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已提及豫北冀南地区仰韶文化初期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5000至前4500年之间,而这一时期渭河流域所对应的新石器时期考古学文化为老官台文化晚期(老官台文化北首岭类型,下文称为北首岭类型)及半坡文化早期。通过对这一时期渭河流域新出现的小口双耳壶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其部分器型与磁山文化如出一辙(图3)。由于二者之间的几乎不存在年代上的距离,且处于相邻的地域范畴,而此前的渭河流域尚未发现类似器物。所以北首岭类型的小口双耳壶的部分器型应是来自磁山文化的。这说明至晚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渭水流域与豫北冀南地区就已经存在了联系。戴向明在早年的文章中也认同这一观点。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这一阶段的渭河流域出现了无耳折腹的壶形器(图4)。渭河流域的无耳式壶形器(图5)可以上溯到老官台文化早期晚段的白家村遗址。更为重要的是,白家村遗址同期出土的曲腹盆(图6),与北首岭类型无耳折腹壶的折腹部十分相近。类似的文化现象在与白家村遗址同时期的北刘遗址中也有发现(图7)。这就为渭河流域产生小口细颈折腹壶提供了可能。
图3 北首岭类型小口双耳壶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101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101页。
图4 小口双耳壶、无耳折腹的壶形器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龙岗寺——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57页。
[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龙岗寺——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57页。
图5 白家村无耳式壶形器
[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临潼白家村》,巴蜀书社,1994年,第76页。
图6 白家村曲腹盆
[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临潼白家村》,巴蜀书社,1994年,第72页。
图7 北刘遗址曲腹盆
[7]张宏彦:《渭水流域老官台文化分期与类型研究》,《考古学报》2007年第2期。(www.xing528.com)
事实上,渭河流域在北首岭类型和半坡文化早期阶段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小口细颈折腹壶,对比豫北冀南地区仰韶文化初期Ⅰ式壶和渭河流域北首岭类型、半坡文化的小口细颈壶,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形制如出一辙(图8)。必须提及的是,蒜头式口沿作为两者共有的典型性特征应是来源于渭河流域的。尽管目前在渭河流域尚未发现早于北首岭类型的蒜头式口沿的直接证据,但种种迹象表明,蒜头式口沿起源于渭河流域。第一,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目前已知的具有蒜头式特征的器物最早出现于渭河流域及豫北冀南地区,年代与豫北冀南地区仰韶文化初期时间相当。在此前本地及相邻地区文化诸遗址中,均不见此类文化内涵。第二,渭河流域这一时期蒜头式口沿主要出土于半坡、姜寨、元君庙、北首岭、临潼零口、龙岗寺、西乡何家湾等遗址,无论是其出土总量还是单一遗址出土量都要远多于豫北冀南地区同期文化遗存出土量。较之半坡文化早期,此时渭河流域的蒜头式壶类器出土量较少,与半坡文化中后期相比则出土量更少,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据此,我们认为,北首岭类型时期的蒜头式口沿当是这一形制的肇始阶段。虽然就功用方面而言,渭河流域小口细颈壶作为随葬器物的比重更大。但是考虑到遗址中尚有同类器物出土,且随葬器物形制并无异样。所以这一时期渭河流域的小口细颈壶之功用也应是实用器。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豫北冀南地区仰韶文化初期Ⅰ式壶应为渭河流域同期文化传入。另外,在对已知的豫北冀南地区Ⅱ式壶资料进行梳理后发现,其形式中亦可能存在渭河流域因素。鉴于豫北冀南地区仰韶文化初期、后冈一期及其周边同期文化遗存中小口细颈壶完整器的口沿特征较多为蒜头样式(图9),故此推断Ⅱ式壶口沿也应为蒜头形制。同时,我们发现Ⅱ式壶壶腹形式与时代属于后冈一期的赵窑遗址上层H20:33(图10)壶腹较为相似。我们在对姜寨遗址半坡早期的一组小口细颈壶对比分析后认为,该类器物中鼓腹形式(图11)在同期遗存及更早期遗存中均有大量发现。也就是说,这种鼓腹形式是起源于渭河流域的。由于豫北冀南地区仰韶文化初期尚未发现Ⅱ式壶的完整器,本文认为该式壶腹部结构有可能具备渭河流域鼓腹形式特征。但考虑到后冈一期存在平底鼓腹式的Ⅱ式壶(图12),我们仍不能排除仰韶文化过段时期的Ⅱ式壶具有此类特征。由于这种球形腹形制于渭水流域发现极少,而在豫北冀南地区则为常见器型,我们据此推测,如果Ⅱ式壶具有上述特征,则其形制应当来自豫北冀南地区的。
图8 渭河流域北首岭类型、半坡文化的小口细颈壶
[1]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20页。
[2]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元君庙仰韶墓地》,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12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103—104页。
图9 后冈一期及周边同期文化遗存小口细颈壶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58—1959年殷墟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2期。
[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正定南杨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60页。
[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省藤县博物馆:《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
[7]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长葛石固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7年第1期。
图10 赵窑遗址上层H20:33[8]
图11 姜寨遗址半坡早期小口细颈壶
图12 后冈遗址平底鼓腹式Ⅱ式壶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2年春安阳后岗发掘简报》,《考古》1972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