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的内涵
道德是人们的一种思想观念,它最初被理解为人类特有的内在的思维活动,是支配人类行为活动的原动力,是维系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根基。西方的“道德”(moral)一词源自于拉丁文“摩里斯”(mores),意思为礼节、风俗和习惯。在我国“道”是一切行为应遵守的最基本、最高的行为准则,“德”是对生活中“善”的现象总的概括,“道德”因而构成了生活中善行的全部内容。对道德的整体把握不能仅停留在“道德”的传统认知之上,更应该从道德的本质进行剖析。对于“道德”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词典上对“道德”的解释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1]又如:“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因此,“道德”一词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为了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调和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倡导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追本溯源,“道德”一词在我国古代多是分开使用的,且“德”字更接近现代“道德”的用法。如在《老子》、《庄子》、《管子》和《荀子》等书中常常对道德进行阐述。《老子》又名《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老子将“德”理解为“善”,接近于现在提倡的善行,并对“道”与“德”进行了大量阐述,如第二十五章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三十八章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3]再如,《荀子》中《劝学篇》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王制篇》有“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等说法。我国古代对“德”的理解也是丰富多样的,庄子将“德”阐述为“物得以生谓之德”[4],从而将“德”界定为生命保持其本真意义而不致异化的内在保证;《淮南子》中提到“德施天下”(道应训)、“同怀其德”(氾论训)、“行不胜德”(诠言训)、“导之以德”(兵略训)、“三代种德而王”(人间训)、“布德施惠”(修务训)、“德足以怀远”(泰族训)等,这些有关“德”的论述实际上泛指伦理学的道德和品德之意;朱熹也提到:“德者,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这里的道德则指个体从内心对人生的领悟和把握,从而形成生活需要的各种德性,道德即宇宙之道、人伦之道,道德亦等同于得道。
从传统“道德”思想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到中华美德的思想起源,及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基础。任何人类社会都要依赖于道德作为思想准绳实现人们思想上的规约,那么在当代社会中,道德又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内涵来推进个人与社会的进步呢?我们看到,当代社会中的道德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制度、复杂的意识形态、群体的影响力和民族文化的反映。
1.道德是一种社会制度
道德的实质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属于社会制度的范畴。道德不仅规定着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的标准,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而且在实际的生活中,道德可以直接通过思维判断和大众舆论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这是巩固社会制度、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提高人们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社会制度的本质内涵是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的社会需要而组织的具有普遍意义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它的构成部分主要有思想观念、各类规范、实施组织和基础设施等部分,其中大部分的观念和不成文的规范正是有“风俗、习惯、团体”等因素影响形成的,这些因素也是道德形成的基本条件,例如在一个民族群体中,风俗习惯当中就蕴含着道德内容和道德规范,因此,道德是社会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社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在人们的道德行为之上。
2.道德是一种复杂的意识形态
如果说社会制度多是以可以摸得到、看得见的文本规定下来的,那么道德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是人们思想意识的自觉表达。道德观念是存在于头脑中的不可捉摸的思维活动,它具有多元性、阶段性、可塑性、不稳定性、自觉性等特征。首先,道德观念的存在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它不以固定的形态出现。由于人们的思维活动是一直处于活跃状态的,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尤其在当下影响因素众多,人们的思维变化更加迅捷,由此引起道德观念表现出多元化的形态。其次,道德观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人们身心特征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对道德认知和道德体验的感官认识,不同年龄阶段对同样的道德现象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道德认知的阶段特征也会变得更长。再次,道德观念具有不稳定性。与阶段性特征相一致,道德观念的稳定性是随着身心变化而改变,伴随心理成熟度的增加而趋于稳定。最后,道德观念具有自觉性的特征。道德行为的践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从道德认知的形成、道德思维判断的形成、道德习惯的养成,再到道德自觉性的形成,从而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道德行为模式。道德自觉性的形成至关重要,它体现出一个人道德意识的成熟程度和践行道德行为的能力。由此可见,道德是一个有着多种特征的意识形态。
3.道德是一种群体影响力
道德是群体间互动的结果,离开个体间互动的条件,道德将不复存在。首先,一个人的道德是毫无意义的,道德的本意在于对他者施加的正向影响。既然道德是一种社会制度,那么道德就将通过具体的行动来履行维系社会正常秩序所必需的各种行为模式。在施展道德行为的同时,也是他者对施动者行为进行评价的过程,离开他者的评价和互动所产生的效果,道德自然而然地丧失了自身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若对他者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没有产生影响作用,这个过程也就无所谓道德与否。其次,道德的互动影响必须体现出积极的一面。我们说,道德是“真”、“善”、“美”的表达,正是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道德在不断地激励着我们形成“向善求真”的价值取向。道德在人际间互动的过程中对他者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如果是消极作用,那么就是不道德的行为。最后,道德的群体性为道德行为的实施搭建了必要的环境和良好的平台。群体的互动产生了人们的道德思维,从而为道德认知提供了基础,人际的交流与沟通是道德体验的场域,是锻炼道德行为的重要场所,因此,群体间的互动将直接推动人们道德观的成长。
4.道德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反映
道德观念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群体的核心价值观念。我国的传统美德传承着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传统美德经历着一代代人的继承和发展,不断地维系和推动着社会的前行,尤其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道德一直以来是作为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出现的。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成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道德是对精神文明的提炼和选择,相应地,精神文明反作用于道德的本意。精神文明的创造离不开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作用,因为文化本身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依赖于社会制度的制约作用,这与道德的作用是一致的。
(二)道德的作用
既然道德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活动的方式,它就要受到社会生产发展因素的影响,其中首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关系。但道德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社会物质条件的决定,而是积极地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起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能动作用。(www.xing528.com)
1.调节社会关系
调节复杂的社会关系是道德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在社会制度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当代社会关系已经形成了一张复杂多变的关系网,道德正是通过评价、教育、指导、激励、示范、沟通等方式和途径,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规约其行为的。
正因为人们看到了道德对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所以制定一些法律法规的依据也是从道德思想出发的。与法律法规不同的是,道德的调节途径以大众信念和公众舆论为主。大众信念主要包括社会核心价值观、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道德理想等,公众舆论主要由某种社会现象引发的公众对道德观念的思考和评论。信念与舆论的力量不可小觑,它有时像一只无形的大手,触及社会政治、法律所无法涉及的各个社会生活领域当中,大到关系治国安邦的政治、经济活动,小到琐碎的家务问题、私人交往等,其中有一些特殊矛盾,是政治手段和法律手段都“无计可施”的,唯有通过道德的影响力和认同度来解决。通过道德调节社会关系是无需强力制裁的,大众信念和公众舆论正是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对人们的思想、情绪和态度产生强烈的导向作用,从而弃恶扬善,扶正祛邪,传承中华美德,弘扬社会正能量。
2.认识社会现实
道德为认识现实社会提供了思想基础。我们认识社会是通过各种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现象,社会现象中充满了各种道德表现形式和道德体验场所,在认知的过程中,道德观念回答了人们什么是有利的和有害的、善的和恶的、应当的和不应当的、正义的和非正义的等等伦理道德问题,道德思想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树立起来的。
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错综复杂,冲突与矛盾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现状,这些冲突和矛盾为人们提高道德判断能力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进行道德选择的条件,通过道德判断和选择,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社会现实。对社会现实的认知集合可称为社会认知范畴,那么道德认知范畴就是指人类对道德现象的本质的概括而形成的一些基本概念。道德认知范畴代表了人们将道德现实与道德理想进行对比后得到的道德思维习惯,以及在道德体验过程中凝结而成的道德态度、情感和经验。每个人拥有不同的道德认知范畴,代表着每个人不同的道德思维模式。使用道德思维模式看待所处的社会生活将获得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因此,一般的道德范畴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人们的一些基本道德要求。道德范畴不但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道德的本质及发现规律,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而且还可以成为我们进行道德评价的认识工具。
3.规约个人行为
规约个人的日常行为是道德最基本的作用之一,道德正是通过对个人行为的调节从而推进社会的有序发展。个人行为是在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实现的,良好的思想观念将对个人行为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从而促进个人健康成长;不良的思想观念将对个人行为产生负向影响,做出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不利于个人成长,道德的能动性就在于对思想观念发挥作用,不断激励个人奋发向上,完善人格特征。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渐完善,随之带来的道德问题也不绝于耳。那些喧嚣“道理无用论”、“道德代价论”的人也逐渐认识到道德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在如今日益显现其重要作用。学校中对道德教育越发重视,家庭教育中父母也会随时留意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这些道德教育正是道德规约个人行为的重要途径。
另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形成个人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具有良好道德思想观念的表现,是产生道德行为的思想动力。道德修养是经过道德认知、道德思考、道德内化、道德习惯等长期过程最终形成的,是个人修养的综合表现。道德的自觉行为是道德修养的核心部分。因此,规约个人行为并非易事,它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崇高价值的体现。
4.教育引导功能
道德具有教育功能。我国的道德教育是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平台,在学校教育中开设有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社会制度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中将中华美德置于教学的首要地位,其内容主要包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义务、荣誉、正义、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高尚、思想纯洁、拥有理想的人。
道德理想需要一代代人的传承,道德教育在此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先进的道德理想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和需要,在社会变革和制度完善的进程中,道德作为积极的精神力量一直以来是支撑社会变革的精神动力。一个拥有道德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是在不断自觉地完善自己内心世界的,在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时,个人会感受到心情的愉悦和幸福感受。道德观念需要从小开始培养,道德的养成需要长期的熏陶和培育,尤其是道德的心理定式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和做人的准则上尤为重要。一个人追求的往往是精神的愉悦和超脱,如当一个人做了一件符合道德的行为或有益于他人的好事,他的内心就可能产生愉快的不可替代的体验。在学校生活中或家庭环境下,教师和家长的角色就经常充当道德教育者的角色。道德的感染作用和熏陶作用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显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