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今年五年级,人长得不高,瘦瘦的,一双机灵的眼睛充满了智慧。他思维敏捷,数学成绩突出,生活中也很会精打细算。他家庭条件优越,妈妈为公司白领,经常出差;爸爸在杭州工作,一星期回来一次。教育孩子的责任,主要由妈妈承担。而在杭州上幼儿园和来沪读小学期间,他基本是爷爷或奶奶接送。
今年,我担任他的班主任。这一学期,他先后参加过多次区、市乃至全国的数学竞赛,成绩斐然。他有自己的好朋友,但不多,和好朋友之间经常为一些小事而翻脸。他本人也常常为此而烦恼,并试图去改变这一现状,可总是不理想,得不到同伴的认可。
同学对他的评价是“爱财如命”“抠门”。从低年级至今,因为担心自己吃亏,常常和同学因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甚至大动干戈。有一天,我将他找来,跟他闲聊。话匣子打开后,他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从杭州来到上海读书,上学的第一天,爷爷在校门外再三叮嘱:“上学以后,不要太让着别人,否则会要吃亏的。”开始,他对这句话不以为然。
上小学后不久,自己的生日来了。妈妈为了让他在新的集体中搞好同学关系,给了他一盒糖,让他到学校与同伴一起分享。没想到自从那天以后,课间总有几位同伴主动找他一起游戏。后来,他也经常从自己的储蓄罐里拿出一些零花钱,买些好吃的分给大家。可是,他渐渐地发现,每次都是他请客,别人从不请他。突然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零花钱越来越少。他粗略估算了一下,每天拿出三五元钱请客,一个月下来就要花去九十多块钱。那时,父母一个星期给他的零花钱也不过二十元,再加上平时买学习用品剩下的零钱,一个月下来也不过就是一百来块钱。他想,如果把这些钱省下来,一年下来就可以积攒一千多块钱,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于是,他决定不再请客,而是把家长给的零花钱投进储钱罐。自从他不再请客后,同学们和他的关系也渐渐疏远,有的同学开始说他“抠门”。
为此,他很苦恼,也很委屈。这时,他想起了爷爷说过的话,觉得有点道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朋友越来越少,就连住同在一个小区的同学也疏远了他。为了赢得朋友,他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决定拿出一部分零花钱出来请客,但是,只有以前的一半左右(大约一两块钱)。同时,他开始和大家约定,轮流请客。渐渐地,他开始发现,只要给同学一点点小恩小惠,同样可以达到原先的效果,而且,在请别人吃的同时,还可以吃到别人的东西。这段时间,他过得很快乐。
这种现状一直维持到了二年级。可是,二年级发生的一件事让他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的前一周(虽然是几年前的事情,但是他记得特别清楚),他的爸爸从国外带回两支圆珠笔,他决定送一支给班里的好朋友——刘烨(化名)。那天,他将那只漂亮的红色圆珠笔带到学校,送给了刘烨。谁知当天上午第四节体育课上,几个同学在一起打球的时候,刘烨口袋中的那支圆珠笔不小心掉在地上,恰巧被抢球的他踩碎了。当时的刘烨马上让他赔一支。他顿时傻眼了,心想:笔是我送给你的,只是不小心踩坏了,怎么反而让我再赔你一支?无论他怎么理论,刘烨只认准一点,笔送给了他,就是他的,弄坏了,就应该赔偿。刘烨的态度让他懊悔莫及,他觉得这好人真是做不得。这时,他突然觉得爷爷的话很有道理。同时暗下决心,这支笔不赔他。
从三年级开始,在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他开始学着赚钱。班级里流行什么,他便留心小区附近的文具店,比较哪家店里卖的东西便宜,然后通过帮同学买东西,来赚取中间的差价,如红领巾、悠悠球、钢笔、卡片呀之类的。少则五毛,多则一块、两块。这样,一个星期有时能赚上十几块。
一连串的故事,让我深深陷入了沉思。一个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他们的经历紧密相连。主人公的一次次经历,虽然几年过去了,但仍历历在目,可见这些事对其影响之大,触动之深。鲜活的经历,让他逐渐认可并开始相信爷爷的话:不要太让着别人,否则会要吃亏的。这句话变成了他自己的价值取向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同学们中存在的这种不正当的交往方式,教师和家长没有及时发现、有效引导,也是导致主人公出现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家长的教育与引导。而主人公的父母亲,因为工作的关系,平时很少与孩子进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每次与孩子见面,最关心的是学习,其次就是带孩子出去吃或玩。经过和班主任的交流,家长开始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每次回家都要找孩子谈心,给他讲道理。开始,孩子还听,但妈妈的时间没办法得到保证,缺少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的监控,所以收效甚微。这样,家长也开始失去信心,于是孩子又回到了以前的生活。
学生生活在群体之中,总想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希望得到同伴的关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更在乎同伴的评价,这也就是我们常提及的“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影响。这一时期,如果老师不注意及时引导,特别是培育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舆论氛围,学生会经常执行“非正式群体”内部的游戏规则,而将班级、学校的要求置于脑后,甚至有的同学还会出现心理障碍。
当然,他的这一观念的形成,跟爷爷的“入学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学校生活是社会的缩影,学生在这个“社会”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同时也在学习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一次次的经历让他渐渐确立了自己的处事原则,即和同学交往中以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所以,和同伴之间经常为一点小事而争执不休,便一点也不足为奇。由此也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中,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同时,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告知孩子社会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社会中的人也是形形色色的,有的人乐于奉献,有的人贪图小利,有的人热情大方,有的人斤斤计较——与人交往,要学会付出与谦让,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朋友的友谊。
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与疏导,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工作。(www.xing528.com)
这一次谈话后,我联系了主人公的妈妈,把这次谈话的经过和他的妈妈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沟通,指出他儿子出现今天状况的原因。同时建议,妈妈本人减少出差的机会,使家庭教育的主体真正转移到妈妈的身上(因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爷爷奶奶更多地是提供主人公生活上的满足),除了多给孩子一些亲情,更要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另外开个家庭内部成员会,统一思想,统一行为,一起致力于改变孩子身上的状况,为孩子积极创设一个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还有,请爷爷选择恰当的时机与孩子沟通一次,尽量消除先前遗留的影响。
二是引导反思,进行行为重建。
孩子现在是五年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与自我反思能力,建议家长在与其谈话过程中,引导孩子进行行为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和同学之间关系紧张究竟是什么原因?家长可以选择一件事和他一起剖析,直到帮他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为止。
三是创设条件,促进行为跟进。
针对孩子的这一现状,我建议家长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场景、情境或带领孩子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让孩子去体验付出的乐趣。如端午节来临之际,家长可以和他一起包些粽子,送给小区里的孤寡老人等。事也凑巧,这段时间里,外公病重住院,妈妈既要忙于工作,又要照顾外公,显得很疲惫,有时妈妈也会带上孩子去看望外公。我也抓住机会,让他不要给妈妈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四是正面引导,培养良好班风。
培养良好班风,建立舆论导向,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环境,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学生在集体中开始关注同伴的评价,并逐渐形成多个大小不一的“非正式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他们有自己的“领袖(或权威)人物”,有自己的游戏法则。这些“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之大,常常是班级的集体教育远不能及的。作为班主任,除了要善于抓住学生身边的小事、突发事,甚至矛盾与冲突,引导学生讨论、辩论,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外,还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分析学生当前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便于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另外,还可以定期找“非正式群体”中那些处于“领袖”级的人物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思想状况。
五是定期联系,调整“家教”策略。
打通了家校之门,敞开了心灵沟通,家校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默契后,我和家长一直保持联系,互相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表现,特别是对孩子身上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例进行深层次地分析,查找问题根源,一起探讨,不断调整教育策略,做到对“症”下药。
经过这样深入的沟通和持续的跟进,孩子的思想在慢慢改变,与同伴的关系也在渐渐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