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开始读学校推荐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
午间,我静静地阅读着,边读边做着旁批。“同感!”“说得有道理!”“同意此观点!”“不同意此观点”……我渐渐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第56号教室里发生的许多事情,对我来说既是那样熟悉,又是那样陌生。从“教室里的火”到“寻找第六阶段”,我一口气看完了。虽然还没看完全书,但却让我表达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大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短短的两个章节,不但勾起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也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班级管理。
记得刚工作的时候,我就担任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当时小学是六年制),并兼做班主任。一段时间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学校里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在实践中几乎用不上,更多的是靠虚心地、有时甚至是“偷偷”地向隔壁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可谓是一边在实践中学习,一边在学习中实践。
刚接的这个班,可能是因为基础不错,以及班干部的工作能力也比较强,也可能是因为我入教育这一行的时间不长,对一切懵懵懂懂,所以在工作中充分地信任学生,许多事情放手让学生去做,我只是在过程中注意观察、引导,事后做好评价和总结工作。渐渐地,我尝到了其中的甜头,体验到了教育的乐趣。
至今,我还记得开学第一次组织学生大扫除的情景。我学着指导老师教我的样,给学生分组,劳动后进行了总结,表扬了一些人。特别是表扬了一些主动擦教室门前走廊的同学(那是份额外的工作)。最后,我只是随口说了一句话:“以后每一次集体活动后我们都要进行总结!”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为了得到我的表扬,常常在每次劳动之后争着去擦教室门前走廊的地面,而每每我或是他们的小组长进行小结,点到他们的姓名,表扬他们的时候,他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得意的神情。就这样,每月一次的全校卫生大扫除,我们班总是全校最干净的那个班级,我的心里也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
记得有一次卫生大扫除,我在前一天进行了工作的布置与分工。第二天中午,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教室里的每一个人都在认真地劳动着,但是教室里却静得出奇。看着眼前的一切,我是又惊又喜。我极力掩饰住内心的喜悦,站在讲台前静静地欣赏这一幅美丽的、流动着的画卷。
过了很久,他们好像无视我的存在,该干嘛干嘛,连和我打个招呼的同学都没有。有的人擦完了教室的地面,又静静地走出教室,去擦教室门前的走廊。一切好像有人在无声地指挥着,而这个人显然不是我。
终于到了劳动总结的时间了,终于可以轮到我来讲几句话了。没想到,学生对待我的评价和组长的评价,态度迥然不同,他们似乎更在意组长的评价,对于组长的发言,他们听得更认真,甚至组长说错的地方,他们还针锋相对。当时,我还不能理解其中的缘由,但还是很满足,毕竟事情可以做得很好。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来是集体活动让他们找回了自我,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同伴的认同,让他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愉悦感、成就感、满足感。记得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一个人亲身体验到高尚的道德关系的良好影响时,在精神上做出努力以求得进步的时候,才能进行自我教育。”我想,班级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行动中的体验给个体的精神带来愉悦感,以及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自觉意识觉醒。这也许就是劳伦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阶段”的第六个阶段,即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吧。
可是学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我思索着,寻找着。是班级里约定俗成的规则,是彼此的信任?还是我开放的心态,彼此的尊重,单纯的教育情感?
对,就是规则。生活在集体之中,每个人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而对待游戏规则的前提是每个人必须先和周围的同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记得后来每一次活动结束,我都会组织学生开个总结会,久而久之,学生已经养成习惯。每一个小队都会为维护团体的荣誉,制定自己的“游戏规则”。各小队之间展开了良性的互动与竞争。(www.xing528.com)
对,就是信任。每一件事结束后,我总会留一些时间,跟学生探讨怎样可以做得更好,因为我始终相信我的每一个学生能够做得更好。我不但这样想,更是坦诚地告诉我的学生。
对,就是开放的心态。在他们中间,我不是《放牛班的春天》里的校长,更不是一个警察。学生生活在集体之中,能畅所欲言,敢想敢做。而我在听取了他们的想法后,更多的是表示支持、鼓励,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记得到了第二学期,班级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几个喜欢读书的女同学,居然把楼梯拐角处的一个废弃的消防器材橱窗改造成了图书角,她们自制宣传广告、借书卡,并向全校开放。由于这些书都是当下最流行的学生书籍,所以受到了许多学生的青睐。还有的针对班级一部分同学乱花零用钱的现象,自发地在班级里组建了一个“银行”,并进行了内部分工,有行长、出纳、保安。每每看到他们带着几百块钱进出校园的时候,每每向他们说出我的担心的时候,他们总是笑着说:“老师,肯定没问题!”原来他们对每一个细节都作了周密的安排。对于存银行的钱产生的利息,他们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大家喜欢的学习用品、书籍来作为奖励。瞧!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真是要对他们刮目相看了。
对,就是单纯的教育情感。刚工作,我对各项考核两眼一抹黑,整天的工作就是去研究备课、上课,研究我的学生,研究我的班级管理。总之,一头钻进了我的“一亩三分地”。但是,到头来我发现我的学生们早已研究透了我。他们心里非常清楚,什么事情我会同意,什么事情我会支持,什么事情我会反对。也正是摒弃了教育的功利,才让我看到原来教育如此精彩。
“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
“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
“老师可以带班级,但决定这个班级优秀或平庸的,是班上的学生。”
…………
雷夫的话不断地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他让我不断回想起我的教育故事,也不断反思、改变我的教育观念。
新基础教育研究理论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作为班主任,要积极做好班级建设工作。学生在班级建设中则具有较之课堂教学更大的自主决策、践行、锻炼与发展的空间。教师在班级建设中的任务要直接指向学生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教师的作用应更多体现在价值导向和策略选择上,不断提升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能力,这样,班级才会处处充满成长的气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