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活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幼儿园与幼儿家庭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能否科学合理并且规范有效地开展家园活动,幼儿教师个人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的高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家园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性的人际交往活动,必然要求活动的双方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尤其是作为主要实施主体的幼儿教师,更应自觉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通过对相关活动中个人行为的自我约束,确保各项家园活动的顺利进行。
总的来讲,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模范遵守宪法和其他各种法律法规,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公正执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坚守大义,发扬奉献精神,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非正当利益的诱惑,努力培养自律的自觉性,从小事做起,不取不义之财,持之以恒;二是要热爱幼儿,不断进取;三是要遵守公德,如举止文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自尊和尊重他人、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四是要尊重家长;五是要注重礼仪,即幼儿教师要注重个人仪容(如自然美、内在美)、举止文明(如不挖耳屎)、表情自然大方且热情诚恳、用语礼貌,另外服装服饰也应整洁得体;六是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语言规范健康,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重身教。归结起来,幼儿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即是要求幼儿教师忠诚于人民的学前教育事业,具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热爱幼儿、公正无私、追求真理的道德境界以及正直诚实、和蔼善良、勤奋坚毅的道德素质和宽容谦虚、克己自制、乐于合作的道德修养,有健全的人格,做到身体力行[1]。
具体到不同的家园活动中,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要求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以下将依据不同活动的不同特点,分别具体介绍常见家园活动中幼儿教师应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
(一)家长座谈会中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家长座谈会是较正式、有组织且规模相对较大的家园活动,具有集体性且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家长座谈会一般是以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交流方式进行。在此类家园活动中,幼儿教师应遵循以下的职业道德规范。
1.认真负责,工作做到实处
认真负责、工作细致是爱岗敬业的体现,可以更为具体地体现在座谈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座谈会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班级教师共同商讨,一起分析班级每一名幼儿的基本情况,客观评估幼儿目前的发展情况,根据班级各项工作一起制定家长座谈会的方案与流程;按照家长座谈会方案,召开班级会议,做好工作分工,包括总责任人、物料准备负责人、接待家长的负责人等分工,要求责任到具体的人、具体的完成时间点、具体的标准要求等。通知家长参加座谈会应确保所有幼儿家长明确相关信息,可以通过短信或者电话方式通知到每位家长,也可在家长接幼儿时口头确认或者当面沟通。座谈会后,按照方案中明确的措施和责任人,做好应有的改进工作,按时间节点完成;完成后,要及时填写工作记录并以文稿形式存档,以备后续沟通时使用;全部改进结束或主要问题改进结束后,通过约访或电访与家长沟通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案,针对如何实施向家长进行讲解,以赢得家长的认同。
2.尊重家长,主动与家长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和家长作为并肩工作的两个雕塑家,有着共同的理念,并朝着一个方向行动。要知道,在创造人的工作上,两个雕塑家没有相互对立的立场是极其重要的。”[2]也即是说,尊重幼儿家长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尊重幼儿家长一方面能够帮助其发挥教育潜能,能够较容易地在幼儿教育方面与其达成共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决与幼儿家长之间的一些矛盾。另外,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只有教师和家长双方彼此之间相互尊重、真诚相待,才能使双方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才会有和谐关系构建的基础。
比如,在通知家长参加座谈会时,使用的语言应简洁明确、礼貌诚恳:“××家长,您好!本班定于××××年××月××日××点在××地方举行新学期家长座谈会,请您准时参加!谢谢您的配合!”座谈会会场的布置也应注意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如保证会场的整洁干净,播放舒缓的轻音乐,幼儿园门口竖立黑板,标有进行温馨提示的书写,幼儿教师在门口提前等待家长,并用温和的话语问候家长:“家长,您好!欢迎您来参加家长会!请到这边签到。”引领家长落座时,可以礼貌引导:“家长,您好!请到这边入座。”……座谈会结束后,教师还应主动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需求,听取家长建议,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
3.公平公正,廉洁自律
幼儿教师应做到平等对待所有幼儿家长,避免根据家长的职务、地位、经济收入等而区别对待。作为幼儿的家长,他们除了承担幼儿父母这一角色以外,还同时扮演着其他的社会角色,从而拥有不同的社会职责和社会关系。正因为如此,部分幼儿教师会出于私心,热情对待地位高或富有的家长而冷落地位相对较低或者较为清贫的家长;部分幼儿教师由于喜欢某个幼儿而对其家长和颜悦色,而对于调皮捣蛋、不服管教的幼儿家长却疾言厉色;还有部分幼儿教师带着个人情感与自己喜欢的幼儿家长积极交流,而冷落年迈或者不善表达的幼儿家长等。这些都是违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应在家长座谈会的过程中尽量避免。
(二)家庭访问中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家庭访问是家园活动中常见且有效的互动方式,也是要求相对较高的一对一的交流方式。其在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相对也更高。具体包括:尊重家长意愿,约定访问流程;恪尽职守,明确交流目的;注重礼仪,善用交流技巧等。
1.尊重家长意愿,约定访问流程
家庭访问相对其他方式的家园活动,有其特殊性,它是一对一、较深入、有针对性的家园合作活动。一般情况下,家庭访问活动的场所以在幼儿家中为宜,以便幼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家庭生活环境。家庭是私人的生活空间,而深入的一对一交流,更需要幼儿家长有足够的时间和各方面的提前准备,因此,家访活动的进行与否、进行时间、持续时间和活动的大致内容都应事先与幼儿家长充分沟通,充分征询幼儿家长并尊重其意愿,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技巧便于家长接受。比如电话预约时,应选择合适的时间,避开家长可能的工作和休息时间,还应简洁、清楚地自我介绍:“家长您好!我是××幼儿园的教师(自报家门),请问您是×××的家长吗?新学期您的孩子即将入园,为了更好地对您的孩子提供个性化的照顾和教育,也为了让孩子在开园前熟悉教师,我们将对您的孩子进行家访(提出访问的内容)。请问,您在明天下午××点—××点中间有时间吗?(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定下具体的时间、地点,注意避开吃饭和休息时间)”如家长对家访有抵触情绪,就不要做硬性要求,可以改为邀请幼儿家长选择到园约访。如果是当面预约,一定要用征求意见的方式与家长平等沟通:“家长您好!为了让您更加全面地了解近阶段您孩子的发展情况,我们也可以深入了解孩子在家的一些情况,我们将对您的孩子进行家访,不知道您是否有时间?您何时更加方便?”
2.恪尽职守,明确交流目的
恪尽职守是指教师应时刻谨记作为幼儿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为了孩子的一切,尽职尽责地做好家访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比如家访前,应全面分析家访对象幼儿的特点及家长特点(是何职业,是否有禁忌或少数民族等),确定家访的重点内容,做到准备充分后,再进家家访,以确保家访的效率和质量。
明确交流目的是指家访活动不能盲目或者出于其他与幼儿教育无关的目的(比如满足一己私利的目的)进行。幼儿教师应十分清楚进行家访的最终目的,即与幼儿家长友好协作,在合力中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阶段性的目的则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无论开展何种形式的家访活动,都应注意紧紧围绕家访的目的进行,避免偏离主题、交流时间过长等现象的出现。(www.xing528.com)
3.注重礼仪,善用交流技巧
注重礼仪是家访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之一。正式家访出发前,教师可再次电话确定,确保幼儿家长有较为充分的准备。到达幼儿家门口时,应注意按门铃(慢慢地按一下,隔一会儿再按一下)和敲门的礼仪。如敲门时,一般用食指敲门,力度适中,间隔有序,敲三下,等待回音。如无应声,隔一小会儿,可稍加力度,再敲三下。如有应声,再侧身立于房门开启一侧,待门开时再向前迈步进入。与家长沟通时,目光应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如果家长是年长者,应在家长入座后自己再坐。
家访是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因此,教师的交流技巧对家访目的的达成起着关键作用。比如称呼要得体,得体的称呼会使家长感到亲切;语气要委婉,尽量避免用命令、警告、责备、提意见、训话的口吻与家长对话,这样容易使家长产生防御心理。教师应用热情、关心、委婉的语气和家长平等对话,如果能加上风趣幽默的语言,将更能使家访气氛融洽、和谐、轻松。另外,教师还应正确运用非语言技巧,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手势、空间位置、穿着打扮等。面带微笑、手势恰当、握手有力、姿势大方端庄、穿着得体等非语言技巧的恰当运用,有助于家访工作的顺利开展。
幼儿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交流时还应该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可以从幼儿在园的突出表现导入本次话题,分析幼儿年龄特征及性格变化,让家长感觉到教师是很用心地对待幼儿,对幼儿了解很全面,超出家长的期望,这会自然地拉近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在提及幼儿在园的生活时,应从幼儿生活的多角度进行分析,打消家长的顾虑,并尽量使用描述性的语言而非判断性的语言,避免使用很生僻的专业术语;深入沟通时,要让家长充分感觉到教师的专业与细心,赢得家长的信任;了解家长的想法时,注意与家长进行情感交流,突出对幼儿的关爱及重视,让家长切实感受到教师是站在家长的角度为孩子着想,进而主动向教师介绍幼儿在家的真实情况。
教师在开展家访工作时,宜多采用鼓励、赏识的方式进行,切忌采用告状式、指责式家访;家访的内容宜全面、多样,切忌片面、单一。家访活动是双向性的交流活动,教师应注意给家长留有充足的交流时间,并宜采用启发式的语言,切忌武断地妄下结论;宜平等尊重,忌居高临下,横加指责。家访过程中,教师应主要围绕幼儿的发展教育情况展开交流,重点询问有关幼儿的情况而不要过多谈论别的孩子或者他们的父母,保守其他幼儿的家庭秘密。
(三)电子信息交流中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随着电子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开始进入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但网络社会虚拟、交互以及开放的特点,使得现实社会中的职业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逐步失去了其原本的强大约束力。而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和终端设备与幼儿家长进行互动活动,借助网络工具开展家园合作活动已经成为家园合作的新方式,并呈现越来越常态化的趋势。
电子信息资源丰富而多样,而电子信息产品也更是种类繁多,简单快捷。充分利用电子信息资源和电子信息产品开展家园合作的活动,一方面能够拉近与幼儿家长的距离,促进相互之间更好地沟通交流与协作,如QQ或者MSN等聊天工具的使用,在交流互动时没有直接面对面的压力感,更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幼儿及家庭的真实情况和信息,便于相互之间的接受与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快捷与幼儿家长直接沟通,从而保持双方信息交流的通畅性,促进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协作。比如,幼儿因突发性的疾病无法来园,幼儿家长可以通过电话和短信及时告知情况,幼儿教师也可以通过电话或短信及时了解幼儿的真实情况,做出相应的回应与帮助。再如,博客等网络平台的使用,可以在充分分享幼儿教育的知识经验、与幼儿相处技巧的同时,加深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进而保持双方掌握幼儿信息的一致性和双方教育幼儿行为的一致性,实现家园合作效果的最大化。
电子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产品的使用具有明显的两面性,恰当地运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家园活动的进行,而盲目不合理的使用却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则借助内部力量,确保电子信息交流类型的家园活动能够有效顺利地开展。
1.时刻保持公平公正之心和坚守大义的道德情操
电子信息技术和电子产品的使用,一方面便于教师和家长自由地了解与沟通,另一方面也容易在交流活动中,不自觉地带入私人情感和个人情绪。如因个人好恶而对幼儿家长采用不同的对待方式;借用甚至滥用幼儿家长的职权为自己牟私利等。为此,教师在开展电子信息交流活动中,应理性地坚持教师的道德底线,坚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时刻保持公平公正之心和坚守大义的道德情操,以获取家长的信任从而保证今后此类活动的顺利进行。
2.尊重家长的隐私权
电子信息技术及其产品的使用,可以使幼儿教师掌握幼儿家长更多的私人信息和家庭资料。但幼儿教师应有警觉意识和道德约束力,避免有意或者无意间把幼儿家长的信息透露给其他家长、个人或群体,给幼儿家长带来不便甚至不可挽回的损失。
3.确保交流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与真实性
电子信息的虚拟性容易造成真假善恶的无法辨别。在进行电子信息交流时,教师应尽量确保双方交流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与真实性,做到表里如一,诚实守信。如幼儿在幼儿园或者在家里受到某种程度的损伤但当时却没有明显反应时,幼儿教师对家长也应坦诚告诉对方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免因不能及时关注或进一步诊断而导致幼儿受到潜在的更大伤害。
[1] 参见刘济良主编《教师职业道德》,华文出版社,2008年,第30—6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