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科原则
1.学科兴趣
2.学科能力(学习方式、风格/优势学科)
3.学科相关度
4.未来发展(不同高校不同专业提出的选科要求是什么,不同学科与大学专业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A.即使是同一专业(类),各高校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临床医学专业,上海交通大学为物理和化学,南开大学为化学和生物,南京大学为物理、化学和生物。
B.专业录取规则中的附加条件,如要求某单科成绩必须达到A等。
5.师长建议
6.竞争形势
7.报考要求
表2.4.2
(二)选科思路
思路一:
思路二:
思路三:(www.xing528.com)
我的选科策略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选科策略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选科策略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实践
在选好科目以后,你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应该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待提高呢?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思考,找到自己的优点(优势学科)和不足(需加强学科)认真分析,为自己规划更清晰的努力方向,请将你的结果填在下面表格中。
轻松阅读
人生的高度,从不取决于一次考试
有人说,高考给了每个人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不问出身出处,自有成绩说话;有人说,高考很残酷,一次小小的失误,让十余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其实,高考只不过是一次考试,它既不能完全概括你之前的努力,也不能决定你的未来。因为,人生的高度,从来都不取决于一次考试。
1929年夏,钱锺书参加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数学只考了15分,但他却最终以外语和国文都名列第一,国文特优,英文满分,他的总分在清华大学正式录取的174名男生中,位列第57名,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赏识钱锺书的国学和英文,最终将他录取。
余华:高考落榜,才华终究改变命运
1977年,余华参加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不过他落榜了。后来,余华在卫生学校读了一年,被分配到小镇上的卫生院,当了一名牙医。空闲的时候,余华呆呆地望着窗外的大街,突然不知前途在何处。就在那一刻,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开始写小说,终于写出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以及后来的《兄弟》。
余华在《十九年前的一次高考》一文中写道:“高考那一天,学校的大门口挂上了横幅,上面写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两种准备就是录取和落榜,一颗红心就是说在祖国的任何岗位上都能做出成绩。我们那时候确实都是一颗红心、一种准备,就是被录取,可是后来才发现,我们其实做了后一种准备,我们都落榜了。”
俞敏洪:三度参加高考,英语从不及格到优秀
1978年,俞敏洪参加了高考,英语却只考了33分。1979年,俞敏洪再次参加高考,他的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只考了55分,结果再度落榜。1980年,俞敏洪三度参加高考,英语考试时间是2小时,俞敏洪仅仅用了40分钟就交了卷。最终,俞敏洪以英语95分、总分387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
如今,当初那个英语只考了33分的落榜生,在中国外语培训领域做出了一番成绩。
人生长路漫漫、变化无常,今天不成功并不意味着未来就没有机会。如果你考进了心仪的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你上不了自己心仪的大学,请也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