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方壶、锺、钫之间形制关系——艺术考古论集的古陶瓷研究成果

方壶、锺、钫之间形制关系——艺术考古论集的古陶瓷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钫与壶、锺三种器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图1方壶锺与圆壶同形,考古出土主要见于秦汉。此外,方壶的口部多向外凸出。方壶与钫的颈部皆呈方形,锺的颈部呈圆形,方壶颈部相对锺、钫较长。方壶的耳部饰对称的立体龙饰,锺、钫则多在肩部饰铺首衔环。表1方壶、锺、钫器物形制对比分析图4方缶 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方壶、锺、钫三者之间的关系,还可通过1955年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方缶[9]进行印证(图4)。

方壶、锺、钫之间形制关系——艺术考古论集的古陶瓷研究成果

春秋战国时期钫与壶、锺三种器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钫是方形锺,《说文》:“钫,方锺也。”其造型源于壶。锺与壶同形而异名,壶作为我国古代器物的重要门类,多用于盛酒、盛水,亦用作量器等。《说文·壶部》:“壶,昆吾圜器也,象形。从大,象其盖也。”《公羊传注》:“壶,礼器。腹方口圆曰壶。反之曰方壶。”[2]壶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多分为圆壶、方壶、瓠壶等[3],其中方壶与锺、钫具有一定的造型共性,且三者都在战国时期流行。

方壶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主要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方壶应由圆壶演变而来。考古出土的代表性器物有河南新郑李家楼墓出土的春秋中期莲鹤方壶、礼县圆顶山秦墓出土的春秋中期椭方壶、淅川下寺出土的春秋中晚期方壶、平顶山应国墓地10号墓出土的春秋晚期龙耳陶方壶等。如新郑李家楼莲鹤方壶壶盖上饰有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立有一展翅欲飞的鹤,长颈,颈两侧饰龙形耳,垂腹,腹部四角各饰立体动物,器身饰蟠螭纹,圈足下两立体兽承托器物。[4]应国墓地10号墓方壶为陶制,是对同类青铜器的仿造,壶盖方形,上有喇叭状镂空装饰。颈部较长,呈方形,两侧各有一龙形耳。腹部椭圆形,四面中部有凸起的棱。圆形圈足下接方形底座。[5]总之,春秋时期的方壶颈部较长、呈方形,两侧饰立体动物形耳,垂腹,腹部多呈椭圆形,圈足下有立体动物或底座(图1)。

图1 方壶

锺与圆壶同形,考古出土主要见于秦汉。出土锺主要代表有陕西咸阳塔儿坡秦墓北寝锺、河北满城1号汉墓中山内府锺、甘肃武威磨嘴子49号东汉中期墓釉陶锺、陕西兴平“太初二年中私官”锺、西安高窑村上林锺等。以上器物多与同时期或同墓内出土的壶造型相同,器物壁铭文或墨书题识锺文字。如甘肃武威磨嘴子49号东汉中期墓出土的两个釉陶锺,与同时期壶一样,器壁上分别有墨书题识“水锺”“酒锺”[6]。1953年陕西兴平出土青铜锺,肩部刻有“太初二年造第六十九中私官铜锺,容十斗重一斤”铭文[7]。锺的造型一般为圆口,颈部相对较短,器身饰弦纹,肩部两耳为铺首饰。尽管锺的发现集中于秦汉时期,但其整体造型却与战国时期壶的造型相同(图2)。

图2 锺

器物钫的出现相对较晚,一般认为钫是汉代对方壶的特殊称谓。钫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如安徽六安白鹭洲战国墓出土的陶钫,盝顶,顶部两边各塑一立体鸟饰,颈部较短,颈部两侧贴塑铺首衔环,四棱腹。[8]出土钫大多以六安白鹭洲墓出土的陶钫的造型为主,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鸟纽钫、西汉南越王墓出土变形蟠螭纹钫、陕西西安高窑村出土东阿宫钫等都是此类。(www.xing528.com)

图3 钫

通过以上三种考古出土器物的简析,可以发现方壶、锺、钫三者之间的关联,三种器物在造型、装饰上显示出的相似性(表1)。方壶与钫的口部为方形,锺的口部为圆形。此外,方壶的口部多向外凸出。方壶与钫的颈部皆呈方形,锺的颈部呈圆形,方壶颈部相对锺、钫较长。方壶的腹部下垂呈椭圆形,锺的腹部为圆腹,而钫的腹部为四棱腹,四条明显的转折线将其分为四个面。方壶的耳部饰对称的立体龙饰,锺、钫则多在肩部饰铺首衔环。

表1 方壶、锺、钫器物形制对比分析

图4 方缶
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

方壶、锺、钫三者之间的关系,还可通过1955年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方缶[9]进行印证(图4)。方缶方口短颈,腹壁作弧形,形近同于钫。有盖,盖成盝形,四隅皆有圈纽,中间鼻纽套环,四肩亦各有圈纽。方缶整体较宽,足亦呈方形。方缶的腹部尽管呈圆形,但四条棱线使的腹部趋向于方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