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足音教师培训与考察:蜕变成就新自我

足音教师培训与考察:蜕变成就新自我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2年3月,我有幸成了上海市第三期“双名工程”名师后备培养对象的一员。五年来,两位导师精心安排,悉心指导,理论与实践并重。师德,是一名教师身上最为熠熠发亮的品格。作为上海市第三期“双名工程”名师后备班的学员,首先应该成为师德的典范。教师要全方面地关心学生的成长,教师要相信和尊重学生。相信,亦谓信任,是一种期盼,是对学生成长的深深期待。特别是2016年3月的福州之行,

足音教师培训与考察:蜕变成就新自我

2012年3月,我有幸成了上海市第三期“双名工程”(即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名师后备培养对象的一员。一年多来,我在基地两位导师的引领下,走进大师,与大师对话,领略大师的课堂魅力;与学员一起研究课堂,追溯语文的本真。

时光匆匆,2017年,五年的名师基地学习即将画上句号。翻阅五年的学习、读书笔记,一幕幕仿佛电影回放一般,令人难忘。

五年来,我们基地14位学员与两位导师相约星期二,风雨无阻,足迹遍布闵行、松江、青浦嘉定、普陀、奉贤。

五年来,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实践。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思维在碰撞中闪现智慧的火花。

五年来,我们与多位教育专家面对面,聆听最前沿的理论与实践。我们亲历语文教学现场,观摩语文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五年来,两位导师精心安排,悉心指导,理论与实践并重。李老师(李永元,特级教师,原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研修中心主任)侧重于思想理论的引导,每次学习之后会安排我们讨论交流,并作点拨与提升,把我们带向正确的研究方向;谢老师(谢江峰,特级教师,松江区第三实验小学校长)侧重于教学实践的引导,经常以自己的课堂实践为我们做示范,让我们重新认识语文和课堂。

五年来,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语文研究主阵地——课堂,不断在反思中重建,在重建中前行,努力践行“上儿童喜欢的语文课”的理念。

五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回顾这五年一路走来,我们充满了执着与追求。

师者,德之大也

古语有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由此可见,为人之根本必须先立德,同理为师者亦然。师德,是一名教师身上最为熠熠发亮的品格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因此,教育是一种唤醒,是一个心灵感动一个个心灵,是一个人与一群人的思想碰撞,是一个生命个体与一群生命个体的灵魂沟通,是生命与生命间的对话。

作为上海市第三期“双名工程”名师后备班的学员,首先应该成为师德的典范。两位导师经常告诫我们:师德是底线。师德首先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爱上。教师要全方面地关心学生的成长,教师要相信和尊重学生。

相信,亦谓信任,是一种期盼,是对学生成长的深深期待。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个体,他们生活在群体之中,需要得到同伴的信任,有了他信,才会自信;有了自信,才能勇敢地去面对生活的每一天,才敢于去接受困难的挑战。

相信是一种信念,是对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潜在性的坚定信念。保尔朗格朗指出:“教育的真正对象是全面的人,是处在各种环境中的人,是担负着各种社会责任的人,简言之,是具体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没有哪样的人,他的身上未被赋予天资和可能性……”

学习,知博而行进

还记得2012年的春天,李老师在基地启动仪式上对我们的谆谆教诲——“知识可以有一点,但是,专业无止境,专业只有台阶,永远没有句号”。之后的几年,我们在两位导师的带领下,开始了愉快的学习、探索、实践之旅。

首先是向书本学。

有人说,学习是为了丰厚教师的积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读书是教师日常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李老师常对我们说,“要让阅读成为一种常态与习惯”。两位老师更是常向我们推荐阅读的书目。于是,我们开始利用茶余饭后的空闲时间阅读。从王荣生的《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到钱理群、孙绍振的《解读语文》,从窦桂梅的《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到《教育心理学》……阅读,让我们有了“第三只眼睛”,我们通过学习来克服自己的“近视”、盲目和浅薄。当时,我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又重点精读了一本书——《教学原理》,作者是日本广岛大学名誉教授佐藤正夫。大概是阴差阳错的缘故,我将佐藤学和佐藤正夫等同于一个人(首先因为两者同为日本人,而且两人的名气一样很大)。拿到该书,我便废寝忘食地读起来,边读边做批注。直到福州全国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大会上,我见到了站在面前的佐藤学先生,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拜读的《教学原理》一书的作者早已仙逝。但也因为这次的阴差阳错,才有了另外一份收获。

该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教学论的历史发展,勾画了从古典教学论、近代教学论到现代教学论的发展线索。书中对教学内容的历史变革与选择,教学过程的本质、结构、阶段,教学方法的本质和分类,教学中的教育、教学组织等问题都做了较为详细的阐释,让我又重新对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问题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当下人们关注的一些焦点问题,诸如“尊重儿童学习”,就是指教师有责任创设儿童渴望学习的条件,使每一个儿童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再如对于母语教学,夸美纽斯认为,“母语学习,要从练习流利地阅读母语读本开始,接着,根据文法进行正确、迅速及确实书写的练习,最后,教授母语文法”。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也强调了母语学习的重要性:“语文学习,并非因为它们本身是博学或智慧的一部分,而是因为凭借它,可使我们获得知识,并向他人传授知识。因此语文学习是必须的。”

对于这本书的精读,更好地弥补了我在学校学习的不足,让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更全面地认识与教育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

其次,向专家学。

第三期上海市“双名工程”小语一组培养基地导师李永元(中)、谢江峰(右)正在听基地学员研究课

五年来,于漪、吴立岗、吴忠豪、王荣生、郑少鸣、丁炜等一大批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我们的成长给予了帮助和指导,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薛法根、张祖庆、林莘、蒋军晶等一大批名师示范课,为我们的课堂实践指明了方向。有人说,现场学习力是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现场学习力表现为专注力、捕捉力、转化力。我们每每遇到教学公开课的时候,都能把自己放进去,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大脑思考,特别是思考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努力为转化而学习。(www.xing528.com)

五年里,我们相聚桂林,一起观摩全国阅读教学大赛;我们相聚无锡、福州,参加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的教学展示活动;我们相聚青浦,参加第四届“两岸三地语文教学圆桌论坛”暨散文教学主题报告会……特别是2016年3月的福州之行,印象尤为深刻。

当再一次聆听吴忠豪教授报告的时候,我对于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不再陌生。福州会议上的一节节语言实践课仿佛又历历在目,自己日常课堂教学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促人思考,催人奋进。回想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内容讲内容,进行字词句段的分析,将文章教得支离破碎的现象仍然存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实践,在语言积累与实践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是语文姓“语”的必由之路。

再次,向同伴学。

我们小语一组的14位学员,来自6个不同的区县,大家相聚在一起,除了一起跟随导师学习、研究,14位学员本身就是14个丰富的学习资源,他们身上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与创造。

教研员岗位上的学员,他们视野开阔,研究意识强,善于利用团队力量攻坚克难。研究的领域常常是区域层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且牵一发而动全身。

走上校长岗位的学员,能够站在学校的高度,在学习中思考实践的转化,他们的眼中,除了自己,还要思考学校的发展和更多教师的专业成长。

担任管理者的学员,他们每一个人仍然坚守一线的教学工作。虽工作事务繁忙,但是能够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常常在有效及高效教学上下狠功夫。

一线普通学员对实践最有体会,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是他们常常思考的问题。他们的转化力是那样惊人,实践中常常有创新和发现。每次基地活动的时候,即是智慧碰撞的时候,大家畅所欲言。

最后,向实践学。

向实践学,更多的是向实践的成果学习。前人研究的成果是智慧的结晶,学习前人的实践成果与智慧,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有时“拿来主义”也是学习的一条捷径。五年来,基地带领我们积极开发“微课程”——“中国当代语文教学流派特色分析”。我们14位学员一起研究魏书生、李敬尧、李吉林等人的教改实验,从中汲取成功的经验、智慧的营养,寻找可以借鉴的地方。我们一起制作“微视频”,积极进行教改实验的成果转化。我在研究魏书生、李敬尧、臧永年三位前辈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教学不在于灌,而在于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等微课程视频。

实践,成就更好的自己

课堂,是一个教师成长的舞台,也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五年里,我紧紧围绕研究课题——“文本价值与学生独特体验的冲突与应对策略研究”开展课堂实践,不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课堂的形式进行分享,先后开设了“想别人没想到的”“律师林肯”“旅游计划书的设计”“天鹅的故事”等研究课。同时,在学生积累语言、进行语言实践方面进行扎实研究与推进。备课的时候,常常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要教的内容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还存在哪些困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是否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绝大多数学生会怎样学习呢?学生知识迁移的障碍点在哪?出现这些问题又该如何应对?……

2013年11月,我执教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旅游计划书的设计”语言实践活动研究课

实践中,我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首先是精准把握学情。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只有透彻了解学情,教学才更有效、更高效。比如在教学《大仓老师》一课时,学生对于大仓老师“充满活力”的特点,借助语言,品读感悟,自然明白,但是,对大仓老师“朴实正直”的品质理解起来则有些难度。而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则是这节课需要重点思考的。

其次是精心设计教学。

一节课只有35分钟,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时需要长文短教,抓住重点的段落重锤侧击;有时需要去粗取精,根据文本特点或单元训练重点,有针对性地教学;有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最后是精巧语言实践。

学生学得再多,不能进行迁移和灵活运用,终将不能变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课堂上,教师还需要针对单元及教材的知识点,精巧设计语言训练,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力求让听、说、读、写贯穿课堂始终。如教学《大仓老师》一课,大仓老师开学那天的自我介绍非常有特点,寥寥几笔就把一位充满活力、赢得学生好感的老师呈现在读者面前。课堂上,在学生品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学着大仓老师的样来进行复述。学生走到讲台前,模仿大仓老师一个“跳”跃,登上“主席台”。一个“跳”字,让大仓老师的活力展现无遗,简短的介绍让人印象深刻。在复述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大仓老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自己的,然后仿照大仓老师的自我介绍来介绍自己。这样,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既体会了大仓老师一颗充满活力的、年轻的心,又进行了言语实践,兴趣盎然。

五年的基地培训已经结束,充满了不舍与留念,既有对两位导师的感恩与感谢,更有同伴之间的互助与友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