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个互联网领袖李彦宏、马云、马化腾都参与的某峰会论坛上,主持人问百度创始人李彦宏:“Google退出中国肯定创造出一个新的风云,风云突起,你觉得今后几年你的最大竞争对手会是谁,会是微软还是阿里巴巴还是腾讯,然后也有机会让马化腾、马云参与一下观点,你觉得在搜索这个方面谁会是你最大的竞争对手。”
李彦宏回答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媒体问题,媒体总是喜欢看到大家相互打仗,打得越激烈越好。从我们自身做企业的角度来讲,百度十年的历史,这中间我们换过很多很多个所谓的‘竞争对手’,我觉得主要还是我们自己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了,才会有一个好的发展,而不是说我们想办法把竞争对手卡死,我们自己就好了。我们也看到很多其他领域把竞争对手弄死了,自己也没有什么好结果。”
李彦宏接着说道:“百度和腾讯过去是朋友,现在是朋友,以后也是朋友。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至少从我的角度以及百度的角度来说,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个市场能够接受什么样的东西。我们有没有能力去做相应的事情,我们从不觉得我们做了,别人就不能做。我们觉得完全是一个开放自由竞争的市场,谁做得好,市场能够接受谁的产品,谁就更能够成功。过去十年百度基本就做了一件事:中文搜索。”
按照李彦宏的说法,这种竞争是良性的,依靠市场自主选择。所以马化腾说:“我们从旁观者会觉得:是不是百度有更多资源不投入搜索,而是投入其他领域?比如电子商务、视频、社交网络,又打到我们这边来了。所以我想听他讲多一点儿不是那种面子上的话。”
李彦宏后来反问一句:“我倒想请教一下Pony(马化腾),你同时做那么多东西,怎么能都做得那么成功?你打算用什么方式使得你的搜索做得比百度更好?”
按照马化腾的理解:“我们在做平台规划的时候发现,除了独立搜索业务以外,搜索技术在其他平台上也会大量应用到。电子商务领域搜索就起了很大作用,工程师对它的相关性、准确度提高一些,对商品查出来的资料、撮合会有很大帮助。这个是相同的。
“对我们也是一样。如果社区中除了个人收费以外,还要有相关性的广告。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活动,结合个人的资料,结合所产生的内容分析,也可以产生和搜索引擎的商业模式相似的商业机会。
“(这个模式)现在全球还没有完全浮现出来,但现在facebook已经在研究这个东西了,我们也在做投入,搜索技术实际上无处不在。我们呈现给用户的‘打法’未必是李彦宏的搜索引擎的方式。(www.xing528.com)
“我们其他业务,包括电子商务支付都会跟腾讯原来的增值业务结合,我们很多个人业务也可以理解成泛电子商务,是个人消费数字化内容产品的一种买卖关系,它已经是电子商务形态,我就要结合这个特点,我要让用户很便利支付,把他的钱从他的口袋里支付过来。我就要摆脱过去买点卡、手机代收费的方式,转向网银支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必须做在线支付以及其他相应的购物,泛电子商务理念整合到我们整个平台中。”
马化腾谈论了自己对新搜索模式的理解,并谈论了自己的规划,而李彦宏接下来也谈论了自己对行业发展的看法,并对彼此之间的规划做了点评。对他们来说,这样的分享和交流无疑会产生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百度和腾讯公司多年来一直存在竞争,但是双方仍旧保持强大的对话,而且双方都是为了确保竞争不落后于人,才会千方百计想要了解他人和对手,而这就促使双方进行更高层次的对话,产生更多思维的碰撞。
事实上,人们通常都会谈论说“好的竞争对手所带来的价值超过好朋友”,竞争对手在社交中更容易擦出火花,比如爱迪生和特斯拉有关“直流电和交流电”的争论,使得双方在学术内的交流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甲骨文公司创始人埃里森与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身上。微软公司多年来一直侧重个人电脑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而甲骨文则看重数据库建设和网络应用软件的使用,双方的发展方向并不相同,无论是盖茨还是埃里森都没有出错,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和领域,而且都获得了成功。
通常人们会产生一个误解,认为双方只要是对手,就不会和睦,但是互为对手往往只是针对立场的对立而言的,对手并不意味着就是敌人,并不意味着双方就要采取情绪对立的方式。相反地竞争对手有时候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特性,一个好的竞争对手往往以努力抓住对方的弱点为前提,因此在斗争中,两个人都指出了各自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样就等于给对方提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并使得当事人认识到本身存在的不足。
人们都具有一定的惰性,常常需要竞争环境推着往前走,只要竞争不那么激烈,只要确定没有人会对自己造成大的威胁,他们往往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最终很容易丧失之前建立起来的优势。一个好的竞争者能够促使人们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不断去学习对方的思想和技巧,不断在沟通和交流中获得自我提升。
相比于一般的人,一般的分歧制造者,竞争对手之间更容易针对某个话题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争论,更容易对彼此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抨击,而这就使得整个谈话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因为竞争对手之间更容易发生思想上的碰撞,比如创意、理念、方法、方向、模式的讨论,甚至出现一些颠覆式的批判,双方往往会将问题推向一个高层次的空间去解决,而无论最终谁对谁错,都会让双方受益匪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