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四军纪念馆:群星璀璨、永恒烈火

新四军纪念馆:群星璀璨、永恒烈火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皖南事变的血雨腥风中,1941年1月,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杀害,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皖南茂林战斗中英勇牺牲。——叶挺“同志们,今天,新四军第一次党代会在这里胜利召开了!”这是项英在领导新四军工作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贡献。在老乡的帮助下,项英与周子昆的遗体被掩埋在附近。国民党军队重兵伏击,新四军经过七昼夜的激烈战斗,损失惨重,处于十分危急的情形之中。周子昆年仅40岁,一代名将命殒皖南。

新四军纪念馆:群星璀璨、永恒烈火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黄海澎湃,千堆雪,万世铁军英雄

1.皖南事变三烈士——项英、周子昆、袁国平

望江矶上雨纷纷,

皖南事变英烈魂。

同室操戈千秋恨,

落花啼鸟泣斯人。

雨花台皖南事变三烈士墓

风景秀丽的雨花台畔望江矶,皖南事变三烈士墓又称将军墓,蓝天白云之下庄严肃穆并排而立。

在皖南事变的血雨腥风中,1941年1月,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杀害,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皖南茂林战斗中英勇牺牲。1955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于雨花台西南,望江矶烈士陵园修建三烈士墓,以志纪念。

(1)一代抗日名将——项英

云中美人雾里山,

立马悬崖君试看。

千里江淮任驰骋,

飞渡大江换人间。

——叶挺

“同志们,今天,新四军第一次党代会在这里胜利召开了!”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军分会书记项英的第一句话刚落,230多名党代表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1939年7月16日,中共新四军第一次党代会在皖南泾县云岭石头尖村召开。这次会议是新四军自1937年10月组建到1947年1月番号撤销的十年中,召开的唯一一次党代会。这是项英在领导新四军工作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贡献。在抗日战争时期,项英作为中共中央东南局分局(后东南局)书记、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新四军副军长,担负着领导新四军在大江南北开展敌后抗战的重任。

项英于1898年5月出生,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党和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一代抗日名将。

完成组建新四军的任务后,项英随新四军军部进抵皖南不久,就建议派先遣支队去苏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先遣队出动后,第一、二、四支队也相继出动,取得蒋家河口、韦岗等初战的胜利。同年11月,他根据中央指示,派张云逸参谋长赴江北以便加强对当地抗日斗争的领导。

1939年,项英不仅参与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方针的制定,还认真组织贯彻。他在皖中,组建了江北指挥部和第五支队,并开辟了皖东抗日根据地,先后派军部特务营、第四团第一营和第五团第三营赴江北,增强了江北部队的骨干力量;在苏南,成立了江南指挥部,当“江抗”西撤后,立即派何克希等同志东返主持,后又派谭震林同志任“江抗”东路指挥部司令兼政治委员,命令六团、四团和管文蔚各一部,从扬中北渡长江,为陈毅粟裕同志随后率江南主力北渡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作了准备;在皖南,进行了坚持抗战阵地的激烈斗争,取得了五次保卫战和1940年4月、10月两次反“扫荡”的胜利。三年间,新四军共歼敌九万余人,部队也发展到近十万人。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000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七个师约八万人的突然袭击。

血雨腥风中,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七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等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隐蔽在泾县蜜蜂洞。

山洞里的地势外高内低,里面石壁上不断有水滴下来,地很潮湿,靠洞口则较干燥。警卫员黄诚挨着石壁先睡下,过了一会儿,项、周以及刘厚总也都睡下。四个人睡的位置,从里到外,依次是:黄诚、周子昆、项英、副官刘厚总。

项英之墓

深夜两三点钟(即3月14日凌晨),刘厚总枪杀了项英、周子昆,重伤了黄诚,抄走了他们的武器和经费,逃下山后投敌叛变。在老乡的帮助下,项英与周子昆的遗体被掩埋在附近。1955年6月,遗骸移葬于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

(2)新四军“总教头”——周子昆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操场就是战场,学习就是作战,听到了吗!”高高的演练台上,新四军教导总队总队长周子昆大声发问。

听——到——了!演练场上新四军教导总队的战士们精神抖擞,吼声震荡。

1938年8月,周子昆兼任新四军教导总队总队长。他治军严格,重视司令部建设与部队的教育和训练,亲自编写教材和授课,对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贡献,被将士们亲切地称为“总教头”。新四军教导总队被誉为“南方抗大”,3年时间将4500多名坚持抗日、训练有素的军政干部一批批输送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了大江南北的抗日力量。

周子昆出生于1901年,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指挥员。这是在南昌起义群英谱中一个响亮的名字——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前身为叶挺独立团)第二营营长。1925年10月,周子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奉命担任北伐先遣队,自粤北北上,转战湘、鄂、豫等省。周子昆随部参加攻占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一路斩关夺隘,所向披靡。1937年12月任新四军副参谋长,协助叶挺、项英组建新四军,并参与组织部队向苏南、皖中、皖东敌后挺进,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指挥过若干战斗,在皖南著名的父子岭反“扫荡”战斗中,取得歼敌近3000名的战斗佳绩。

周子昆之墓

苍天扯下夜幕,山峦、峡谷及脚下的山路都昏暗了下来。这是1941年1月4日的黄昏,新四军9000余名抗日健儿,在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的率领下,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冒雨踏上了悲壮的行程。 

国民党军队重兵伏击,新四军经过七昼夜的激烈战斗,损失惨重,处于十分危急的情形之中。新四军的余部三三两两分散隐蔽在各山村和丛林中,军部的一些领导人也都已失散。  

3月13日与部队失散的项英与周子昆见面后,他们在云岭山蜜蜂洞里隐蔽下来,结果夜间被副官刘厚总枪杀遇难,武器与部队的经费均被刘厚总掠走。周子昆年仅40岁,一代名将命殒皖南。

1955年6月,周子昆遗骸移葬于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

(3)生命的绝唱——袁国平

军号响,大家准备好,

子弹上膛,刺刀出鞘。

三年的皖南,别了!……

低沉、雄浑的歌声在山路上回荡, 1941年1月4日的黄昏,新四军9000余名抗日健儿,高唱着由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作词的歌曲《别了,三年的皖南》,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冒雨踏上了悲壮的行程。

背着行李,挎着手枪,架着一副眼镜的袁国平行进在队伍中。他不时对身边的同志递上鼓励的笑容,又挥舞着右臂指挥唱歌的战友:“我们一定胜利,我们一定达到目标!”然而,这首歌却成了袁国平生命的绝唱。

夜色深重,只听得队伍嚓嚓嚓的行进声与战士们的喘息声。忽然,前面枪声大作。部队行至泾县茂林地区时,遇到了国民党军有预谋的重兵围歼。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袁国平带领一小支部队从重围中杀开一条血路冲了出来。

砰——砰!枪弹呼啸而至。首长,首长!战士们急切地叫着。此时的袁国平已身中四弹,昏倒在路旁的树丛中。军部卫士连副连长李甫及战士们轮流背着他继续突围。

“战士们都是革命的种子,要赶快突围,把他们带出去……”袁国平吃力又坚定地对李甫说,“你们走你们的,不要管我了!”战士们说:“首长,我们绝不丢下你!”战士们用树枝扎了副担架,抬着他走。

东方渐渐发白,天大亮时,他们已赶到了章家渡口,大家跳进冰冷的水里,用手托着袁国平的身体,慢慢地渡河。不料被堵截他们的敌人发现,敌人密集的子弹向他们射来,抬担架的战士一个又一个倒下,袁国平也多次掉进冰冷的水里。

好不容易上岸后,袁国平因流血过多面色苍白,他挣扎着把一个笔记本和七块大洋交给李甫,断断续续地说:“你们赶快突围,多出去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不要管我了……替我向组织汇报。”并指着七块大洋说,“这是党费。”

袁国平之墓

砰——一声枪响!首长!首长!战友们惊叫着扑向了袁国平!此时,谁也没有注意到袁国平已摸出别在腰间的勃朗宁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

这一枪,践行了他在皖南部队突围前动员时所讲“如果有一百发子弹,要用九十九颗射向敌人,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的誓言;这一枪,实现了他“舍身赴敌,战死沙场”的夙愿;这一枪,令天地动容,日月失色,彰显了中共党员革命战士至高无上的热血荣光!

血色朝霞铺满了天空,映红了呜咽着的章家渡河水。渡口的大樟树低垂着枝叶,向英雄致以深深的敬意。

袁国平,1906年5月出生在湖南省邵东县一个弹棉絮的工人家庭里。他依靠奖学金读完小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在第一师范的革命氛围熏陶下和毛泽东田汉等进步教师的影响下,向往自由与真理。1925年在黄埔军校学习时,袁国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中。1938年他出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是新四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开拓者和领导人。在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的时日,是袁国平一生中最具创造性,成果最辉煌,生活最丰富多彩的一页。

1955年6月,袁国平遗骸移葬于南京雨花台,与项英、周子昆这些好战友好同志,一起观望江矶风霜雨雪,赏雨花台花落花开。

2.一死以赴为信仰——巫恒通

总有一种壮烈令人动容,

总有一种情怀令人敬仰!

“爸爸,爸爸啊——!”13岁的孩子呼叫着扑进了小小的囚室,扑在了多日未见的父亲身上。

“孩子,孩子,我的儿啊!”已绝食五天的巫恒通扶起眼镜,挣扎着坐了起来,一把抱住了自己日思夜想的骨肉。

“爸爸,爸爸啊!”儿子看着虚弱不堪的父亲,抚摸父亲身上遍布的伤口,号啕大哭。

做父亲的摸着儿子抹着泪水,目不转睛看着自己的宝贝:“儿啊,你要记住伯父、伯母和叔父是怎样死的,永远记住你爸爸是怎样至死不投降的。你爸爸就要为国牺牲了,你要继承父辈遗志,长大后献身革命,做一个有志气又有骨气的中国人!”

巫恒通烈士

秋风秋雨,寒意彻骨。儿子被看守强行拉走了,远远地听到儿子的哭喊:爸爸,爸爸啊……做父亲的万箭穿心,痛不欲生,监狱放风场院的几株苦楝树,在秋雨中,在孩子的哭喊声中,疼痛得枝叶都瑟瑟颤抖起来。

这是1941年的秋天。巫恒通的生命轨迹,永远定格在了这个风雨如磐、秋风萧瑟的日子。

巫恒通,字天侠,1903年出生于江苏句容县白兔镇柘溪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少年时他目睹国弱民穷,立志教育救国。他追求真理,热爱祖国,常以古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勉,工作认真负责,胸怀坦荡,公道正派,以德才兼备闻名苏南教育界

抗战爆发后,日寇的铁蹄踏碎了巫恒通的教育救国梦,时任泰兴县教育局局长的巫恒通为民众的抗日热情所感染,决心投笔从戎,抗击日本侵略者。1938年,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抗日,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巫恒通得知同学管文蔚已加入新四军领导的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立即前去。在管文蔚处,他与陈毅相会,畅谈抗战大计,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追随共产党抗日救国的道路。

巫恒通重回家乡后,与胞兄巫全仁联络亲友,筹集20余支枪,锄奸匪,保家乡,深受百姓欢迎。在新四军的帮助下,队伍很快扩编为“句容县东北区民众抗敌自卫团”,巫恒通任团长。1939年夏,巫恒通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自卫团编入新四军序列,改编为新三团,巫恒通任团长,转战于茅山一带,粉碎了日军的多次“扫荡”,逐步成长为新四军的一支劲旅。

1940年夏,新四军主力北渡长江,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新三团留在茅山地区坚持斗争。皖南事变后,日伪军反复“扫荡”茅山抗日根据地,新三团与敌兵苦苦周旋,减员严重。在这段艰苦斗争的岁月里,巫恒通出生入死,身先士卒,顽强奋战。他的兄长、嫂子、弟弟相继壮烈牺牲。

1941年春,巫恒通调任苏南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句容县长,边恢复抗日根据地边开展民主政权建设。9月6日,因通信员陶发根被捕叛变,驻地遭到日伪军袭击。巫恒通率众突围,不幸腰部受伤被捕,被关押在句容宪兵队。

敌人欣喜若狂,先是盛情款待,诱其背叛共产党,充当“清乡”专员,遭到巫恒通厉声痛斥:“你们这些无人性的野兽,是我不共戴天的仇敌!我今天到此只有一死以赴之,我生得光荣,死得光荣,想让我卖国求荣,那是妄想!”

敌人授意伪句容县长陈希周出面劝降。巫恒通以面向墙,不屑顾之。陈希周自报家门:“我是陈希周呀!”巫恒通骤然转身,怒目逼视道:“不,你不是陈希周!陈希周是中国人,你是汉奸走狗卖国贼,我不认得你这个民族败类,你赶快滚开!”

汪伪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周佛海曾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妄想以旧日上下级关系拉拢巫恒通就范,写信并派专员劝降,但同样遭到严词斥责。此后,巫恒通拒医绝食,决意以身殉国,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

14日凌晨,巫恒通在绝食8天后,壮烈殉国,年仅38岁。他的民族气节震撼了一向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日本侵略者,当巫恒通的遗体抬出监狱,在场的日本士兵都深深地弯下了腰。

巫恒通牺牲的噩耗传到了句容县城,当地的百姓披麻戴孝,为他们的好县长、句容人民的好儿子送上最后一程。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以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悼词,并在1942年《新四军抗战阵亡将校题名录》中对巫恒通予以高度评价:“……被俘之日起,即义不食敌寇水米,敌寇利用其旧友亲朋来劝降,均遭严拒……死节之惨烈,抗战以来所仅见。”

3.永不凋谢的杜鹃花——施奇

1941年的1月很冷,山风吹到身上是彻骨的疼痛。这个夜晚很黑,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只听得那山洞口枯草窸窸窣窣,年轻的新四军女战士施奇扶着洞壁警惕地四下注视,从黑暗中跌跌撞撞走了出来,沿着崎岖的山路向山下摸去。

施奇烈士肖像

1922年,施奇出生在浙江湖州的一个陈姓工人的家庭里,女孩的呱呱坠地使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12 岁时,她被送给了一个施姓地主做童养媳,更名为施奇。施奇性格倔强,不久便偷偷逃到上海,在一家缫丝厂做了童工。十里洋场洋人的横行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1937年抗战爆发后,施奇参加了中国红十字会煤业救护队,战斗在淞沪抗日的前线。在那里她邂逅了与自己志同道合、有着坚定信仰的爱国青年周山。爱情的种子在运送物资、救护伤员中悄然萌芽。上海失守,施奇和同伴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在1938 年初到达南昌并找到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随军部到达皖南。

施奇加入了当时新四军教导队中仅有的女生队,担任九班班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以优异的成绩从教导队结业,被分配到军部机要科工作。党中央从延安发来的重要电报都经她之手传递给军首长。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命感、神圣感,让施奇万分激动,也更加勤奋。

在皖南军部,留着一头齐耳短发,身着军装的施奇,圆脸秀目英姿飒爽,吸引着众人的目光。而她与一同参加新四军的周山互助互爱,定下了山林之盟生死之约。

皓月洒下无垠清辉,杜鹃花烂漫火红。1940 年4 月,周山接到任务,要把一本密码本送到江北挺进纵队,并留在挺进纵队工作。“让这杜鹃花作证,嫁给我吧!”周山深情凝视着在月色中更加美丽的姑娘,将一朵盛开的杜鹃花插到了施奇的黑发间。施奇紧握住周山的手:“我们等到抗战胜利以后吧!”深爱着的恋人在月色中、在杜鹃花丛中分了手,那时,他们不知道这就是生离死别,这就是阴阳两隔!

1941 年的皖南事变将一切的美好与期待撕得粉碎。国民党投入7个师8 万多人的兵力,伏击只有9000 多人的新四军,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了七昼夜,伤亡惨重,弹尽粮绝,陷入绝境。“部队将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流尽最后一滴血!”军长叶挺一声令下,施奇快速发完电报,和其他几位同志流着泪烧掉密码本,砸毁电台,全力向外突围。此时枪声炮声已在耳边呼啸。

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小,突围中,施奇和同伴们被冲散了,她藏进一个隐蔽的山洞,在洞中躲了几天。当山上的枪声逐渐稀落、停息,饿得浑身乏力的施奇走出山洞,敲开了附近庄上一户农家的门。善良的大娘见施奇可怜,把她让进了屋。哪知老大娘刚答允,敌人就来搜查了。情急之下,大娘让施奇躲进里屋躺到床上装病。(www.xing528.com)

几个兵痞闯进大娘家的门,凶神恶煞地问大娘:“老婆子,看到新四军了吗?”

大娘慌乱地答道:“我家没有……”

说着几人就硬向屋里闯,老大娘拦住说:“我闺女生病躺在床上,你们不能进去。”敌人闯进去揭开被子一看,是穿着军装的新四军女兵。不一会儿,只听得里屋传来施奇跟兵痞们厮打的声音,再后来,就只有施奇的惨叫、挣扎声……这些野兽般的兵痞对她百般蹂躏,施奇也因此染上了梅毒病菌。

在狱中,国民党顽固派把她当作重要政治犯,多次审讯并诱骗她自首︰“只要你承认参加共产党是走错了路,保证以后不再给共产党做事,就可以送你去治疗。”施奇在遭受折磨后身患重疾,但依旧坚贞不屈、义正词严地痛斥敌人,拒绝投降。敌人无法可施将她关进了上饶集中营。

集中营里的战友毛维青得知新来的“女犯”就是自己的战友施奇后,偷偷地溜进了监房探望。已是瘦骨嶙峋、奄奄一息、浑身爬满虱子的施奇眼泪扑簌簌地掉,但反而安慰毛维青︰“别难过,革命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虽然我的肉体被玷污了,但他们玷污不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心。我是清白的,只要我的心还在跳,就决不停止对敌人的斗争!”

在上饶集中营里她时刻惦记着革命,虽然身体溃烂动弹不得,但她还是利用各种机会传递消息,鼓舞战友。1941 年底,一批战友在秘密准备越狱前去看望施奇,她深情地对大家说:“不要管我了,你们快走。请转告党组织,我的心,至死也想着党!你们出去以后,把我的遭遇告诉大家,要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为我和千千万万死难的战友报仇!”

1942 年6 月8 日,一个布满阴霾的下午,天空飘洒着蒙蒙细雨,特务们把一息尚存的施奇抬到茅家岭雷公山下。施奇挣扎着从竹床上爬起来,双目怒视,话语铿锵有力:“你们这帮野兽,卑鄙无耻! 今天,你们杀死我一个,明天,你们,连同你们整个阶级,统统都要被我们埋葬!”特务们被施奇的大义凛然、浩然正气震慑,将一团棉花塞进她嘴里,猛地把她推进土坑。施奇仍在挣扎反抗,残忍的敌人竟然拎来了一桶滚烫的开水倒了下去,她被活活烫死。敌人盖上土后,发现土堆还在微微掀动,竟站到土堆上,使劲儿地乱蹬一阵子,直到土堆里没有了动静才离开。

她在如花似玉的20 岁,走完了短暂而光辉的人生历程,永远地留在上饶郊外的那片红土地上。

风霜雨雪,花开花落。茅家岭雷公山下总有着有关那年那月牺牲了的新四军女兵的传说:

有说是那片红土地上,每年的6 月8 日,天空总是飘洒淅淅泪雨,飞扬清冽;

有说是那片红土地上,每年的春日,总是绽放着成片成片鲜红的杜鹃花,圣洁繁密如血似火;

有说是当地许多大人孩子会到这儿来看这些杜鹃花,伫立间,就有一曲轻婉又凝重的歌声四野弥漫,从遥远的岁月传来,从土地深处渗出,在四野阡陌环绕,在天际回荡……

4.彩云追月——任光与徐瑞芳

背着背包,甩着短发,她哼着《彩云追月》,就这么从昆明到贵阳,从贵阳又终搭上了去皖南的卡车。作为西南联大医科的学生,在国家危亡之际,她是多么向往延安或是去皖南参加新四军。而现在终于梦想成真。

军歌嘹亮,她踏上了皖南的土地,她站在了新四军政治部的门前,她紧捂的挎包中有着八路军驻昆明办事处开具的介绍信,她蹦蹦跳跳哼着歌来到了新四军政治部文化组,站到了这位英俊潇洒拉着小提琴的军人面前。

会跳舞吗?不大会。会拉琴吗?也不大会。

那你会什么?停下拨琴弦的手,那军人皱起了眉凝神看着她。活泼爽朗的她歪着头笑了起来:我会唱《彩云追月》!你会吗?那军人舒开眉笑了:哼给我听听!

她一点也不扭捏地看着窗外的那株香樟树,轻快婉转地哼了起来。那时,她不知道,这位军人就是《彩云追月》的作曲者,不知道他就是享誉乐坛的音乐才子,更想不到这位风华正茂又极具艺术气质的军人后来成了自己的爱人亲人。

你是任光?!《彩云追月》是你创作的,还有《渔光曲》也是你写的?她脸红了,为自己的不知天高地厚,为自己也许荒腔走板的歌声。她悄悄地坐到了那张摇晃着一条腿的桌子旁,开始了在新四军的工作,刻乐谱,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刻,哼着《彩云追月》刻,哼着电影《渔光曲》的插曲认认真真地刻。

1940 年的皖南,新四军的大本营既有着紧张严肃的战斗氛围,也有着团结活泼的战友情谊。一直在大学校园里学习的她,觉得自己来到了一个全新的集体,军装、军歌、操练...... 这里没有大后方的沉闷,没有理想无所依傍的空落,为了信仰,为了抗日,为了民族和国家,她以全部的热情与勤奋来对待每一项工作与活动。再加之,自己竟然在崇拜已久的偶像身边工作!上大学时她就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渔光曲》的热情观众,多次被其哀怨的主题曲感染而潸然泪下。在忙碌的训练与工作之余,她的微笑她的不眠,清晨与深夜都紧紧跟随着一个名字:任光。

而任光也注意到这个美丽开朗的女子。与上海来的那些女知识分子相比,不穿旗袍、不着毛衫,常哼着《彩云追月》的这个姑娘,纯朴又大方,留着平直的短发,穿着飒爽的军装。在二十来岁已是上海滩著名音乐人的任光眼中,她一切都正好,既是一名灵秀的女大学生,又是一位执着坚定的战士。似这山谷清澈叮咚的小溪,又似皖南随处可见的修修翠竹。他眼底心中也都有了这样一个姑娘:徐瑞芳。

终有一日,在叶挺的同意与直接参与下,就在那军部简陋的会议室里,在热闹又简朴的婚礼上,他拉着小提琴,她伴了一曲《彩云追月》,成全了他和她的地久天长。有着爱情的日子创作的激情更加勃发,他作曲,她记谱,他以小提琴试奏旋律,她轻声试唱。一批战地歌曲如《打靶歌》《反对投降》《王老五》《别了,三年的皖南》等在部队中广为传唱,激发起战士们昂扬的斗志。任光感慨万端:在皖南几个月的收获,堪比我在欧洲八九年!

1941 年的新年,乌云密布,战局波诡云谲。在新四军北撤的途中,新婚不久的他和她谢绝了军部让他俩跟随机关家属先行撤往苏北的照顾。“我们都是军人,理应接受血与火的洗礼。”他们卸掉了一切多余的行李,只带着必要的曲谱和那把跟随任光多年的小提琴,随军部一起行动。

战火中相伴而行,歌声中生命相依。那夜,国民党发动堵击,枪声炮声不绝,夜色中曳光弹纷飞。你怕不怕?他关切地问她。跟着你,跟着部队,我不怕!哼着《彩云追月》的她笑靥如花。居高临下的顽军疯狂扫射,子弹若急雨般倾泻。依旧背着小提琴的任光来不及躲避,数发子弹在他身上溅起片片血花!任——光!她撕心裂肺的惨叫扯破了夜色,惊动了正在指挥作战的叶挺,叶挺将血人般的任光紧紧地抱在了怀中,可千呼万唤没有回应。民族的号手、音乐之星就此陨落!

悲痛中的徐瑞芳在突围中又负伤被俘,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一年零六个月。她在狱中坚贞不屈,被难友们称为“狱中妇女英雄”,说她经常唱歌,还教难友们唱歌,说二十四岁的她是挺着胸,与难友们一起哼着那首《彩云追月》,将年轻的生命与歌声一起定格在闽北赤石镇郊外的刑场……

5.莽原埋忠骨,盐阜留英名——方强(袁文彬)

月黑风高,寒风凛冽。远处,野狗凄凉地叫了几声,芦叶在风中咯嚓咯嚓地响。阴森恐怖的气息如同一张黑乎乎的大网,笼罩四野八方。

当、当、当的铁镣声由远而近,在这茫茫黑夜中分外刺耳。一群荷枪实弹的日伪军,押着一位遍体鳞伤、蹒跚而行的中年男子,走向了伍佑镇东荒郊金家坝。他身穿血迹斑斑的灰布袍,戴着圆边眼镜,昂首挺立在早已挖好的深坑前,神色镇定毫无惧色。他理了理自己的头发,怒视着敌人大声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呼喊声划破夜空,远远地传了出去,敌人惊恐万状,连忙将他推下坑,埋上土…… 

这一情景却被听到呼喊口号声,恰巧路过的一位姓金的老太太看到了。这是1941年11月底。

这位高呼着口号壮烈牺牲的人,就是新四军派到苏北盐东县任县长的共产党员方强同志。

方强,原名袁文彬,1901年出生在上海青浦的一个贫苦家庭,他幼年依靠亲友接济维持生活,在亲友的帮助下,勉强读了几年书。为了生活,他先后在医院当勤杂工、看护。由于他工作负责又勤奋好学,病人们被他的好学精神所感动,主动资助他读书,他考入了上海同济大学医科,后投笔从戎进了黄埔军官学校。北伐战争时期,他在北伐军总政治部工作,接受了进步思想,积极向共产党靠拢,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袁文彬跟随郭沫若同志组织的战地服务团,在淞沪一线进行战地抗日宣传、募捐和救护等服务工作。1940年夏,他来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1940年冬,他被新四军政治部派到苏北开辟新的根据地,化名方强,利用岳父周善培在盐阜地区创办的太和垦植公司作掩护开展工作。

方强来到盐阜地区后,在盐城县二区伍佑东斗龙港北岸引水沟(今大丰市方强镇、三龙镇)一带开展民运宣传工作。他带领新四军民运队深入群众,广泛宣传抗日,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民运工作队到城镇乡村征集公粮,深入农户,访贫问苦,和贫苦农民吃住在一起,一身布袍、一双草鞋,钻草堆、吃粗粮,发动农民向地主、富农借粮,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不少贫苦农民和知识分子在方强的培养和教育下,提高了觉悟,加入了党组织,参加了革命。

 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盐阜地区成为华中抗日斗争的政治、军事中心。1941年7月,为消灭苏北新四军军部及新四军主力,17000余日伪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对盐阜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清乡、大扫荡。方强率领地方部队和机关工作人员积极配合大部队作战,与日伪军巧妙周旋,多次粉碎敌人的扫荡。

新四军军部转移到阜宁停翅港后,盐阜军分区成立了盐东行政公署,方强兼任行署主任。他在积极着手筹备成立盐东县人民政府的同时,还动员各界出钱出枪组织抗日武装。

有天夜晚,方强带领税务主任陶国、指导员张琼英和通信员王锦亮,在盐东县大佑公司动员公司为抗日出钱出枪,会议一直开到深夜。驻华川港的日伪军悄悄下乡扫荡,他们沿途发现大佑公司亮着灯,迅速把公司包围了起来。警觉的方强啪地吹灭了油灯,拔出枪来组织大家突围。顿时,四周响起密集的枪声,手电光在芦苇荡里扫来扫去,张琼英不幸被捕。方强跨越壕沟时不慎落水,他把枪扔进了水里。日伪军打着手电围了上来,方强也被捕了。

敌人被误导以为方强是木材商,认为他一定很有钱,途中将张琼英放了,让她回去筹钱赎人。张琼英不忍舍下方强一人,还在犹豫。方强看出了她的心思,故意瞪了她一眼:“愣着干什么,快回去拿钱呀!”

方强被捕后,盐东县委立即多方组织营救, 妻子周淑贞与岳父周善培也在为其四处奔走。就在伍佑区筹足款项、伪师长孙建言准备释放方强的时候,伪军蔡国栋、卞兆仁出卖了方强。他们听说观音庙阁楼上关着一个上海来的木材商,也想去敲点儿钱,当发现木材商竟是熟悉的方强,根本不是什么木材商人时,不由吃了一惊:“啊?方主任!”这两个汉奸原先在地方武装队伍中干过,后来被方强收编过来。日伪占领盐城后,他们又参加了伪军。当他们发现方强后,立即出卖了他……

方强烈士

1953年,伍佑中学破土动工。那位金老太太找到当地政府干部说,12年前,她曾看到一位新四军干部被敌人活埋在这儿。此时,方强烈士的遗骸才被发现:一副熟悉的圆边金丝眼镜,遗骸的胫骨上仍锁着早已生锈的脚镣。闻讯而来的周淑贞双手颤抖着将丈夫的遗骸捧在胸前,她的泪水早已哭干。长眠异乡12年的方强烈士终于魂归故里。

方强壮烈牺牲后,盐阜区党委、行政公署将他生前战斗和工作过的盐东县斗龙区命名为“方强区”。新中国成立后,又以烈士名字命名了“大丰县方强公社”和“国营方强农场”。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方强为革命烈士。

方强烈士牺牲40年后,他的真实名字“袁文彬”才被世人熟知。他的英名如日月星辰,永远闪耀在苏北盐阜大地,闪耀在他无比热爱并为之献出热血与生命的共和国的蓝天碧海之间。

6.魂兮归来——鲁艺北秦庄喋血记

1941年,中日战火最为密集的日子,苏北根据地面临着侵华日寇与敌伪军的大“扫荡”。皖南事变后在盐城重建的新四军军部转移至湖垛,在战火中成立的鲁艺华中分院的200多名师生从盐城转移到建湖的北秦庄。拥有飞机、汽船、迫击炮,武装到牙齿的日伪军与手无寸铁的鲁艺文艺兵,展开了一场悲壮惨烈却又气吞山河的殊死战斗……

(1)沾满鲜血的《茅山下》

谁爱自由,谁就要付予血的代价。

——丘东平

1941年7月23日,昏黄的油灯下,丘东平倚着土墙,掏出钢笔,将稿纸在笔记本上铺平,继续写着自己的小说《茅山下》。

连日的行军与转移,鲁艺的这些年轻学员倒下来就睡着了,伸胳膊撂腿的,有的还咕噜着梦话。自年初华中鲁艺招生以来,这批多才多艺但又缺少锻炼的学员们,没少让丘东平操心。手中的这本小说《茅山下》,陆陆续续已写完前五章,东平的计划是最迟下个月底要完成全部的初稿。

华中鲁迅艺术学院殉难烈士纪念碑

自1938年参加新四军以来,面对的是烽火硝烟的岁月和血与火的斗争,这也是丘东平创作最活跃最有成就的时期。从《给予者》到《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十来篇作品相继问世,这些充分体现民族抗战意志的小说和战地特写陆续发表后,在文学界,在抗日救亡斗争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东平翻阅这本凝聚着心血的《茅山下》,一笔一画写下题诗:谁爱自由,谁就要付予血的代价。

丘东平烈士

已是夜半三更,丘东平刚闭上一会儿眼。不好!远处似有“突突突”的汽船声。有敌人,撤退!丘东平率领着战斗班的八名战士与大批鲁艺师生们往东南方向撤退。

跑在凌晨湿漉漉的田埂上,后方的枪弹声越发密集,丘东平边跑边急切地挥着手:跟上!跟上!这些奔跑的师生中,有许多都是因为崇拜东平而跟着他的。参加过海陆丰赤卫军和淞沪抗战的丘东平,在大家的心目中是作家更是军人,是英雄!

前方一条白茫茫的大河,一座木桥横跨其上。冲过这河这桥,就是安全地带了。可这些未受过战斗训练的鲁艺学员哪里跟得上,撤退的队伍越拉越长。堤上鬼子一阵狂喊继而枪声大作,射向了稻田中手无寸铁的学生!

丘东平猛地站立起来,对着身后的战友与学员说:快,冲过桥去!冲过了桥,就安全了!倚在稻垛上喘息的丘东平忍不住向桥那边回望。桥那边,敌人正疯狂地在河堤下的稻田间搜索,桥下趴着的还有学生啊!

丘东平毅然决然举着手枪冲了回去,一颗罪恶的子弹直向他飞来,31岁的丘东平倒在了青翠的稻田间。收殓遗体的人们,小心地掰开东平紧紧护住挎包的手,挎包中就是完成了一大半的小说《茅山下》的手稿,第一页就是东平那遒劲的字:“谁爱自由,谁就要付予血的代价!”页页书稿被鲜血浸透染红……

(2)田埂上,破碎的小提琴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

1941年5月,华中鲁艺正在盐城兜率寺举办“纪念高尔基逝世五周年”的晚会。高个儿、浓眉大眼的许晴拉起了小提琴,忽激越忽悠扬的琴声与鲁艺学员激情洋溢的朗诵声,在简陋的会堂里,在夜色中久久回荡。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剧作家,许晴从北平到过上海的“文化界救亡协会”战地服务团,到过“安徽动员委员会”,又来到这苏北盐城。他创作的话剧《精忠报国》《王玉凤》《汪平沼协定》《重庆二十四小时》曾引起轰动并受到广泛的欢迎。他创作的歌曲《抗战两周年纪念歌》《水上巡逻队队歌》尤其是《中华民族好儿女》更是在解放区广为流传:“春天的太阳放彩光,胜利的歌声响四方!我们是中华民族好儿女,千锤百炼已成钢……”听着雄壮的歌声,拉着提琴的许晴笑了,笑得灿烂又开怀。现在新四军纪念馆的展厅内,浓眉大眼的许晴也是这样笑着。

许晴烈士

7月24日的凌晨,当敌人悄悄地接近北秦庄,在教导主任丘东平作着急速转移的战斗分工时,许晴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最前列。他是与战斗班的战士第一时间到达桥头的,当身着土黄色军服的敌人在茫茫的曙色中若隐若现时,战士说许主任你先过桥吧!“我是负责带队的,怎么可以先走!”许晴拒绝了。他带着战斗班伏地隐蔽,依靠仅有的几支步枪以微弱的火力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们的撤退拖延时间。

一些学员跑到桥头却再也跑不动了,许晴着急冲向桥头,一手举枪一手拖住一个学员,“快冲啊!”一个过桥了,两个过桥了!可那小个儿的学员腿受伤了,爬不上来,许晴又冲了过去!一群鬼子哇哇地叫着冲了上来,几柄刺刀从许晴的胸腹部、从他的头部穿过,这位30岁的共产党员、戏剧家倒下了!那把小提琴与他的主人一起摔在了田埂上,一起仰望着蓝天。

人们都说,许晴的琴盖碎裂,可琴弦却一根未断,轻拨一下,琴音激情又刚烈地在里下河葱茏碧绿的田野上回荡不绝:“春天的太阳放彩光,胜利的歌声响四方!我们是中华民族好儿女,千锤百炼已成钢……”

(3)九女投河

纪念馆的橱窗内,一件米黄色的旗袍边是一张卡片:鲁艺学员王海纹旗袍,其姐捐赠。

清丽秀雅的王海纹照片,就在旗袍边上,嘴角微微上翘,笑出一派明媚阳光。这样的女孩,穿上这旗袍,该是怎样的温婉、美丽……

王海纹烈士

王海纹的旗袍

嘎——嘣!嘎——嘣!是过年放鞭炮了吗?来,穿上这件新衣看看。哇,是暖暖的黄色,是绵绵的丝质,多漂亮的旗袍!妈妈,是给我的吗?可妈妈一闪却不见了。连日行军疲乏不堪的王海纹挂着甜蜜的笑容,在稻草地铺上翻了个身。是枪声!是敌人来了!她一个激灵,背起挎包就往外冲去。

东方微微放白,眼前的田埂、稻田、芦苇丛还都是黑乎乎的,只有不远处的清水河在曙色中闪着粼粼波光。老水车渐渐显现出它全部的轮廓,碧绿的水稻静谧又清新,王海纹一直喜欢的迎春花在晨曦中绽放得格外鲜亮。她喜欢这里的水乡风景,喜欢华中鲁艺紧张而有意义的学习和演出的生活。

从上海到这儿,也就不过七个多月的时间,她在话剧《雷雨》中扮演四凤,在《重庆二十四小时》中扮演孔二小姐。听着战士们的掌声,听着陈毅军长“这个女娃演戏很有前途”的夸赞,她很有成就感。陈军长笑着拍拍她的肩头:叫啥名字?她立正敬礼:报告首长,我叫王海纹。18岁的她知道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这个意义抵消了她对上海父母的思念,也鼓励着她咬紧牙关,吃着今生从没有吃过的苦。

密集锐利的枪弹声刺耳地从头上、从耳边、从四面八方呼啸而至,枪炮声比队伍跑得更快。“趴下!趴下!”是前面传来的命令,低沉而有力。趴在芦苇丛中,她看见戏剧系的几个女同学都趴在了她的前后。同学们大都是从上海来的,目睹日寇在中华大地上的横行霸道与抢劫杀掠,这些家中的乖乖女们怀着一腔热血和满腹愤恨一起参加了新四军,信念只有一个:将鬼子赶出中国!

她们是昨晚驻扎到这北秦庄来的,本以为只是作一次短暂的休整,却不料和一个小队的日军一个中队的伪军在凌晨撞了个满怀,枪声、掷弹筒和小钢炮的声音就在身后了。只听前面有人大吼:同志们,突围啊!冲过前面那座木桥,就是冲过了敌人的火力封锁网!

王海纹一跃而起,和同学们一起往桥边冲去,可鬼子叽哩哇啦的声音在桥头吼叫,端着枪围了上来怪笑着说“花姑娘的不要怕”,一步步向前逼近。18岁的王海纹咬了咬牙:同学们,要死一起死!扑通一声,不会游泳的她投进了河水!扑通、扑通……八位女生还有那位随队采访的女记者高静,一起将自己年轻的生命交给了这条清水河!

气急败坏的日本兵对着河中打出无数梭子弹,河水瞬间殷红若天边的云霞,溅起漫天的血花……

花开花落,岁月如梭。芦苇丛依旧碧绿,北秦庄河水波光粼粼。

红白相间的华中鲁艺殉难烈士纪念碑,在青松翠柏间高高矗立,碑身是五条直线,俊朗又逸然直指蓝天,是鲁艺战士们的琴弦和五线谱!在蓝天与绿地之间,撑起了一面阔大的红旗,金色的五角星熠熠闪光,将长眠在此的鲁艺烈士们的墓地辉煌照亮。

华中鲁艺九位投河女烈士群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