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常常要对同一个教学内容反复研究,反复实践,我们常把不断改进的课堂称为“重建课”。
一次,我参加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公开课的听评课活动,青年教师刘老师执教了统编教材二年级语文《雪孩子》一课。在课后的评课环节,大家直面教学问题,指出这一节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教学整体性不足。问题设计呈点状,缺少统领全篇的大问题。课堂教学采用传统的一问一答式。
其次,教学重心下移不够。课堂上,主要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不够。
再者,教学重点不够突出。课堂上,教师各自然段教学力量平均,重点内容、重点段落体现不够。因为内容多,时间紧,出现上课“走教案”现象。
最后,年段特点体现不够。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是词句。课堂教学中究竟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教师还没有清晰的思路。
一阵“疾风暴雨”式的批评之后,刘老师明显感到了压力,情绪开始有些低落。对于一个刚工作两年不到的新教师来说,能把一节课顺利地上下来,能基本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已经很不错了。如果用一个成熟教师的课堂标准,或是一节好课的标准来要求青年教师,难免会让青年教师产生教学的畏惧感。对青年教师要压担子,但是不能把他们压垮,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要让他们知晓自己的优势和潜势,也要知道自己努力与提升的方向与空间。
老师们评课结束,为了帮助刘老师重拾信心,我指出这节课至少在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好:一是注重了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词语教学是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抓住“嚷”和“说”、“奔”与“跑”等词义的变化,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二是课堂上,教师能注重朗读的指导和训练,紧紧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朗读,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我又给刘老师的课堂“重建”提了两点建议:一是进一步降低教学的重心。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评价权积极下放,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评价学习的机会。二是长文短教,注意教学内容的取舍。(www.xing528.com)
后来,我又和刘老师一起“磨课”,进行课堂“重建”。一星期后,刘老师又上了一节“重建课”。这节“重建课”和第一次教学相比,发生了质的飞跃。下面先从刘老师《雪孩子》教学过程部分教学设计的改变入手,谈教师思维品质的变化与课堂成长。
(续表)
不难看出,“重建课”与第一次教学设计相比,至少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凸显教学的整体性。和刘老师一起重新研读教材,同时抛开原有的教学框架,各部分教学紧紧围绕体会雪孩子善良、勇敢的美好品质这一中心展开。
2.教学的重心进一步下移。和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师的教学重心进一步下移,将学习的自主权、评价权还给了学生,课堂上,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积极推进课堂前行,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生成。
3.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凸显语言训练。该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默读课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指导默读训练。整节课以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为导向,既体现年段特点,又凸显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课堂上,刘老师很自信,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生的资源不断生成,教师及时抓住生成性资源,重组后推进教学不断向前。一节课下来,给大家最大的感受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有了生长。上完课后,刘老师也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这一次听到的更多的是同事的赞美之词!
经历过这件事,我深切地感受到,“磨课”是一个劳力又劳心的过程。“重建”的过程,既是对教学过程的重新认识,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更是对自己课堂教学理念的反思与改造,以及学科思维的重建与加工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