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辽金以降三彩及釉陶研究成果

宋辽金以降三彩及釉陶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2-1北宋咸平二年款三彩舍利塔新密法海寺塔地宫出土至宋金时期,三彩釉陶继续烧造,在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不少省份都延续三彩烧造。宋代釉陶部分为高岭土胎,也有不少为红陶胎,多加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图12-2三彩舍利塔铭文图13三彩菩萨像辽龙泉务窑址出土图14元“大元国至大元年”款牡丹龙纹陶胎琉璃炉元代的釉陶烧造,以实用性的建筑琉璃和作为供器的香炉较为常见。明、清两代是釉陶艺术传承创新的时期。

宋辽金以降三彩及釉陶研究成果

图12-1 北宋咸平二年(999)款三彩舍利塔 新密法海寺塔地宫出土

至宋金时期,三彩釉陶继续烧造,在河南(图12-1、图12-2)、山西、河北、山东等不少省份都延续三彩烧造。另外,江西吉州窑也烧造青绿釉器皿和枕等釉陶制品。福建晋江的磁灶窑为外销性窑口,产品中也烧造大量的实用性釉陶。宋代釉陶部分为高岭土胎,也有不少为红陶胎,多加施一层白色化妆土。辽在宋朝的影响下,也学习烧造辽三彩和单色釉陶,并以皮囊壶和器皿为代表,北京龙泉务窑出土有三彩菩萨(图13),由此可见辽三彩的塑造能力,也就不难理解河北易县八佛洼在民国时期流失出境的16件等身辽三彩罗汉像其艺术表现力如此之强。甚至位于西北一隅的西夏也烧造大量的绿釉琉璃建筑用陶,以西夏王陵出土的绿釉迦陵频伽和摩羯等建筑饰件最为精美。

图12-2 三彩舍利塔铭文

图13 三彩菩萨像 辽龙泉务窑址出土

图14 元“大元国至大元年”款牡丹龙纹陶胎琉璃炉

元代的釉陶烧造,以实用性的建筑琉璃和作为供器的香炉较为常见。另外,元大都也设立有琉璃窑场。《北京琉璃文化》一书介绍,元初定都北京后,始建元大都,中统四年(1263)将山西榆次小赵村的赵氏琉璃窑迁至北京宣武门外海王村,即现在和平门外琉璃厂,称“官窑”,以生产琉璃瓦为主,供营造宫殿用。至元十三年(1276)又建“大都四窑场”,其一就是“琉璃窑”,隶属于管理营造的“少府监”。

以一件北京故宫博物收藏的元代模印牡丹龙纹陶胎琉璃炉为例加以赏析(图14)。此炉据介绍是迄今发现的琉璃器中最早带有工匠铭款的产品,高39厘米,口径25.4厘米,1954年入藏北京故宫。有介绍它原为北京崇文门外姓孙的古董商保存。此炉作洗口,通体浮雕雕龙穿牡丹纹饰,装饰绿、黄、白三色釉,其实称呼元代“三彩釉陶炉”亦可,双立耳的前后两面分别刻忍冬纹和字铭,刻有“汾阳琉璃待诏任瑭成造,岁次大元国至大元年(1308)四月初拾记”。此炉造型雄伟,色调斑斓华丽,与漆雕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妙。该器为宗教礼仪用器,带有纪年和烧造工匠署名,弥足珍贵。模仿此炉款识在近年景德镇仿元青花产品中曾有所见。曾有文章介绍此炉为山西汾阳造,亦有专家认为应由元大都琉璃窑造。

元大都遗址曾出土了一批元代琉璃器,1964年北京德胜门出土过一件元琉璃镂空龙凤纹熏炉,收藏于首都博物馆。通高37厘米,口径22厘米。颈部两侧贴两桥形耳。炉盖山峰重叠,一条黄彩蟠龙盘绕在山峰中,上有镂空,盖与炉身用槽口衔接,颈部与腹部镂雕龙凤穿牡丹雕花装饰。通体施孔雀蓝、草绿、黄、白等多种釉色,十分精美,是元代琉璃制品中的珍品,其造型与故宫藏元“至大元年”款三足炉基本相同。同时,还出土兽头、鸱吻、筒瓦、滴水、龙凤构件等琉璃器。学界认为这类气魄宏大、装饰华丽的元代大型琉璃器应为元大都窑场的产品。

明、清两代是釉陶艺术传承创新的时期。除了山西作为釉陶工艺集中区烧造琉璃、珐华陶器,明代山西地区烧造的珐华器比较精美,是一种低温色釉装饰的陶器,助熔剂除氧化铅外,还有牙硝,牙硝即马牙硝,主要成分为硫酸钠。景德镇制瓷工匠也学习北方釉陶工艺,在烧成的瓷坯上再二次烧造低温彩釉装饰,烧造瓷坯的珐华器(图15)。

图15 明成化珐华八仙人物纹罐 首都博物馆藏(www.xing528.com)

另外,明清瓷器的重要品种“素三彩”,一般是指明、清两代景德镇民窑生产的以黄、绿、紫三色釉为主的瓷器新器种,其工艺受唐、宋三彩的影响,至明正德年间已烧制得极为精致,装饰工艺是先用高温烧成素瓷,然后再在胎上浇釉作地色,釉水干后再剔出花纹、图案、填以所需彩釉,后经二次入窑以低温烧成。近年来,福建平和田坑窑素三彩盒的大量考古出土,最终确认日本传统茶道中存世的“交趾香合”实际为福建平和田坑窑产品。

从明代开始,文献对琉璃的烧造记载比较详细,南京报恩寺琉璃塔更是中国琉璃古塔的巅峰作品,惜毁于太平天国时期战火中。琉璃窑已经广泛存在于全国各地,有些明代藩王府也设立琉璃厂烧造,也制作出不少琉璃饰件和琉璃建筑,如大同的九龙壁堪称明代琉璃龙壁的精美之作。

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记载了琉璃成色的配方:“以无名异、棕榈毛等煎汁涂染成绿黛,赭石、松香、蒲草等涂染成黄。”此为京师烧造琉璃所用之色料。同书记载:“外省亲王殿与仙佛宫观,间亦为之,但色料各有配合,采取不必尽同。”据此可知:当时所采用的色料,是矿物料与植物料并用;不同的配方可烧制出不同颜色的琉璃釉,同书中还详细记述了明代制作琉璃瓦的方法,明确地记述了烧制琉璃所采用的二次烧成工艺。

明清时期对琉璃釉色配方记载较详的文献资料,见于清初孙廷铨《颜山杂记》中的“琉璃”篇,记载:“琉璃者,石以为质,硝以和之,礁(焦炭)以锻之,铜、铁、丹铅以变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铜、铁、丹铅则不精,三合然后生。”乾隆十年进士杨复吉将“琉璃”一篇单独挑出,收入《昭代丛书续集》,定名《琉璃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