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加入WTO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就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境。加入WTO,对于别的行业是机遇大于挑战,但对于电影来说则是挑战大于机遇。好莱坞以无可比拟的资本运营及营销模式优势冲击着我国的电影生产。面对好莱坞大片对中国电影的挑战,中国电影人几乎是集体选择了“以大片拯救中国电影工业”的思路。应当说,这种商业大片策略是初有成效的。根据有关数据来看,中国电影的年产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电影业产量突飞猛进——从2002年的100部左右,上升到2009年的456部;票房收入节节攀升——近年票房平均每年以超过25%的幅度高速增长。特别是2009年,面临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尤其是在美国大片的猛烈攻势下,国产电影以62.06亿城市票房收入,27.7亿海外销售收入,全年电影综合效益106.65亿元,守住56.6%国内的票房份额,创下同比增幅26.47%的骄人成绩。2010年,中国内地全年故事影片产量达到526部,较2009年456部增幅达15%;全国城市影院总票房达到101.72亿元,较2009年增长63.9%;国产电影的海外销售收入为35.17亿元,较2009年增长26.9%,中国电影表现出兴旺的发展势头和强劲的抗衡能力。当电影创作快步迈进生产创作大发展的快车道,似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电影产业和创作目前一片“大好”的形势,足以让一部分电影生产者和相关管理部门感到欣慰和自足,但仅凭市场信号和产业指标,不能涵盖电影产业和电影文化的全部内容,更不能遮掩电影产业和电影文化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的诸多问题。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国产大片在表面的繁华下潜隐的危机:在商业利润盲目的驱动下,目前相当一部分国产电影片面地追求视觉奇观、票房数量,远离当下的现实,缺乏现实精神,出现了“故事苍白单薄、情节漏洞百出、人物性格荒诞、场面血腥暴力、主题阴冷肤浅”[1]等一系列为观众诟病不已的现象。电影创作在思想内容上的贫乏与艺术品格上的滑坡是不可抹杀的事实。
在我国近几年的电影创作中,以现实题材为主的作品在整体创作中总量占到70%以上,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但从实质来看真正能深入反映现实,有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时代精神,达到高度思想和艺术统一的现实主义作品却为数不多。一些国产的“主流大片”,如《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赤壁》《三枪拍案惊奇》《锦衣卫》《大笑江湖》等,大多都集中于神话、魔幻、古装、武侠等范围,沉迷于历史故事的演绎与追求,没有把目光投放到当下的社会生活,展示当今中国本质的精神风貌。相反,这些大片借助虚构离奇的故事和奇观奢华的场面,加以商业化、娱乐化形式巧妙包装,比如借鉴类型叙事,有明星名导的加盟,强加入恶俗的打斗,硬加上一些莫名其妙的性爱场面,以此赢得观众的“眼球”与好奇心,从而换取一定的票房收入,至于影片的思想价值和人文精神则被搁置一旁。《十面埋伏》中章子怡的激情戏、《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巩俐的爆乳,都是以情色为标签和噱头;《英雄》里奢华的武打场面、《赤壁》中血腥夸大的战争,是极力满足视觉感官的享受;《夜宴》中的乱伦故事、《无极》里演绎的神话,都借助情节的离奇和怪诞来猎取观众的好奇心。这一切都显示:一向以追求意境和思想高雅著称的中国电影,“在金钱、物欲的全方位诱惑化解下,已然全面崩溃,正在走向堕落电影、肉欲电影、野兽电影、金钱电影、媚俗电影”。[2]这不仅造成了电影创作时代精神的缺失、人文内涵的单薄及本民族文化元素的匮乏,也使得其陷入一种畸形的状态:在票房数据节节走高的同时,“叫座不叫好”也就频频出现了。再来看一些所谓的“现实”题材影片,如《非常完美》《杜拉拉升职记》《山楂树之恋》等,以多种融资形式和出品方式赢得了票房上的收获,并且也离“现在时”不远。但片面以追求商业利润为目的,以类型化叙事或单纯的娱乐时尚为卖点,使这些影片在对矛盾复杂的现实进行观照时,叙事重心并不是以反映现实疾苦为主,“而是以浅层现实表象或生活的碎片,搭建可供娱乐与消遣的展示空间及情绪释放的管道。轻松流畅的叙事、快速剪辑与高悦目度的影像画面,使现实成为甜美、温柔的梦幻”。[3]因此,这些影片多是流于对现实浮光掠影地扫描,没有对主流现实与深层本质的体现。中小成本的电影诸如《站台》《湮没的青春》《巫山云雨》《冬春的日子》《小武》《三峡好人》等,倒是以独立的方式让电影和现实发生着关系。但冷静思考会发现,他们大多持有的是“小众”视角,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钟情于对底层人物或是边缘人物、特殊人群的表现。“其间,个人小风景有余,但时代大风貌则不足。或曰:平浅有余,厚度不足。”[4]这种边缘性的触摸,始终没有进入现实社会的中心区域。回避掉时代主流和生活主旋律的小众电影,同样可以说是没有拿捏住时代的脉搏。
历史题材也是电影创作中占比例较大的一种,但历史题材的创作,同样也让人触目惊心。总的来看,近年来的历史题材影片同样存在着商业化、娱乐化的倾向。在金钱利益的驱使,消遣娱乐的推动下,当前历史题材创作陷入了矫作妄构之中,消遣性代替了正说性,娱乐性代替了严肃性。历史的真实性被颠覆,情节被随意地篡改,至于历史的深层思想意义、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被彻底遗弃。《无极》被戏谑为“一个馒头的血案”,一个小小的“馒头”成了整个故事和情节的逻辑起点。《满城尽带黄金甲》“把一个家庭乱伦故事与一个宫廷政变故事焊接在一起”,[5]而串联整个故事线的是一系列夸张的程式、亮丽的色彩和放大的布置呈现出来的帝王仪式。《赤壁》则是另一种矫作妄构,在《赤壁》中,赤壁之战的缘由之一,是争夺一个女人,而曹操的失败却是“为了喝一个美女的茶,而贻误战机”。[6]尤其是“戏说历史”之后,荧幕上下更呈现出一片无序性的状态。历史题材陷入“暴力美学+古装人物+华丽制作”[7]的套路,其思想深度和历史内涵遭到了严重削弱。“历史仅仅成为作家精心制作节目时的帷幕和道具。作家们凭借这一道具,在历史的帷幕上任意地涂抹出一个个由血和泪、刀与光、情与仇共同交织的现代图画,历史的严肃性与庄严性在这种颇具当代意识的言说过程中被消解殆尽。”[8]历史题材的影片作为历史的艺术再现,理应遵循历史的脉络,彰示历史的精髓。但在大讲“商业化”“娱乐化”的今天,目前的历史题材影片虚构乃至胡编乱造一些旁枝末节,将重要的史实颠倒,扭曲历史人物,混乱历史背景。历史的厚重和严肃在消费过程中流于肤浅与轻薄,历史成了供人消遣的消费品和娱乐剂,历史题材的时代意义和精神价值在商业化的追求中被泯灭,留下的只是一具外表华丽的空壳。当历史成为供人玩赏的碎片,仅为博得喝彩与掌声,整个历史题材的影片不可避免地滑向低俗、庸俗。(www.xing528.com)
“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人民心声、写百姓真切的情怀、表现时代洪流中人物的曲折命运与人性深处的闪光——这永远应是中国电影抗衡国外大片、赢得市场和观众的最有效的手段。”[9]但是目前的电影创作却并没有深谙这其中的真谛。毫无疑问,目前的中国电影尽管在电影产业化、市场化的推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一部分影片也在寻求“艺术”与“商业”、现实性与娱乐性之间的平衡,进行着各种尝试性实验,但从整体上说,电影创作还是问题重重。在当下票房主宰一切和娱乐至上的潮流中,电影创作被商业诉求与资本逻辑所支配,已经成为一种主要以商业价值为目标的消费性文化,正从承担精神升华义务的神圣使命中抽身而退,蜕变为享乐、休闲、游戏的手段和工具。“那种真正直面现实从而直抵人心、抚慰灵魂的作品少而又少;那种真切反映现实矛盾、冷静揭示现实创伤、铿锵雷鸣般具有现实批判力度的作品少而又少;那种具有深度人文关怀、深刻思想高度,反映当下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命运与朴素情感的作品少而又少”,[10]电影创作整体质量的滑坡,逐渐让中国观众对其失去了耐心,也不利于电影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