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文化主义的教育思想发生在德国,代表人物为斯普朗格(Eduard Spranger,1882-1963),斯氏肆业于柏林大学时,尝受教于包尔生(Friedrich Paulsen,1846-1908),迪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其思想方法除深受迪尔泰影响外,并融合李克德(Heinrich Rickert,1863-1936)的价值哲学及胡赛尔(E·Husserl,1859-1938)的现象学的理智直观,与近代德国新人文主义思潮一脉相承。
(二)思想大要:斯普朗格发展迪尔泰的思想,一如其师喜好描述的心理学或了解心理学,采主观的描摩,后作完整的了解。这与较客观的科学的实验心灵学大异其趣。欲知斯普朗格描述心理学的方法论,先了解其师迪尔泰对这一点的创说。迪尔泰用了解从事人文研究的程序和方法,是一种对于某些心理现象的理解,而这些心理现象必须以可以被经验的语言文字或动作姿态表达出来。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是因为我们能了解人生的经验表现。这也可说是迪氏的精神科学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迪氏认为了解的可能性有三个条件:
1.熟习心灵历程
2.探讨具体的语言脉络或文字组合
3.扩充社会与文化系统的知识
迪氏早年较侧重个体的心理历程的描述,是以尝被视为方法的个人主义,晚年则较强调人境交互作用的整理了解,注重个体的客观化的事实。
现将斯普朗格的一般思想和教育思想,叙述如下:
1.方法论:基于描述或体验的心理学,有主观成分或理知直观,是在所难免。较具体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步骤,斯氏认为,了解法步骤有四:(1)孤立化(2)理想化(3)全体化(4)个性化。此四个精神科学的步骤,先以各种显明的范畴孤立整理繁杂的心灵活动,使各种不同的价值与意义(观念),各归其类,然后将各类型价值或观念,加以人为的理想化,显示其独具的特征,继而将各类型与全体型式整合,了解其间之关系,使个性与全体性之间作一有机的融合。最后,个性化之程序,意在描述各价值类型之历史发展的背景,并强调个性的创造,这点在教育上很重要。(www.xing528.com)
2.理想价值的设准:他在《生活类型》中,提出六种理想价值的假设,这六种价值符应着六种人格类型,即是:(1)理论型—追求真(2)经济型—追求利(3)艺术型—追求美(4)社会型—追求爱(5)政治型—追求权(6)宗教型—追求圣。他认为这六种人格类型所代表的六种理想价值是为了说明上的方便而预设其存在,其实它们是能分别而不能分离的,他们是聚合的存在,一如一个骰子的六面。未将道德价值列为第七型,是因道德的活动是普遍地或内在地存于上列各型活动中。
3.教育思想:号称文化教育学,或文化主义的教育学。教育的功能在于文化的繁衍(第一功能)与文化的创造(第二功能,最可贵的目的)。简言之,教育是文化的工具与目的。就文化哲学的观点来说,教育是文化传递的历程。教育的方式:斯氏认为教育活动是一种精神的施与之爱,亦即柏拉图式的师生之间的精神恋爱。教师以爱的施与为教育方法的动力,其施与的爱甚至及于身心有缺陷或贫病之儿童,此点斯氏尝引裴斯塔洛齐为例。此点强调教育的爱与爱的教育,实优于其它任何教育思想派别。
教育的方式,是使主观的个性客观化,使个体接受文化的陶融,兼顾全体化与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教育材料:文化教育学派非常重视教材的精选。认为人类的精神活动,经过长久的历史,如财产的积聚,是文化的素材,或文化财产是以学校里有天文学之课,却未有传授占星术者;有化学之课,却未闻有讲习炼金术者;有人格心理学之课,却未闻传黑巫术或卜卦者,盖其不具教育价值与教育意义故也。就是精选的文化财产也不一定可原封不动地灌输于主观的发展中的心灵,须先以教育的手绩,编序这些文化财产使其合于陶冶的或是学习的历程,这是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与适应学习者的功能。
(三)批判
文化主义的教育思想,以德国新人文主义为思想背景,加上迪尔泰与斯普朗格师徒之科学精神的倡议,成为一股颇有影响力的教育潮流。很多基于古典哲学的玄思观念,如精神,或精神科学,有形而上的味道。精神科学,实在是心理科学,甚至可译为心灵科学,以其保留作哲学心理学故也。但此处所谓心灵,只能了解为心理活动的总和,非把心灵看作形而上的存在实体。斯氏思辩的心理学,主观的设证成分多于客观论证,由于其方法论有太多预设,又喜用玄学的语言作心理学的讨论工具,故其观念易生歧义。
至于其教育思想,也依然是设证多于论证,思辩重于分析。一般来说,教育的历程,较切合文化学派的说法。该派论点,教育爱是一种施与的爱,不是受容的爱,提倡教育的爱与爱的教育,是此派的最大贡献。另外,教育财的精选,只是成功的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绝非其充分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