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践行体现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践行体现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幼儿教师必须做到品德高尚,举止文明,以身立教,发挥其在教育活动中的感染和引领作用。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一定要根据师德行为规范,约束自身的不良言行,发挥自身榜样示范作用,为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提供认知标准和行为规范。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述:教师的“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典范性。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践行体现

(一)以身示范,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教育影响力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自主和自理能力较差,缺乏一定的判断力,作为言传身教者,幼儿教师在他们的心目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地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往往就是道德的标准。可以说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孩子们。因此,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自己的“言”为幼儿之师,“行”为幼儿之范,言传身教,让自身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最有力资源。同时,幼儿教师必须做到品德高尚,举止文明,以身立教,发挥其在教育活动中的感染和引领作用。

1.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规范其言行,为幼儿提供认知标准和行为规范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身教和示范,给予幼儿学习知识和行为习得的标准和参照。作为孩子学习的楷模,无论教师的言行是否规范,是否符合职业道德标准要求,幼儿都照单全收。如有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树叶”时,随手在花盆里拽掉一片植物的叶片,教孩子们认识树叶的结构。又如教师教孩子们学习正确使用纸巾擦鼻涕时,随手将纸巾扔在脚下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恰恰说明教师的行为示范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了不光彩的作用,对幼儿身心发展起到了负面的影响作用,教育活动的效果当然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一定要根据师德行为规范,约束自身的不良言行,发挥自身榜样示范作用,为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提供认知标准和行为规范。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述:教师的“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2.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以身立教,发挥其情绪感染和人格引领作用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指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用自己高尚的言行为幼儿做出表率,从而影响幼儿,教育幼儿。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典范性。幼儿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教师的身体力行、善心、爱心和责任心,甚至于兴趣、个性与穿着打扮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教师的道德水平,决定着幼儿的道德水准。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人格魅力和积极情绪的感染作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移情,感受积极的情绪情感,并进一步引领幼儿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乐观、不怕苦难、灵活应对、坚持不懈等人格品质。

案例:

在科学活动“我最喜欢的动物”中,我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没想到我们班的肖佳瑶竟然说她喜欢壁虎,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小壁虎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因为自己非常害怕壁虎,所以听到这些,我不由自主地皱起了眉头,轻声发出了厌恶的声音,可能由于有了自己的个人情绪,因此对于她的描述和解释,我只是简单地肯定了她的回答,并未做出深入的点评。活动结束后,肖佳瑶来到我身边,轻声问我:“老师,你不喜欢小壁虎,对不对?”我惊了一下,难道刚才我的表现被她看到了吗?但是很快又装作镇定自若的样子说道:“没有啊,你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看到你眼睛不喜欢它,而且你心里也不喜欢它。”此时此刻,我羞愧难当,我不知该怎么样才能弥补我对肖佳瑶的伤害。我知道,我的个人好恶已经非常明确地传递给了孩子,我起到了一个不好的示范作用。虽然,此次活动,我想传递给孩子的是:每种动物都有它们可爱的地方,都值得我们去关爱,就像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之处一样。可是,我却不经意间传递给孩子一种恰恰相反的对待小动物的态度。而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表现也给我精心设计的活动以及活动效果以不小的打击。

——摘自J老师的教育日志

(二)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创设安全的课堂环境

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是幼儿教师专业特性的体现之一,也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规范之一。《专业标准》基本要求之第六条提到:教师要“关爱幼儿,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将保护幼儿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幼儿教师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关注不仅表现在幼儿园生活活动中,同样也表现在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尤其表现在创设课堂环境方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灵环境。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要有积极的教育态度和科学的管理方式,避免出现恶劣的态度和过度控制的管理方式,从而带给幼儿消极的心理体验。心理学规律告诉我们:人在紧张和恐惧的状态中,会产生认知和行为的障碍,消极的心理环境不仅带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感受,同时也降低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注重幼儿的心理感受,让孩子在教育情境中感受到安全和有依靠。当然,安全的心理环境并不意味着没有挑战,没有压力,教师为幼儿创设的课堂环境应是一种能够激发孩子产生问题意识和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既能感受到环境的安全,又能积极地探索环境并自主地解决问题。

案例:

某次,听了一名新手教师执教的“地震来了怎么办”的活动后与教师的对话:

Z(作者):对于这次活动,你的感受是什么?

S(授课教师):我最大的感受是教育目标的达成度不高,第二、第三个目标基本没有达成。

Z:为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S:比如第二个目标,让幼儿明白地震来临时要不紧张不慌乱,可是当我营造了地震来临的情境时,我班大部分孩子都吓哭了,当时我的心里乱急了。我只好告诉孩子这不是真的。可是,我发现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们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他们竟然说说笑笑,像是没事儿似地进行地震逃生的模拟,当然,第三个目标学会地震来临时的常用逃生方法这个目标的达成度也就大打折扣了。

Z:那我们一起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好吗?比如我们先分析为什么孩子最初会吓得哭?

S:可能是我播放的是地震实录,那里面的巨大声响、慌乱的人群、昏天黑地的黄沙,的确有点血腥,确实会让孩子很恐惧。

Z:有没有什么资料可以降低这种血腥味?

S:后来我想,可否换一种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孩子们地震的情境?这种资料我们幼儿园也有,我只是觉得不够真实才没有选用。

Z:其实选择教学材料,不仅要考虑它的真实性,还要考虑它的教育性,比如这个实录的确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巨大的不安全感,在教育性上有所欠缺。你可以考虑使用动画或者语言描述等直观的方式。

S:是的。

Z:那么为什么在模拟时孩子反倒一点都不害怕了?(www.xing528.com)

S:可能因为我和他们说刚才的地震是假的,他们完全脱离了恐惧心理有关吧。

Z: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S:我不应该说那是假的,其实那确实是真的(不好意思地笑笑),不过,我总觉得那个环节我少做了一点什么?

Z:你是指应该设计一个活动还是什么别的?

S:我觉得应该给孩子创造出一种既不恐惧又能集中注意力的环境,让他们想办法去逃生。

Z:是指物质环境还是心理环境?

S:是心理环境。

Z:如果是心理环境,那么你的语言引导就很关键了。

S:是的。我想通过设置一种问题情境,比如:发生地震了,房子晃动得很厉害,我们不能往楼下跑,这样很危险,那么呆在房间里的什么地方是最安全的呢?或者设置一种游戏情境,让孩子通过游戏情境中的扮演来解决问题。不过,我又担心孩子在游戏情境中感觉不真实。

Z: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境,都要让孩子感觉到到既安全,又有压力。

S:压力指的是什么?

Z:指的是解决问题的状态。

S:哦,我明白了,也就是说既要让孩子感觉到环境中的安全,还要想办法让孩子在问题情境中有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

Z:是的,那么你现在的感受如何?

S:现在,我心里感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看来在课堂中给孩子营造的心理环境非常重要,这是我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摘自一高校教师的教育随笔

(三)以幼儿为本,机智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

教育情境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因素的复杂情境,因其情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而充满了太多的不可预计性。课堂中随时会出现计划外的情况,这些情况有些是外界的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有些是孩子们突然产生的想法和行为,有时候是孩子们之间产生的冲突,也有时候是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失范带来的综合反映。当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教师的处理办法和其行为动机、教育观念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课堂中秉持“幼儿为本”的理念,坚持处理突发事件之“为孩子好”的首要原则的教师,有着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能智慧地处理突发事件,并能以此为教育契机,从而对幼儿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而在课堂首先考虑课堂秩序稳定,而不是“孩子怎么样”、“孩子需要什么”的教师,不仅不能有效处理突发事件,还容易带来不良的教育效果,同时,其职业道德素养水平也受到较大的挑战。因此,幼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时时处处考虑“孩子在干什么?孩子们怎么样?他们怎么了?”等问题,坚持以“幼儿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对于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尤其是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孩子提出的疑难问题、孩子突然的行为表现等等,要密切关注,并以“对孩子好”为基本处理原则,灵活处理这些事件,进而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和帮助孩子获得发展的任务。新颁布的《专业标准》中提到:教师要做到“信任幼儿,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为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重视对课堂中的孩子进行观察和了解,在处理课堂秩序问题时也应以尊重儿童的发展需要为前提和基础。

案例:

今天,在数学活动“长方形和正方形”课堂上发生的事情让我内心不能平静。在讲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两种图形的不同,我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份学具(用卡纸剪好的图形)让孩子对折进行比较,在观察孩子们操作的时候,我发现邢飞宇和旁边的兰兰在发生争执,我简单询问之后得知,邢飞宇把兰兰的那份学具拿走了,并且正在进行操作,见此情况,我夺过邢飞宇手中的学具交给了兰兰,并大声斥责了他。可是,我也明明看到邢飞宇眼睛里夺眶而出的泪水。当时,我并没有把这一现象放在心里,我只想着必须维持课堂纪律。在之后的活动中,我发现邢飞宇一直是无精打采地,偶尔看我的眼神也是怪怪的。下午离园时间,我听见邢飞宇和奶奶边走边小声嘀咕着什么,很快我看见奶奶折身回来,低声对我说,“何老师,我家小飞让我告诉你,他今天上课的时候不应该拿人家的东西,不过,他还说他真的很喜欢玩操作卡,他想多玩一会。”听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原来邢飞宇的泪水不光是犯错时被批评的泪水,更是不被理解后受委屈的泪水。此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地不称职,在我的心里,只有我认为非常重要的课堂秩序,而没有那些一个个有着特殊需求的孩子们。

——摘自Z老师的教育日志

(四)尊重幼儿天性,充分发挥游戏在教育活动中的价值

发展是在天性的基础上展开的,天性是自然赋予孩子的,非人力所能控制。只有在天性的发展中,我们才能把握孩子的发展可能,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和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游戏是活动者自主和自由的活动,它注重过程体验,因而营造了一种轻松安全的氛围,又因其是在个体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活动,无需承受过于超越自己能力的行动,因而更多体现其自我表现性。在游戏中,幼儿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从一个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执行者。正如前苏联的阿尔金所说,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同时,幼儿通过游戏中的自发探索,不仅在认知上得到提高,在能力上也有重要的提升。正因为游戏具有帮助幼儿发展的功用,因此,游戏同样具有教育上的价值,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珍视幼儿的游戏天性,充分发挥游戏的重要功用,贯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指导思想,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具体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将外在的教育活动目标转化为幼儿的实际需要,关注幼儿实际需要在活动中的满足;二是开展幼儿感兴趣的意愿活动,在活动中给幼儿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度;三是注重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体验和探索,注重活动过程;四是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幼儿有兴趣的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