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材的语言一般分为叙述性语言和结论性语言。叙述性语言是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过程的描述,对其可了解,一般不特别记忆。结论性语言是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人物的总结和评价,对其既要记忆,更要理解掌握。在阅读历史教材时,要把重点放在结论性语言上,注重通过对结论性语言的阅读和研究,挖掘出其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过程等的理解程度。唯有如此,才能将历史教材读“薄”、读“通”。
(一)阅读方法
1.整合材料
每一章节的课本内容都有其完整的框架,从背景(原因或条件)、内容(措施或过程)到影响(意义或作用或评价),是历史教科书必不可少的编写方式。我们需要有选择地运用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去整合课本内容,最终组合成条理清晰、逻辑严密、重点突出的课堂笔记。
2.建立完备的知识体系
将教材整合成条理清晰、逻辑严密、重点突出的课堂笔记仅仅只是完成了基础性的整理工作。要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我们还需要在基础性整理工作的铺垫下进一步地完善知识体系(思维体系)。即要梳理出背景(原因或条件)、内容(措施或过程)、影响(意义或作用或评价)等。
3.模仿教学过程推演论证
一般来说,“背景”和“内容”是史实,而“影响”是解释。“背景”是讲明原因或者指出问题等,而“内容”是“背景”里的原因所带来的结果或者是解决“背景”里的问题,“影响”是指采取了“内容”之后所达到的效果或未解决的、产生的新问题。所以,这三者之间应是逻辑严密的整体。学生应按照课堂教学思路再结合课前提示去模仿老师的课堂推理,久而久之就能锻炼出逻辑推理能力,就能够独立自主地对历史史实作出合乎情理的叙述和解释。
(二)记忆技巧
1.比较记忆法(具体知识点的记忆)
比较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对立比较法、对照比较法、顺序比较法、类似比较法,但其原则无非有二。一是同中求异,二是异中求同。即区别和联系,或相同与不同。如下:(www.xing528.com)
例1:比较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与内阁制
例2:明代内阁制与近代西方的内阁制的区别
2.划分句子成分记忆法(具体句子的记忆)
例句:“初步发展的手工作坊和工场受到封建国家的直接控制和政策限制,不能按市场需要自由发展,始终处于微利状态和较小的发展规模。”
首先简化句子成分,只留下主、谓、宾语,让记忆对象最简化。
A.主语:手工作坊和工场
B.谓语:处于
C.宾语:微利状态和较小的发展规模
除此之外的词语和句子都可看作修饰语,可视实际情况而予以增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