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课堂导语的艺术:调动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探索

语文课堂导语的艺术:调动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探索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一堂语文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头,也就是运用好的导语,就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听课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热情。导语要精练,突出重点。导语应力求新颖、巧妙、准确,不落俗套,引人入胜。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导语,讲究导语的艺术。为上好语文课,我对一节课的“导语”曾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一为故事法。这是运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幽默语言或小品作为导语的方法。

一堂语文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头,也就是运用好的导语,就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听课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热情。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堂课的突破口,是沟通师生之间的桥梁,也是连接“温故”与“知新”的纽带。它像歌唱家定调一样,十分重要。

导语要精练,突出重点。要联系教材内容,要有趣味性。它应该像磁石吸铁一样将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导语应力求新颖、巧妙、准确,不落俗套,引人入胜。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导语,讲究导语的艺术。为上好语文课,我对一节课的“导语”曾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为故事法。开头讲故事,引用故事导入新课,可以给学生带来新奇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故事,可以是老师讲,也可以是学生讲。讲的故事,必须与课文内容有联系,必须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语言力求简洁明白。

例如教学《镜泊湖奇观》,可以运用讲神话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又如教学《飞夺泸定桥》,可以运用讲红军长征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

二为悬念法。悬念就是设某一问题先在学生头脑中打一个问号,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对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保持一种急切、渴求的心态。富有魅力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置悬念,可以抓住教材中的关键内容,提出使学生感到惊奇的问题,如介绍对教材内容有不同看法的争论点,或者利用课文本身所具有的悬念,引起学生情绪上的震动,等等。

例如教学《赤壁之战》,可以在导语中,设置这样的悬念:“东汉末年,曹操有八十万大军,而周瑜只有三万,在赤壁战争中,周瑜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为什么?”

学生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必然产生急于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

三为情境法。情景导入,是指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创造一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先把学生的思路带入这种情境,以利对课文的理解。如运用幻灯、录像等电教手段,生动的语言艺术和精巧的绘画艺术,以丰富学生的感情因素,吸引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运用情境法,有利于创设寓教于乐的佳境。例如,教学《桂林山水》,可以让学生先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或关于桂林山水的风光影片(片断),或让学生听桂林地区的民歌,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个感性认识,并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这样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四为提问法。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特级教师经验集》)采用提问法,导入新课,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提的问题,必须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一般是教学的重点所在。

例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教师可运用这样的导语:“一天早晨,八路军的一个连队正在点名。连长喊道:‘马宝玉!’无人应声;‘葛振林!’仍然无人答应;‘宋学义!’‘胡德林!’‘胡福财!’都没人应声。直至点到第六位战士的名字时,才有人答应。前面的五位战士为什么不应声?他们怎么了?既然他们不在,连长为什么每天还要点他们的名字?”运用这样的提问法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问题上来,以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www.xing528.com)

五为幽默法。这是运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幽默语言或小品作为导语的方法。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学习。使用幽默法,要避免那些与教材内容无关的、低级趣味的语言。

例如教学《鸟的天堂》,有位教师用这么一段幽默的语言导入:“有位小朋友听说天堂是最美好的地方,就要求爸爸带他去天堂玩玩。爸爸说:‘你要变成一只小鸟,才能去天堂。’小朋友说:‘让我变成一只小鸟吧。’爸爸说:‘这是不可能的。’同学们,你们想到鸟的天堂去看看吗?那就跟我一起去吧。”这样导入新课,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六为新旧课文联系法。这种方法,就是抓住新旧课文的相似之处,在相似联系中导入新课。它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以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老舍的《母鸡》,可以让学生温习《我们家的猫》;教学安徒生的《一颗小豌豆》,可以让学生温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请同学们讲讲这些文章的内容,然后再讲授新课,这样,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七为引用诗词法。引用的诗词,必须与课文内容有联系,并要注意通俗易懂。

例如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可以引用毛主席写的《长征》诗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来加深学生对当时人为的和自然的险情的理解,以突出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气魄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八为介绍背景法。有些课文,年代久远,必须从介绍背景开始导入新课,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或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等,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和人物特点。

例如教学《燕子使楚》和《将相和》时,在导语中,必须把齐国和楚国、秦国与赵国的情况讲清楚,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

九为概述知识法。在导语中,首先给学生交待要掌握的知识,或者指明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者以相关的知识引出所要讲的内容,这样,为学生了解新知识搭桥铺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新型电影》,在导语中,交代一下电影方面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我以上探索介绍的多种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因素灵活掌握,防止呆板教条,千篇一律。应尽量使开场白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诱人深思,富有良好的启发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