先和制好泥料,然后将泥料制成泥饼,再将泥饼按压嵌入瓦当范内并使之充实无缝隙,随后在瓦当背面切削或者补泥使其平整,等稍干之后将瓦当范与瓦当分离。为了减少粘连,使分离顺利进行,瓦当与范之间会有隔离措施,如撒入草木灰或者使用麻布等。并且瓦当范在制作时常常使内壁稍稍外敞,便于瓦当与范的分离。瓦当范的使用缩短了生产时间,大大地增加了瓦当的产量,而且生产出来的瓦当整齐统一,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采用泥条盘筑法在已经装饰好的瓦当周围塑造边轮。目前出土的瓦当有的有边轮,有的无边轮,无边轮的当面制作省去了第二个步骤。约从西汉中期开始,瓦当的当面与边轮制作不再分开进行,而是使用瓦范一次成型。筒瓦也通常只做一半,不再使用切割的方法,这样的方法简化了制作过程,使当背光滑平整,不再出现切割痕迹。由于制作工艺的差别使得不同时代的瓦当在形状上出现了细微的差别。比如秦代瓦当的边轮较狭窄,因为主要为手制,故边轮宽窄并不均匀。而汉代瓦当绝大部分因为模制的原因,边轮均匀整齐。

第二,制作筒瓦。筒瓦的制作大概分为几类:一是手制,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制成,不使用内模具,制作不是很规整,通常表面拍印绳纹做装饰,这种多见于早期。第二类主要使用模具,采用泥条盘筑法,使用内模。内模由微带弧度的数条木棍或者表面呈弧形的厚木条对接成圆柱形组成。出于方便脱模的考虑,内模与制作筒瓦的陶泥之间需要使用麻布等材料衬垫,最早还可能使用一些植物纤维等作为衬垫,因此出土的筒瓦凹面上常有麻点或者布纹出现。除泥条盘筑法以外,也会在内模上使用泥片,泥片有一定厚度,相互叠压,工匠用手将泥片之间压紧捏实,使接缝处完全融合,如果这一步处理不好,在晾干或烧制的过程中,会出现裂隙或者断裂。

无论手制还是模制,在泥坯稍湿润时还需进行拍打,此时内模还没有除去,能起到支撑作用,拍打时不会使泥坯变形塌陷。拍打使用的工具一般为绳纹的滚轮或者绳纹陶拍,会在筒瓦表面形成纵向连续或者交错的绳纹装饰。拍打之后再对筒瓦凸面采用手抹或使用较平整圆滑工具等方法进行修整。取出内模后,再修整筒瓦的凹面,这样做主要为了使连接缝隙黏合更为紧密,避免开裂,同时也可以使瓦壁厚度比较均匀。有时为了增大凹面的摩擦力,使其不易从建筑物上滑落,还会刻意在上面拍打凸点等纹饰。[1](www.xing528.com)

第三,连接瓦当与筒瓦。瓦面与筒瓦都制作完成后,由于瓦当与筒瓦相连的特殊性,因此其制作工艺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先制作好瓦当,然后在瓦当背面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筒瓦,然后用绳子、竹片、木刀等工具趁泥坯尚未干透时从筒瓦另一端开始,将筒瓦及端头的瓦当均匀纵切为两半,这种方法适用于半瓦当的制作。另一种切割方式是从筒瓦另一端平均纵切,切至当背时改为横切,去掉一半筒瓦,瓦当保留为完整的圆形。或者先从当背开始横切,然后再均匀纵切,去掉一半筒瓦。切割的制作方法会在当背上保留有清晰的切割痕迹。从出土资料来看,这种工艺技法主要使用在西汉中期以前。第二类是瓦当与筒瓦分别制作,然后将筒瓦与瓦当相连接,最后再进行切割,这种方法制作的瓦当背面也会有切割痕迹。从出土情况看,秦到西汉初期这段时间此种工艺方法使用较多。这类技术制作出的瓦当由于当心套接于筒瓦之中,因此筒瓦的前端被当心稍稍撑大,瓦当外廓前沿的直径会大于后部的直径。第三类是瓦当和筒瓦分别制作,筒瓦切割好以后再与瓦当相连接,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瓦当无切割痕迹。这种技术主要从西汉中期开始,将生产过程进行了简化。

第四,修整。由于瓦当制作工艺中有很多瓦当与筒瓦分开制作,然后再进行连接的情况,所以当二者连接以后需要对接合处进行修整。据出土瓦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修整方式:

1.使用刷子等工具将当背以及瓦当和筒瓦连接处抹平。

2.为了使筒瓦和瓦当接合更为牢固紧密,同时也因为一部分使用的筒瓦内模由厚木条或者木棍对接成圆柱的组成,垂直放在当背制作筒瓦时稳定性较差,所以需要将筒瓦模具用力在当背按压,当背因此会留下凸起及环绕凸起的凹槽,这样就需要将当背拍平,最后用刷子等工具将接合处抹平。

第五,晾干与焙烧。以上工作全部结束后,将制作好的瓦当放在通风干燥处晾至八九成干,然后入窑烧制。经高温焙烧后,材料变得坚固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