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国时期强国秦国与弱国魏国的力量对比与秦国的改革

战国时期强国秦国与弱国魏国的力量对比与秦国的改革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国时期,向来是强国吞并弱国,自然界的法则在这段时期内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力就是一切,魏国在当时可谓国力强盛,无国能出其右,而秦国仍然是西部边陲的一个穷困潦倒的弱国。商鞅在仕秦之后,依据秦法对秦国内斗的现象进行了处理,一次性就斩首数百人,这个数字是每年秦国斩首人数的好几倍。

战国时期强国秦国与弱国魏国的力量对比与秦国的改革

女儿上中学开始学习历史了,她时常会问一些历史问题,好多我都答不上来,为了能和女儿有话聊,也为了不在女儿面前显得无知,于是决定从春秋战国开始按历史时代的顺序补一补历史知识。我选择了两种方式:一是利用做家务等的时间通过喜马拉雅收听一些节目: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王立群读《史记》、易中天“品《三国》”……二是利用一些空闲时间读书,我选择从《大秦帝国》开始读起。

这是一部雄浑、厚重、沉郁的书,一部轻松、热血、青春的书,一部怎么形容也不为过的书,因为它叙述的内容包含了太多的故事,因为它描绘的时代呈现了太多的元素。读这书的时间,我非常快乐也非常感怀,我的心也随着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为“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铮铮誓词而热血澎湃;为商鞅大义凛然的慷慨赴死而心怀敬意。

作者孙皓辉在开篇前言里写道:“虽然我们没有忘记秦帝国,但却也淡漠了那个时代的勇气与创造力。”民族的精神,是国家的脊梁,更多的人苏醒,民族才有希望。秦国地处西北,文化经济相对落后,被中原诸侯称为戎狄的边陲诸侯,却一跃而起,最终统一了六国。根源在哪里?在于“大争之世”求变图存的毅力,在于“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精神根基。

翻开《大秦帝国》第一部,我就为书中朴实的秦人精神所折服。秦人质朴,但质朴不是愚笨。战国时期,向来是强国吞并弱国,自然界的法则在这段时期内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力就是一切,魏国在当时可谓国力强盛,无国能出其右,而秦国仍然是西部边陲的一个穷困潦倒的弱国。在这种背景下,魏国举兵侵犯秦国之时,秦国举国上下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取得了胜利。这个在当时不能不让人感到非常意外。是什么使秦国赢了那场战争?没错,正是秦人。

秦国生产技术落后,国库并不殷实,可以说秦国比当时任何一个国家都渴望和平,从而为自己的发展争取时间,所以秦国不希望开战,这并不是说秦国畏惧战争。秦人粗犷,但秦人明事理,亡国奴他们不做,他们有血性,宁可战死也不愿苟活,只要国家有需要,秦人随时准备着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

想到这里,突然理解了,当秦孝公倾秦国之财力使景监赂六国以破六国联合灭秦的计谋时,所承受的压力以及自己作为一名秦人的心痛。作为一位国君,没能带领着自己的国人走向富强,反而需要贿赂六国以求存国,对于秦孝公来说这是何等的耻辱!

古语有云:“知耻而后勇。”这句话对秦人来说愈加贴切,正是秦人的这股不服输、不认命的劲头,最后拯救了秦国,强大了秦国。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当年魏惠王携五国国君剑指秦国会盟分秦,立誓“天下自此无秦”,数百年之后,秦王政大朝会于咸阳,用实际行动向天下宣称:天下自此无六国!(www.xing528.com)

《黑色裂变》中写商鞅自魏国初到秦国之后,勘察秦国十余县,深知秦人的疾苦,同时也感受到了秦人的朴实和铮铮血性。几千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商鞅以及他的秦法在当时的秦国深得人心。及至后来,商鞅被秦惠王嬴驷车裂,百姓个个挥泪恸哭,最后尊称商鞅为“法圣”。秦人,他们虽然讷于言谈,但是他们敢爱敢恨、质朴、务实并且有血性。他们的心中有一杆秤和一把尺,称得出孰轻孰重,量得出谁善谁恶。而当我们习惯于对某一些历史人物歌功颂德的时候,当我们习惯于为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所折服的时候,低下头,我们是否还能看见他们身后那无数的人民?

商鞅在仕秦之后,依据秦法对秦国内斗的现象进行了处理,一次性就斩首数百人,这个数字是每年秦国斩首人数的好几倍。当年为秦孝公镌刻国耻石的老白驼也在被斩首之列。他在高呼“私仇是小,国仇是大”之后就像烈士一样慷慨赴死。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国举国上下没有陷入动乱,反而百姓人人以秦法为准绳,严格遵守秦法,唯此,商鞅新法在秦国可行,秦国有救!

诚然,商鞅拯救秦国于危难之时,用毕生的心血铸就了秦法,商鞅成就了秦国,成就了秦人,为日后秦国能一统华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堪称法之大家,仁之大者!但同时,秦人也用自己的行动和精神成就了商鞅。

我不能想象如果商鞅没有出仕秦国,历史将会怎样,毕竟历史不能有如果。但是我相信,在当时的战国时期,但有秦人在,就有秦国在。

我的耳畔至今仍经常响起那句铿锵有力的誓词: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