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四军纪念馆:光荣革命之红色丰碑

新四军纪念馆:光荣革命之红色丰碑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光荣革命的新四军,代表着我党我军所领导的伟大的游击兵团的历史。同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后移至皖南歙县。新四军改编后,各支队相继开赴抗日前线,驰骋江淮浴血奋战。2月5日成立苏浙军区,统一指挥苏南、浙西、浙东的新四军。淮南军区领导机关由第二师领导机关兼任。军区下辖四个军分区。

光荣革命的新四军,代表着我党我军所领导的伟大的游击兵团的历史。

——陈毅

历史犹如洪钟,在岁月的长河中,激荡起惊心动魄的巨大声响。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从组建的第一日起,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华中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肩作战、共御外侮,以卓越的战绩与不朽的功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四军,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军队,于1937年10月12日建军。

经国民政府与中共中央协商,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为副参谋长,邓子恢为副主任。同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后移至皖南歙县。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和一个特务营。全军共约1.03万人。新四军改编后,各支队相继开赴抗日前线,驰骋江淮浴血奋战。

第一师:苦战苏中

1941年2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及所辖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为粟裕,政治委员为刘炎,政治部主任为钟期光。第一师活动于东濒黄海,西抵运河,南临长江,北至淮安、大冈、斗龙港一线的苏中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开展苏中抗日游击战争和作为新四军主力部队机动作战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坚持苏中的抗日斗争,1941年4月26日成立了苏中军区,其领导机关由第一师领导机关兼任。第一师是抗日战争初期率先东进抗日,驰骋大江南北的一支部队,胜敌无数。为准备对日进行战略反攻,并配合盟军在东南沿海可能实施的登陆作战,中共中央决定1944年12月27日派粟裕率第三旅第七团和特务第一、第四团南下,于1945年1月6日到达浙西长兴县,与第十六旅会合。2月5日成立苏浙军区,统一指挥苏南、浙西、浙东的新四军。司令员为粟裕,政治委员为谭震林(未到职),参谋长为刘先胜。在粟裕南下后,苏中军区领导机关重组,司令员为管文蔚,政治委员为陈丕显,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为张藩,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为吉洛。

新四军第一师,在日伪顽严密控制的心脏地带和大江南北的水网平原,与各兄弟师并肩作战,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建立起18个县级抗日政权,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人口800多万。第一师组成时共1.3万余人,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到对日反攻时,已发展到主力3.1万余人,地方武装6000余人。第一师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苏中根据地和苏浙根据地的开辟、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1年2月18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的委任令

第二师:坚守淮南

1941年2月,第二师由原江北指挥部及所辖部队改编组成,辖第四、第五、第六旅和津浦路东、津浦路西两个联防司令部,共1.8万余人。师长由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兼任,政治委员为郑位三,副师长为罗炳辉,参谋长为周骏鸣,政治部主任为郭述申。

第二师活动于东起运河,西至淮南铁路和瓦埠湖,北临淮河,南濒长江的淮南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坚持淮南抗日游击战争和对西防御国民党顽军东犯的任务。为统一指挥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地方武装,1943年2月淮南军区成立,辖津浦路东军分区和津浦路西军分区。淮南军区领导机关由第二师领导机关兼任。此时第二师领导人均已变动:师长兼军区司令员为罗炳辉,政治委员为谭震林,参谋长为韩振纪,政治部主任为萧望东。

新四军第二师在抗日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已有4个旅11个团,共3.5万余人,另有地方武装1.5万余人,建立了18个县级民主政权,为淮南抗战胜利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师:保卫苏北红旗舞

新四军第三师是抗战时期坚持开辟淮海、盐阜地区抗日斗争的主力部队,由原八路军第五纵队于1941年2月编成。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为黄克诚,参谋长为彭雄,政治部主任为吴文玉(即吴法宪)。第七旅旅长为彭明治,政治委员为朱涤新,副旅长为田维扬,参谋长为黄炜华,政治部主任为郭成柱。第八旅旅长为田守尧,政治委员为吴信泉,副旅长兼参谋长为常玉清,政治部主任为李雪三。第九旅旅长为张爱萍,政治委员为韦国清,参谋长为杨志雅,政治部主任为张震球。

第三师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淮安、大冈、斗龙港一线以北,东濒黄海,西至运河的苏北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坚持苏北抗日游击战争和作为新四军主力部队机动作战的任务,还起着华中联结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枢纽作用。1942年12月,苏北抗日根据建立统一的党政军机构。苏北军区领导机关由第三师领导机关兼任,领导人相同。淮海军区和盐阜军区同时改为军分区。淮海军分区领导机关由第十旅领导机关兼。盐阜军分区领导机关由第八旅领导机关兼。  

新四军第三师自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至抗战胜利,在苏北浴血奋战5年,作战4700余次,歼敌伪顽6万余人,部队由2万余人发展到7万余人(包括主力和地方部队),开辟了拥有两三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和360万人口的解放区,成为挺立在沪宁徐蚌侧背的坚固的敌后根据地之一。

第四师:巩固淮北迎拂晓

1941年2月,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为彭雪枫,参谋长为张震,政治部主任为萧望东。第四师共1.5万余人,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淮河以北,新黄河以东,津浦铁路两侧的淮北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坚持淮北抗日游击战争,对西防御国民党军东犯,并向河南敌后发展的任务。1942年11月,为加强地方武装建设,淮北军区成立。军区领导机关由第四师领导机关兼,司令员为彭雪枫,政治委员为邓子恢,参谋长为张震,政治部主任为吴芝圃。军区下辖四个军分区。1944年9月11日,在夏邑县八里庄的战斗中,彭雪枫英勇牺牲。张爱萍继任第四师师长和淮北军区司令员,韦国清任第四师副师长和淮北军区副司令员。

新四军第四师紧紧依靠淮北人民与淮南二师、三师以及山东八路军,相互配合,粉碎了日伪军多次“扫荡”“清乡”,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多次侵犯,共歼敌6万余人,主力部队发展到3.2万余人,还组建了地方武装2.3万余人。先后建立起24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总面积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www.xing528.com)

第五师:转战鄂豫战敌顽

1941年4月5日,豫鄂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为李先念(后郑位三任政治委员),参谋长为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为任质斌,辖第十三、十四、十五旅及一、二游击纵队,以及豫鄂边区保安司令部及随营军事学校,全师共有1.5万人,担负着独立坚持豫鄂边区抗日斗争的任务。

第五师战功赫赫,中原突围战役历时36天,仅有5万余人的中原军区部队粉碎了国民党16个整编师,32个整编旅。成功突围30余万人的围追堵截,彻底打乱了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军事部署,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第五师的战史是新四军一部威武雄壮光辉灿烂的战史。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直处于极其艰苦和孤悬敌后的境地。但是它以坚韧不拔、顽强果断的斗争精神,驰骋在鄂豫皖湘赣广阔的敌后战场。第五师在抗日战争中对敌作战1000余次,歼日伪军4.11万余人,创建了鄂豫皖湘赣边区的广大抗日根据地,主力部队发展到4.7万余人,组建了民兵30余万人。

第六师:驰骋江南把敌杀

1941年2月,新四军第六师由苏南的新四军部队编成。师长兼政治委员和政治部主任为谭震林,参谋长为罗忠毅,辖第十六旅和第十八旅。第六师活动于西起南京、芜湖,东至淞沪,北濒长江,南抵天目山麓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战斗在日伪的心腹地区,担负着坚持苏南抗日游击战争的任务。

第六师在抗日战争中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粉碎日伪军1000余人到5000余人的“扫荡”10多次,毙俘日伪军620余人,攻克据点80余处。直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十六旅壮大到7700余人,武器装备有了很大的改善。解放区扩大到整个宣长公路以北,苏南各小块根据地相互连接了起来。

第七师:坚持皖中逼敌巢

1941年5月1日,新四军第七师由无为游击纵队、第三支队挺进团和皖南事变突围部队编成。师长为张鼎丞(未到职),政治委员为曾希圣,参谋长为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为何伟,下辖第十九旅和挺进团,共1900余人。同年11月,皖南事变突围的傅秋涛任副师长。

第七师活动于东起江浦,西到岳西、宿松,南至太平、族德,北邻合肥,长江横贯于中的皖江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坚持皖南和发展皖中、皖西抗日游击战争的任务。

1943年3月,皖中军区成立。军区领导机关由第七师领导机关兼,领导人相同。此时,日军错误判断新四军军部已迁至皖中,因而对皖中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扫荡”。为适应斗争需要,第七师实行主力地方化,将所辖部队和地方武装组建为4个支队和3个军分区。

第七师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共歼日伪军2万余人,主力部队发展到2万余人,组建地方武装7000余人,坚持了皖中、皖南、皖西的抗日游击战争,向东沟通了与第二师、第六师的联系,向西沟通了与第五师的联系,巩固和发展了皖江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14个县级抗日政权,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00万,主力部队发展到3个旅9个团,近9万人。

浙东游击纵队

1943年12月22日,新四军军部发布成立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命令,纵队由三北游击司令部及所辖部队改编而成。司令员为何克希,政治委员为谭启龙,参谋长为刘亨云,政治部主任为张文碧,辖第三支队、第五支队、金萧支队、浦东支队(后称淞沪支队)、三北自卫总队、四明自卫总队,以及教导大队、警卫大队、海防大队,共2300余人。

这支特殊的部队在日伪和国民党军队混杂的统治区域,忍辱负重度过了抗战时期最为艰难的岁月,完成了开辟浙江东部战略空间的任务,建立了16个县级政府,人口400万。

新四军是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殊死战斗中诞生、发展和壮大的。她深入华中敌后,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与根据地的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一道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实行了民主政治,改善了人民生活。在经受了皖南事变的严峻考验后,重建军部,坚持抗战,变得更加坚强。她不仅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蚕食”和“清乡”,消灭和钳制了大量日伪军,而且适时发起了局部反攻作战,使华中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之一。

抗日战争中,新四军对日伪军作战2.46万次,毙伤俘日伪军41.79万人,建立了8块抗日根据地,光复国土25.3万平方公里。主力部队由建军初期的1.03万余人发展到21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抗战中新四军有8万余名将士英勇献身。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华中抗战的光辉历史,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抗战结束后,新四军番号继续被沿用到1947年1月30日才撤销,原新四军部队主力除第三师(黄克诚部)开赴东北加入东北野战军,第五师(李先念部)改编为中原军区外,其余主力改编为华东野战军,1949年1月改称第三野战军。

新四军的历史丰碑,是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永远值得我们铭记;新四军的历史经验,是艰辛探索得来的,永远需要我们弘扬;新四军的历史发展,是忠诚担当推动的,永远激励我们向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