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试验主义(Experimentalism)是发源于美国,由英国传统的经验主义与美国的实用主义(Pragmatismor Pragmaticism)演变出来的。首创者为美国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其最主要的教育及哲学著作为《思维术》,《准确性的探讨》,《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性与行为》,《经验与自然》,《艺术即经验》,《经验与教育》。至于《民本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著作。
(二)思想特征: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制度受这派的影响最大。以下为其思想简介
1.一般思想简述:杜威的试验主义,又名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取知识之“工具”价值之谓,能实际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之知识为真,这原是承自皮尔斯(C.S.Peirce,1839-1914),与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的实用主义口号有用者为真。(What works is true)试验主义的真理论,也是实用主义的。以下简介杜威的方法论,认识论及道德哲学:
(1)方法论:杜威的方法论之精华,可说是一种历程或程序原理(procedural principles),注重理性的批判,而不作绝对的预设,没有恒定的真,也没有恒定的方法。批评一般人喜作非此即彼(either-or)之论,他认为可采用执两用中之说,又提出经验的继续性,即方法的“继续性”。我们很难找到其哲学思想或教育思想有绝对的语气或论调,其思想有时模棱两可或前后矛盾,这正是“继续性”的方法论处理问题所难免之弊。因提倡非绝对的方法论,因此方法重弹性,重试验,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式或公式可套用。
杜威的另一个他自己似乎不自觉得方法论,就是生物类推(biological analogy),他应用类推法来解决问题,与其继续原理相辅相成。如他借用生长(growth or growing)的生物学概念,来解释教育的历程,认为教育即生长(Education ad growth)。生长性与其继续性原理同样强调一种历程,一种理性的程序,这是其方法论上一致的地方。以此历程论贯穿其哲学与教育思想。
(2)认识论:认为知识的起源由经验的认知而来,没有先天不变的真理,一切由不断的试验而知。没有绝对的真理,真理是相对的,能解决问题为真,不能解决问题为假。如辅以符应说与一贯说,则这个真理论当较为完整。取得知识的方法是由学习而来,学习方法为试验力行,从做上学,由试验而验证其为真或为假,不是从书本得来的死知识。不过,当然不是完全如他所说,如科学技术的高深理论,不必一定要一一由盲目的试验得来。
(3)道德哲学:本来试验主义应较属于经验主义,经验主义的人生哲学当然是较属主外派的功利主义,亦即注重行为的效果,不过,杜威并不如此,他折衷地说,道德行为评判不能全视行为效果,还得兼顾行为的动机,亦即内外并重。
2.教育思想大要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生长,因其方法论主张一个动的历程,是以教育的本质也是一种历程。教育只是此时此地的经验的继续不断改造。即是说,教育是生长,求得更多的生长外,别无他求。他的教育即生长,并不是卢梭式的“任其生长”,也不是唯智主义式的揠苗助长,杜威是导其生长,向好的方向生长。
(2)教育无外在目的:以生物类推法藉生长的观念解释教育历程,生长现象自是自自然然的事,无意义,无目的,不涉及规范的价值判断。他说:(1)教育历程除了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2)教育历程是继续不断的重组,重建,重新形成的历程。生长无目的说,认为生长非是朝着固定目标的运动,不把“生长”当作“结果”看待。是以除了更多的生长,没有别的东西与生长是相关的;除了更多的教育以外,也没有别的东西是能统率教育的。所以,教育除了历程本身而外,无其它外在的目的(extrinsic aim)。(www.xing528.com)
(3)教育方法重行:杜威不喜静止的二元对立,而注重继续性的动的历程,与个人及环境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他在《经验与教育》中认为,经验的两个规准就是其“继续性”与“交互作用”。杜威以为传统的五段式教法,是一种死死板板的公式,把教材及学习者分开对立,索然无味。意指教法应是一种活用方法处理学习材料的艺术。
(4)教育材料重实际经验:提倡工具的或试验的真理论,所以,能解决生活经验问题者为真。因经验不断地生长,故一切以有用的、活的、实际的经验为学习材料。因重视“人境”的交互作用,调和适应,是以教材不可忽视“社会的价值,教材须与人类公共利益有关,这是杜威“个人—社会”本位的经验教材的论证。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没有什么绝对的道德真理,强调道德理性的历程原则。道德行为实践重于道德理论教学。
(三)批判
杜威的教育思想所要培养的个人气质是反省的思考方法、科学智能,或是式验的探讨。这异于传统式死知识的灌输,而偏重“"方法”的训练。是英美当代教育理论家所提倡的历程(程序)原理。杜威的教育思想遭受两次重大的批评,第一次是1930年代经济大恐慌,人们把经济建设的失调归咎于其弱式的教育(Softeducation),视其学说—提倡儿童兴趣与需要为教育的大前提为一种儿童学(Paedology)的教育学,或儿童的教育学,这是无法建设一个繁荣的大社会的。不过,这责任不全在杜本人,而在其门生所鼓吹的进步主义的教育运动,走向极端的“儿童中心”的教育思想,使教育学(Seience of Education)包括儿童教育学与成人教育学(Pedagogy and Andragogy)沦为太“小儿科”的教育学。因之有1940年代的回返“社会中心”教育之运动。
第二次批评是1950年代的末期,因前苏联抢先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而激起美国舆论,彻底检讨其教育措施,认为课程仍是太小儿科,教育太软弱无能,无法与前苏联及欧洲先进诸国相比。而有强化课程,提倡科学理智,崇尚卓越的追求(In pursuit of excellence)之举。呼吁提高教育的效能,自无可厚非,这与杜威的培养科学理智的气质之教育理相并不相左。
再以哲学的批评来检讨杜威的哲学及教育思想:
(一)哲学思想的批判:有的知识有用,却不一定是真,如圣诞老人之于小孩子。其试验主义的方法论,不欲采此非此即彼的论点,以继续性来折衷二元对立之说,使思想不易走入绝对主义的论调,可是这种折衷的论调有时易流为一种粗糙的调和说,综合各派之说而迷失于杂说之中。
(二)教育思想的批判: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必须有教育的认知意义与规范价值,不然其经验的改造生长也只是一种非教育或反教育。杜威修正说:生长,或生长即发展,是指体,知,德等三方面而言,这是一个继续性原则的实例。
关于其教育无目的说,杜威并不是说教育不要目的,更不是说教育活动不是一种目的活动。教育规准本身就已含有认知意义及价值规范,只要是真的教育,一定有其合于理性与合于道德的目的导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