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行数据中心发展现状——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管理

银行数据中心发展现状——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管理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1 数据中心功能演进路线示意图2.银行信息化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发展呼唤银行业加快革新的步伐,以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来看,金融业务综合化和金融产品多样化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传统银行业务的手工处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这种提升发展的要求,中国银行业必须通过信息化发展实现金融改革。“十五”期间,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飞跃发展,最显著的成就是大中型银行普遍实现了数据大集中。

银行数据中心发展现状——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管理

1.数据中心的功能演进

当前,国内外对数据中心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数据中心(Data Center)通常是指对电子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存储、传输、交换、管理等功能和服务的物理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各行业数据大集中发展趋势的强化以及数据中心重要性的提高,广义数据中心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广义数据中心的概念为:由于数据大集中而形成的集成IT应用环境,它是各种IT应用服务的提供中心,是数据计算、网络、存储的中心。

从数据中心的发展史可以看出,随着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人们对信息化认识的深入,数据中心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同时期的数据中心有不同的形态和内涵,数据中心的概念在发展中日益丰富。从数据中心功能内涵看,数据中心经历了4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数据存储中心阶段、数据处理中心阶段、数据应用中心阶段和数据运营服务中心阶段。

(1)数据存储中心阶段 在数据存储中心阶段,数据中心主要承担的功能是数据存储和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早期,用来作为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OA)机房或电子文档的集中管理场所。此阶段的典型特征是:

1)数据中心仅仅是便于数据的集中存放和管理。

2)数据单向存储和应用。

3)救火式维护。

4)关注新技术的应用。

5)数据中心的功能比较单一,对基础设施的可用性需求较低。

(2)数据处理中心阶段 在数据处理中心阶段,基于局域网的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以及其他的行业应用系统开始普遍应用,数据中心开始承担核心计算的功能。此阶段的典型特征是:

1)面向核心计算。

2)数据单向应用。

3)机构开始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集中维护。

4)对计算的效率及对机构运营效率的提高开始关注。

5)对数据中心整体可用性开始重视。

(3)数据应用中心阶段 随着广域网或全球互联网的应用开始普及,信息资源日益丰富,人们开始关注挖掘和利用信息资源。组件化技术及平台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数据中心承担着核心计算和核心业务运营支撑,需求的变化和满足成为数据中心的核心特征之一。这一阶段的典型数据中心也称为信息中心。此阶段的特征是:

1)面向业务需求,数据中心提供可靠的业务支撑。

2)数据中心提供单向的信息资源服务。

3)对系统的维护上升到管理高度,由事后处理上升到事前预防。

4)开始关注数据中心的运行效益,虚拟化技术得到广泛运用。

5)要求数据中心具有较高的可用性。

(4)数据运营服务中心阶段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企业对信息系统依赖性不断加强。数据中心承担着企业的核心运营支撑,提供信息资源服务、核心计算、数据存储和备份,并确保业务连续性计划实施等。业务运营对数据中心的要求不仅仅是支持,而是提供可靠的定制化服务。在这个阶段,数据中心成为企业的数据运营服务中心。此阶段的特征是:

1)数据中心不仅管理和维护各种信息资源,而且运营信息资源,确保价值最大化。

2)IT应用随需应变,系统更加柔性,与业务运营融合在一起,实时的互动,很难将业务与IT独立分开。

3)IT服务管理成为一种标准化工作,并借助IT实现集中的自动化管理。(www.xing528.com)

4)IT绩效成为IT服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部分,不仅仅关注IT服务的效率,IT服务质量成为关注重点。

5)要求数据中心具有高可用性的同时,追求运营的高效、业务的弹性支撑等。

数据中心功能演进路线示意图如图1⁃1所示。

978-7-111-51885-3-Part01-1.jpg

图1⁃1 数据中心功能演进路线示意图

2.银行信息化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发展呼唤银行业加快革新的步伐,以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来看,金融业务综合化和金融产品多样化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传统银行业务的手工处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这种提升发展的要求,中国银行业必须通过信息化发展实现金融改革。

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经历了电子化和信息化建设两个阶段。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中国银行业探索电子技术在银行业务中的应用,尝试采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模拟手工操作的业务领域,替代原有的处理方式,开启了电子化建设的序幕。当初信息科技建设的动力始于解放生产力和提高工作效率,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仅实现了业务单机处理,而绝大多数跨地域的业务仍是以人工处理为主。电子化发展到90年代中期,银行业努力整合主机系统和网络技术,开发了相应的应用系统,实现了账务电子化处理。同时,经过前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和网络技术发展,商业银行体会到了数据集中处理的益处,所以,众多大型商业银行从这段时期起,开始推进市域或省域的网络建设,将业务数据逐步进行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集中,金融服务尽可能采取物理集中措施,并构建了第一代综合业务系统。在电子化建设阶段,中国银行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单机处理到联网处理”的4突破,提高了银行金融服务的工作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实现了银行业务处理的自动化。

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不断成熟,银行业进入到信息化建设阶段。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全面应用是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标志,各种现代技术也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在这段时期,银行业引进大量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更加注重通信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综合应用系统、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产品建立了各类交易类和管理类信息系统,并且,进一步将业务数据集中汇总,将主营业务从地区性联机交易,逐步过渡到全国集中处理,基于服务、经营、管理和监督的银行业信息化技术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十五”期间,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飞跃发展,最显著的成就是大中型银行普遍实现了数据大集中。2005年左右,各家商业银行陆续完成全国数据集中,实现了所有网点集中联网、所有会计账务集中处理、所有客户信息集中管理。

从今天的发展来看,数据集中和应用整合成为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数据大集中帮助银行构建了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应用整合使银行业有能力提供全行统一且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全面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了综合竞争力,并为银行业改革和创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打下了坚实基础。

3.银行数据中心建设情况

随着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各家银行努力排除技术上和管理体制上的障碍和困难,不断向前推进数据集中的进程。数据大集中是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里程碑,加快了银行发展转型的进程,改造了银行传统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推动了银行业务的创新发展,并为业务数据整合和管理精细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顺应银行数据集中处理的需要,数据中心的建设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通过数据中心的建设,建立了集中统一、灵活应变的基础设施,有效地控制了系统运营风险,为银行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信息系统在商业银行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具备高处理能力的主机,以及TCP/IP网络的成熟使用,终端加后台主机模式成为银行信息系统的典型技术架构。银行业务人员通过终端系统开展业务服务,所有的操作软件、数据运算、数据存储都由集中在中心机房的主机系统负责提供和处理。这种系统建设模式具有成本低、部署简单、易于维护、推广速度快等诸多优点,与此同时,银行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以及系统实现功能的不断增多,又促进了银行信息系统数量的不断增长,从而使得银行原有小规模的机房环境难以容纳日益增加的IT设备,运行保障能力也不能满足信息系统稳定运行的要求。因此,银行加快了数据中心的建设步伐,使得生产空间快速扩张,基础设施环境日益完善,运行维护体系逐步规范,数据中心的初步形态逐渐形成。数据中心的建设为我国银行业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奠定了基础。

(1)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数据中心建设情况 中国工商银行从1999年开始实施北京和上海两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工作,2002年10月将遍布全国的36个省级数据处理中心逐步集中到上海、北京两大数据中心,实现了集约化经营和集中管理。2013年又成功完成了上海同城灾备中心的建设。为提升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及资源利用效率,中国工商银行在国内率先启动了双活数据中心计划,并于2014年一期投产成功,目前能在外高桥嘉定机房同时进行读写/读以及计划内切换工作,达到工作平衡以及备份互联(RedundantInterconnection)等先进功能,未来的二期双活计划将实现计划外切换及多活功能,这项高新工程具备终极先进前瞻性,在实现安全生产功能的同时也达到数据中心架构及资源优化目的,对规划未来数据中心架构及级别具有启发性意义。

中国农业银行于2006年将全行数据集中到北京数据运行中心,实现了一个全国集中式的逻辑数据中心,又于2007年在上海浦东外高桥建成总行数据中心,并进一步规划连接中国农业银行的4万个营业网点。

中国银行于2003年10月提出IT蓝图发展战略,确定了数据中心“两地三中心”(北京黑山扈生产中心、北京海鹰同城备份中心和上海张江异地灾备中心)的运营架构。2005年底,北京黑山扈生产中心及上海张江异地灾备中心破土动工。2007年7月,北京黑山扈生产中心一期(6万m2)基建工程竣工。2007年12月,上海张江异地灾备中心一期(5.4万m2)基建工程投入使用。2008年9月,经过数万台设备的安装调试以及生产系统迁移、切换,北京黑山扈生产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数据中心办公及维护场所迁移至黑山扈,标志着“两地三中心”模式正式开始。中国银行于2011年完成全辖数据大集中,将境内各分行数据集中到北京黑山扈生产中心。

中国建设银行从2003年开始进行数据大集中工作,2005年11月将全行数据集中在北京、上海数据中心。自2008年开始,中国建设银行陆续启动北京稻香湖和武汉南湖数据中心的规划工作,其中武汉南湖数据中心机房净面积(IT设备使用)2万m2,已经于2014年投产;北京稻香湖数据中心目前已进入工程实施阶段,机房净面积达到3.2万m2,预计2016年投产。

(2)中小型商业银行数据中心建设情况 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机构少、人员少,甚至技术基础相对薄弱,但这些都成了他们在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的优势。

招商银行位于深圳的总行数据中心于2006年建成,2010年启动上海数据中心的建设项目,2011年底建成,建成后采用双中心运行模式。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总行生产中心于2004年投入使用,位于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园区总建筑面积近3万m2。经过扩建,目前机房面积约2500m2。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总行同城备份中心于2005年建成,位于上海市区,现有机房面积约550m2。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异地灾备中心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滨湖新区,建筑面积为20501m2,IT设备机房规划面积为6000m2,机房在2015年5月正式启用。

中国光大银行自建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数据中心机房,于2006年在北京上地建成,整体面积为1100m2,机房地板面积为763m2,2007年正式投产使用。2011年,中国光大银行又对上地机房进行了二期扩容建设,整体面积增加1000m2,地板面积增加750m2,于2013年投产使用。

兴业银行2001年完成了数据大集中工程,2005年在总行所在地福州建成了同城灾备机房,2010年上海张江数据中心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北京银行于1997年完成了全行数据大集中,同年,北京和平里生产数据中心投入使用,并先后对生产数据中心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改造:2004年,按照国标A级机房标准进行了全面的扩容改造;2010年,对机房进行了扩建,同时,ECC建成使用。北京银行总行同城灾备机房于2001年建成投产。2011年4月,北京银行在西安高新区建立了异地灾备中心,灾备中心建筑面积为7500m2

大连银行在2012年8月启动新数据中心建设,园区建筑面积为26000m2,机房建筑面积为8500m2,计划于2015年投产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