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裴李岗文化是豫北冀南地区小口细颈壶的根源

裴李岗文化是豫北冀南地区小口细颈壶的根源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值得深究的是,无论是磁山文化小口双耳壶还是白家村遗址出土的无耳式壶类器都并非本地产物,其应源于裴李岗文化。而在比对白家村遗址无耳式壶和裴李岗文化双耳壶后,我们发现,除前者较后者缺少两耳外,器型几乎完全一致。因此,关于渭河流域的小口细颈壶形制受到了裴李岗文化影响的论断应该大致不谬。这样看来,豫北冀南地区仰韶文化初期小口细颈壶的根源,应在裴李岗文化中寻找。

裴李岗文化是豫北冀南地区小口细颈壶的根源

值得深究的是,无论是磁山文化小口双耳壶还是白家村遗址出土的无耳式壶类器都并非本地产物,其应源于裴李岗文化。上文已提及,磁山文化遗存中小口双耳壶所占比重并不高,而小口双耳壶始终是裴李岗文化的典型器物(图13)。且磁山文化小口双耳壶形制大致与裴李岗文化所出相似。故此,我们认为磁山文化中的小口双耳壶应是源于裴李岗文化的。安志敏也在其文章中认为“两者的双耳壶属于同一类器物”[9]。应该注意的是,基于裴李岗文化所出土的小口双耳壶多将双耳修饰于肩部近颈处,我们认为裴李岗文化遗存中所出土的数件壶形器口沿(图14)本身不具有耳饰特征。因而可以推断,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无耳式小口壶,这一现象在舞阳贾湖遗址可见一斑(图13)。而就目前已刊布的资料来看,我们在磁山文化及北福地二期文化遗存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图13)。尽管在豫北冀南地区仰韶文化初期遗存中存在裴李岗因素(图17),但就北福地二期文化出土的无耳式小口壶而言,其形制更为接近磁山文化同类器。也就是说,豫北冀南地区的无耳式小口壶应是承继磁山文化同类器的结果。结合上文关于磁山文化早期几乎不见壶类器的特点来看,我们认为,无耳式小口壶可能初产于裴李岗时期,于磁山文化晚期出现于豫北冀南地区,并为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初期所保留。而在比对白家村遗址无耳式壶和裴李岗文化双耳壶后,我们发现,除前者较后者缺少两耳外,器型几乎完全一致。且这类器型几乎不见于关中地区更早的考古学文化(图18)。王志俊在《白家文化和裴里岗文化的比较研究》中指出“三足钵、三足罐分别是白家文化和裴里岗文化的典型器物,但又惊人地相似,足见两种文化密切的亲缘关系”[10]。因此,关于渭河流域的小口细颈壶形制受到了裴李岗文化影响的论断应该大致不谬。综上所述,探究小口细颈壶的雏形问题离不开对裴李岗文化相关器型的解析。这也印证了韩建业有关“初期仰韶文化的深层次底蕴其实在裴李岗文化”[11]的观点。这样看来,豫北冀南地区仰韶文化初期小口细颈壶的根源,应在裴李岗文化中寻找。

图13 裴李岗文化小口双耳壶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1979年裴李岗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1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新郑沙窝李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3年第12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新郑沙窝李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3年第12期。

图14 壶形器口沿

[4]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新郑市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发掘简报》,《考古》2008年第5期。
[5]鲍颖建:《郑州市朱寨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考古》2017年第5期。
[6]廖永民、王保仁:《河南巩县水地河新石器遗址调查》,《考古》1990年第11期。
[7]郑州市文物工作队、巩义市文物管理所:《河南巩义市瓦窑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古》1999年第11期。

图15 贾湖小口细长颈瓶(www.xing528.com)

[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县博物馆:《河南舞阳贾湖遗址2001年春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2年第2期。

图16 北福地二期H108:2[12]

图17 界段营H50:1[13]

图18 老官台文化陶器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