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足音:学做教师之路,提升学习力

足音:学做教师之路,提升学习力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4年10月,上海市第三期“双名工程”名师后备培养对象小语一组的学员在两位导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美丽的杭州市安吉路小学,参加“沪杭新锐名师语文教材建设高峰论坛”。老先生还引用国外的“金字塔理论”告诉与会者,最差效果的学习是学生听老师讲,最好效果的学习是让孩子做老师。下午,活动由上海市“双名工程”小语一组培养基地导师李永元主持。

足音:学做教师之路,提升学习力

2014年10月,上海市第三期“双名工程”名师后备培养对象小语一组的学员在两位导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美丽的杭州市安吉路小学,参加“沪杭新锐名师语文教材建设高峰论坛”。

上午,基地学员与浙江省内兄弟学校的老师一起聆听了该校近期开展的“鲁迅读书周”的两节语文课。安吉路小学陈国芬老师执教了《少年闰土》,刘发建老师围绕学生阅读鲁迅作品执教了一节语文活动课——《可爱的鲁迅》。随后,刘发建老师做了“寻找有意义的语文教育”的学术报告。与会老师还一起聆听了周一贯老先生的评课活动。

老先生指出,要上好语文课,有四条秘诀:一是以“比较”促“碰撞”。他认为,课堂的精彩之处就是让每个孩子思考起来。二是以“学导”代“解读”。语文课的解读应是孩子的解读,没有必要将教师的解读全都呈现给学生。三是以“特色”激“品尝”。教师要善于抓住文中的特色之处,如标点符号等。四是以“诵读”找“感受”。朗读是学习语文的第一大法,也是基本方法。老先生还就上午的两节课分别谈了自己的思考与认识。他觉得“课堂是泥土,是农业生产,不是工业生产,要保留天生的不确定的自然状态”。老先生还引用国外的“金字塔理论”告诉与会者,最差效果的学习是学生听老师讲,最好效果的学习是让孩子做老师。课堂上,教师要积极营造“田园”的天然生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课堂生长。

下午,活动由上海市“双名工程”小语一组培养基地导师李永元主持。活动伊始,大家首先聆听了小语一组郑艳老师的《赵州桥》,然后,基地副主持谢江峰老师作了题为“从学出发,关注语用——‘学情’视角下语言文字运用的思考”的学术报告。接着,沪浙两地的老师们围绕上、下午的三节课进行了深入的评课、议课活动。活动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才结束。这次活动留给我许多的思考与启发。

首先,互动交流,思维在碰撞中前行。课后,沪浙的老师们更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行了有效互动与交流。刘发建老师的学术报告“寻找有意义的语文教育”,给与会者许多有益的思考,我的导师谢江峰老师的“从学出发,关注语用——‘学情’视角下语言文字运用的思考”同样带给了听课老师一股新鲜的语文气息。虽然大家的关注点不同,但是研究的方向却是一致的——“有意义”的语文教育,首先应该要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而语言文字的运用,必须要关注“学情”,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让语文课变成儿童的语文课。

会上,沪浙两地参与听课的老师,也纷纷发表了自己对课堂、对教材的看法与思考。两地的教材因为编写的指导思想不同,所以在课堂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精彩。特别是刘发建老师课堂中利用《从百草园三味书屋》的一段话进行的说话练习,引起与会老师不小的争论。课堂上,教师首先呈现了课文中的原文: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然后,教师设计了一段说话练习: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安吉路小学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小学。也许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罢,也许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罢,也许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________。(www.xing528.com)

课堂上,学生虽然能够说出来,但是却引起了与会老师的一些议论,包括现场的周一贯老先生。他在发言中直面此处不妥,而刘发建老师认为课堂本身是比较轻松的,这里带有一些幽默的设计。我们基地的老师认为,练习的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不是孤立的,语言文字有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师这样的设计显然在思想的引导上有不妥之处。这样的争论在研讨的过程中不断呈现,大家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前行。

其次,对话大师,实践在点拨中提升。本次活动中,汇聚了沪浙地区的多位名师,更是请来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活动中,沪浙名师对当天的课堂教学以及语文教材建设等情况,纷纷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看法,特别是周一贯先生在评课的过程中,分享了自己对当前语文教学的思考。

周先生指出:“课堂上,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放得更低些,更贴近学生。要考虑到为儿童而教,教学内容不能远离儿童的生活情感。”他更进一步指出,课堂上,要注重一个“润”字。“田园课堂”可以看到儿童真实的成长过程。老先生一句句质朴的话语,让每一个参与的老师受益匪浅。老先生的一句“为儿童而教”,一下子让我们想到了基地谢老师提出并一直在努力实践的“为儿童语文而教”的理念。大家顿觉沪浙两地的语文研究有了一丝默契,有了共同的方向与目标。

周先生的“田园课堂”思想更是引起了在场老师们的强烈共鸣。反观当前的课堂环境,作秀的课堂、教师主导的课堂、“工业化的课堂”层出不穷,互动的课堂、有机的课堂、师生平等的课堂少之又少。课堂上,教师缺少对学生的研究,“一言堂”“明星学生撑场面”“满堂灌”,以及“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都是“温室效应”的体现,教师完全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缺少正确的价值判断,学生始终处于被控制的状态,或者是被动发展的状态。

最后,开拓视野,变革在互惠中共赢。江浙沪的教改实验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本次“沪杭新锐名师语文教材建设高峰论坛”,小语基地一组的学员有幸与浙江地区的名师、专家聚在一起,研究教材、研究课堂,不但打开了沪浙两地老师们的视野,而且在沪浙课堂的对比中,让大家感受语文不一样的精彩。

杭州的两节课,主题鲜明,个性突出,具有较强的教师个人风格。两位老师虽然都围绕学校开展的鲁迅读书周的活动执教与鲁迅有关的内容,但是风格迥异。陈国芬老师讲的内容虽来自教材《少年闰土》,但是课堂的视野已超越教材本身,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但是对教材内容的体悟,更是对鲁迅其人其事不断认识的过程。刘发建老师的语文活动课,由鲁迅谈到鲁迅的作品,由作品走进鲁迅的生活,乃至心灵世界,让学生不但感受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更看到了鲁迅可爱的一面。一篇篇耳熟能详的作品在学生的口中流淌,一段段栩栩如生的故事在学生的肢体语言中演绎。小语基地一组郑艳老师的《赵州桥》,则让与会老师看到了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堂的“田园生态”。教师紧扣语言文字训练的主线,抓住重点段落,重锤猛敲,带着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海洋中走个来回,充满了浓郁的“海派味”。

三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课堂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课虽然只是研究的一种呈现方式,但是却让沪浙的老师们在现场的对比中看到了自身的优势与潜在的研究方向,真可谓是在对比中发现不一样的精彩,让交流成为互惠共赢的平台。

这体现的就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和学习能力,即现场学习力。要求教师把自己放到现场的学习情境之中,眼、耳、手、脑等共同参与,带着思考、问题去看、去听、去学,形成自己的体会、认识与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