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改变课程主导权,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

如何改变课程主导权,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是解决“为谁而改”的问题,还是要解决“改什么”“怎样改”的问题,都离不开教师。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我们的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的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因此提高。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教师要敢于放手,学习能力来自“开放”。“生本教育”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靠自己,成长靠自己,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如何改变课程主导权,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

无论是解决“为谁而改”的问题,还是要解决“改什么”“怎样改”的问题,都离不开教师。课程改革首先发生在学校的课堂上,学校教育的施行者是教师,教师不发展,课改难成功。这样,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就成了一个不可回避且极为重要的问题。可以说没有专业发展的教师,就没有个性发展的学生。

学生观:起点非零

过去的教育一般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从而导致人们在内心里总是不相信学生,总担心他们这也出错,那也出错。表现在教育上,就是教师代替学生完成本应由学生本人完成的学习任务。

教师往往有个误区,以为上课前学生对新知识一无所知,教师不讲学生就不会,所以一定要从头讲起,讲深讲透。殊不知学生已经有了知识储备,已经有了内存。新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而是七分熟,三分生。这样可以利用“七分熟”的旧知识作为基础,去学习“三分生”的新知识。

有一个寓言故事可以来类比我们当前的教学:有人送了一辆汽车给一个印第安老人,这位老人找来四匹最好的马,把汽车绑在马的后面,他试图通过马的跑动带动汽车的运动。有的教师总以为学生的学习是非得要老师去带动不可的。这就恰如那个把汽车绑在马后面的印第安老人一样,他不知道汽车是可以自己运动的。

“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杰作”。我们的儿童,我们的学生,是人类亿万年发展的成果,承接了人类生命的全部精彩。他们的起点非零,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所谓本能,是天生而会。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而且这种潜能、天性、本能的存在,对于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与形成必备的能力和品德来说,不仅是足够的,而且是足以超越的。

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孩子本身,远比那些硬件、电脑、高科技手段都要紧得多。只有当他的潜能真正被激发,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提高。把学生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是教育理念的革命性创新,是解决以往我们所认为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的有效出路。

所以,我们认为可以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来获得知识。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是学生自己,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教育的天职,就在于成全、调动和发挥这种本能,而非压抑与漠视。

杜威说: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加给青年和儿童,而是开发儿童和青年与生俱来的潜能!

邓小平解决农民积极性的办法是把土地还给农民,同样,解决学生积极性的办法是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中曾指出:“未来的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这个难题,换言之,就是如何让受教育者自己培养自己的问题。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

我们的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的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因此提高。然而,当我们把知识划分得十分细密,又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时,学生的思维就被局限住了。他们没有必要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后来就懒得想。实际上这就是学生对违背自然教育的报复。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 “忘我”的课堂。

教师观:生命的放牧者

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学生当然也需要教师的帮助,但是这种帮助不是居于教学的核心地位,而是处于辅助性地位。教师的意义不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像牧者一样,把学生带到水草丰富的地方,让他们吃饱;风暴来了,我们带他们找地方躲避;狼来了,我们要事先有所警惕……教师要敢于放手,学习能力来自“开放”。穷人的孩子为什么早当家、能当家?

有人认为育儿有两件事是最成功的,一件是学会说话,一件是学会走路。按理说,学会这两件事是十分困难的,可是家长并没有刻意去教,是孩子自己学会的。当孩子能站立的时候,最笨的妈妈也知道要放手让孩子自己走。永远抱在妈妈怀里的孩子,是学不会走路的。教师应该从这里得到启示,为什么我们连最笨的妈妈都不如,抱着孩子不放呢?

人生下来就有着自我发展的巨大潜能和内在动力,教师主要职责是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力。

教学观:教皈依

简单而言,传统教学可以归结为“我教你”三个字。我们为教师的教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帮助教师制定参考书、组织教师的教学竞赛,等等,这些工作不能说是无意义的,但过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忽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的学,也就忽视学生本身。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是在重复着高耗低效的劳动,学生被看成白纸,老师画什么,它就是什么;学生被当成水桶,老师灌什么,它就装什么;学生有时还被比喻成橡皮泥,老师怎么捏,它就成什么样……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靠自己,成长靠自己,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展示孩子信息储存的地方,是展示孩子学习成果和思考的地方。只有当“教堂”变成“学堂”时,课堂才是生动的、生活的、生成的、生态的和生命的。孩子的兴奋是学习的动力,更是教学的能量所在。

有人曾经问,什么是教学?有专家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在这里,我们就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母亲教孩子学爬”的启示:母亲是如何教孩子学爬的呢?不是做示范动作,在地上爬给孩子看;不是讲爬的动作要领给孩子听;也不是手把手地教孩子爬。而是拿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在孩子的面前晃动,引诱他。这种方法是 “导”,不是“教”。

如果我们的教师无限制地占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们便会失去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把自己定位演员的角色,想把自己知道的一切告诉学生,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学生们就会置身事外,就不会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如果我们对所有问题都强调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出现与标准答案不一样的观点,学生们便不敢再去思考,最终便成为学习的旁观者!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他们都愿意成为探索者和发现者,只要他们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就有可能成为探索者和发现者!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做事;在于引导学生负起学习的责任而不是尽情地表演,不是一味地灌输。要知道知识不是东西,教学也不是传递东西,知识要靠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后自己独立完成建构起来。

我们只有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腾出展示的舞台,学生们才有可能亲身参与到学习中来。要相信我们的学生,相信学生就是相信自己,不相信学生就会压制学生。我们应该首先给学生提出具体的任务和目标,鼓励他们去向着目标奋斗,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相应帮助,他们便能自由翱翔,永远保持学习的兴趣,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样他们就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改变课堂教学流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有人说:“生源相同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取决于模式;模式相同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取决于生源。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进行课堂改革,彻底改变教学模式。”

邱学华有篇文章,标题叫《请不要告诉我,让我先试一试》。

他说,标题上的这句话是用学生的口气说的,意思是请老师不要把现存的结论告诉学生,先让他们自己去试一试。这句话简明扼要,既阐明了尝试教学思想的实质,又揭示了具体操作的方法,一目了然。把“先讲后练”改成“先练后讲”,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一上课教师提出尝试问题,让学生先练,学生必然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学生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主动行为:

看到尝试题后,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想一想自己能不能做出来;

遇到困难会主动去自学课本,在课本中寻找解答线索;

再遇到困难会主动向别人请教;

做完尝试题后,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就主动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最后会主动要求请教师指点迷津。

以上每步都是学生主动行为,因此“先练后讲”后,才能真正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所以,从“先讲后练”改变到“先练后讲”会引发课堂教学的根本变化,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教师的角色转换。

从“先讲后练”到“先练后讲”,虽然只是前后顺序调换一下,可这是教育思想的巨大变化,是传统教育观向现代教育观的转变。前者强调教师是主宰,是接受性学习;后者强调学生为主体,是尝试性学习,也是自主学习。(www.xing528.com)

引导学生自学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理念。

这里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必须抓住教学模式这个根本,从“先讲后练”改变到“先练后讲”。一步走对,全盘皆活。正所谓“试一下,海阔天空”。

“课堂改革”必须基于一个基本的观念:充分地相信学生,完全彻底地相信学生,把学生当人看。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共同特征:注重预习;注重互动;注重生成。

注重预习

有的学校课前把“讲学稿”发给学生,学生拿到“讲学稿”后根据其内容认真进行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要解决“讲学稿”中基础题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在使用“讲学稿”时做到三点: 自觉、主动、独立。“学案”实际是“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

还有的学校“先学”,不是要求学生堂堂课前预习,因为课前预习也有一些困难:如难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按要求做到,有时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无教师指导达不到相应的效果等。而课堂中的先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围绕课时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注重互动

通过“自学”,学生有许多的“问题”需要交流。这时,老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互通有无,优势互补。通过“生生互动”,一般的“问题”大都可以解决,余下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师生互动”时让老师和全班同学帮助解决。

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能自由地参与探究和讨论时,学生学得最投入,也学得最好。

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竞争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不断激励学生发挥潜能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探索带来的无穷乐趣,享受到成功带来的愉悦。

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注重生成

一天一个老师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提问。老师的意图是要学生说出司马光聪明或者机智、勇敢之类的,然后因势利导学生们学习这种精神。学生们纷纷举手,积极发言的热情很让我高兴

但第一个学生的问题差点让我郁闷掉。她问:老师,什么是缸?

我晕!你初中生了,不知道什么是缸?哎!也是,现在的城市哪有缸了,难怪孩子们不知道。看到大多数学生都用同样迷惑的神情望着我,我只好在黑板上画了个缸的形状,告诉大家,缸是一种常见的家用容器

第二个学生的问题是:哪买的缸?多少钱一个?

我说,这个问题不重要,下一个!

可那个学生还问:很重要的,老师,如果那个缸很贵,我总不会把我家最贵重的电脑砸了吧?

我瞪了他一眼:那缸不是司马光家的。下一个同学!

第三个同学问:缸是干什么用的?

又是一个超幼稚的问题。

一个学生抢着说:“我知道,我爷爷奶奶家用缸腌酸菜咸菜。”如此出色学生是谁教出来的?

我只好解释说明:古时候每家都有一口缸是专门用来存水的。

第四个学生马上问:他们家经常停水还是欠水费了?

看来对学生开历史课真的很重要。不得不解释:那时候没有自来水,人们都是取来河水或井水存在缸里每天用。

连自来水都没有,说明古代人很笨,还是我们现代人聪明。那个学生发出感慨。

第五个学生:那个缸放在哪里?

你个白痴!我心里说。我有点不耐烦了,斥责他刚才老师讲故事时干吗去了,是不是没有认真听讲?我明明讲了放在院子里,你站着听一会!

他申辩:老师我认真听了,我的意思是问,那个缸放在院子里的哪个地方?是院墙边还是院门口还是屋檐下还是院中间?

这个我哪知道!司马光也没有留下回忆录详细说明,再说放哪小孩不都掉进去了吗?别找借口,继续站着!

第六个学生:那缸为什么没有盖子?若有了盖子小孩就不会掉下去了。再说古代人也应该讲卫生啊,没有盖子,灰尘昆虫脏东西什么的都往里掉,人吃了会得病……

我……这都哪跟哪呀!有盖子的,掉到一边去了。我意识到这样提问下去不是办法,弄不好会被这帮笨蛋扯得昏掉,只好拿出屡试不爽的老办法,提问领悟能力强的好学生。我示意体育委员。

体育委员:“那缸有多高?”他也昏头昏脑随着前面的思路走。

大概……到我肩膀这么高吧!本来想说和我一米八的个头一般高,可我也没见过那么高的缸,可说太矮了司马光也就不用救了。

劳动委员看到我的示意:那么高,小孩是怎么上去的?有梯子还是从高处跳进去的?换了我可上不去。大石头多大?司马光多大?老师您讲了司马光当时也是个孩子,那他抱得动大石头吗?那缸里的水要是不够深,小孩掉进去也不会有危险,就不用救了。这家伙不顾我已铁青的脸色自顾自地说下去。

既然要救,证明缸里的水足够深或者是满缸水。能承受那么多水的压强而缸没有破说明缸壁是够厚够坚固的。司马光既然只是小孩子,抱不动大石头,那么他拿小石头能砸破那够厚够坚固的大缸吗?不可能!就算他拿出铁杵磨成针的精神,一下下耐心地砸,直到砸破为止,就算他最终把缸真的砸破了,那小孩估计早就淹死了,所以……

Sto p!我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班长身上: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班长站起来,深吸了一口气:“老师,我得到的启发和同学们是一样的,就是——这个故事——是假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