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全面保障健康教育

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全面保障健康教育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 “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留守儿童”的实情,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全面保障健康教育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不断转移,但是离乡人口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家中,由父母一方留下照顾,或夫妻双双进城而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戚朋友照顾。由此,社会上便产生了 “留守儿童”——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些孩子基本上处于受义务教育阶段,其分布广,人数多,特别是贵州“留守儿童”死亡事件,惨痛的教训提醒我们要下功夫研究解决这些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由于家庭监护力度不够,必然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许多问题。这些孩子容易形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打架、偷盗等不良习气;有的出现了性格缺陷:任性、冷漠、 自卑、郁闷、敏感、孤独、胆怯等等;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并且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父母单方教育的,不能给孩子全部的爱。“留守儿童”中,一部分是父母一人在家,一人外出务工,这样就使其中的一位父母成为“内外一把手”。不仅要操劳家务,而且还要忙农活等。因此有些只能管生活,对于孩子的辅导筋疲力尽,有的更无从下手。这样“留守儿童”的学习怎样谈得上好呢?更无从谈起细心和耐心的教育孩子了,这样怎能使孩子享受爱呢?

隔代教育,只给溺爱。好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出去打工,就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他们只管孩子的吃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要让孩子吃好、玩好。有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本身文化程度不高,也不懂得怎样来辅导孩子。把孩子放任自流,只管好生活,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出现问题时,却是包庇,不给孩子的父母说,严重的时候也只是说说而已,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娇气、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很容易惯孩子一身的不良习惯,因此导致学生自以为是,对人没礼貌,学习懒散、拖拉,从而使心理扭曲……

寄人篱下,无法让孩子享受“爱”。“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寄养在亲戚家里。毕竟不是和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难免让孩子在心理上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这样就形成了胆小、陌生、怕事的感觉。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一样,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于是这部分留守儿童就只有放任自流了。

找临时监护人,无法给孩子关爱。一些父母为了生计,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照顾孩子,就随便找一个临时监护人,让临时监护人全盘监管孩子。“留守儿童”衣食住行、学习辅导等方面都由这些临时监护人监管,这些监护人给得了孩子全部爱吗?有些临时监护人,本来生活都不富裕,怎能对孩子提供舒适的衣食住行呢?有的临时监护人文化程度不高,能给孩子辅导功课吗?这样“留守儿童”怎样享受到像父母一样的爱呢?因此许多“留守儿童”被放任自流,有的甚至蒙上被歧视的阴影。

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 “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真情关爱,“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订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任务。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

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在“留守儿童”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配对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代理家长”。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儿童”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针对“留守儿童”的实情,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沐浴着三月的春风,想想我校的“留守儿童”们,针对“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把“留守儿童”分为三类:优秀、一般和更差的。下面我们将三种类型的“留守儿童”进行逐一分析:

第一类是“留守儿童” 自身条件较好,学生成绩等各方面都很优异。

颖颖可以算班上成绩优异的同学,不仅成绩名列前茅,还有许多特长,跳舞和画画特别好,利用学习之余,还上了特长班,可以算是班上品学兼优的学生了,一直是班上孩子们学生的榜样,也是我所帮扶的“留守儿童”。因此,带着一丝好奇来到了颖颖的家里,颖颖的奶奶非常热情地招呼我们,虽说是出租房,但是单元房,家里很整洁。看到这一幕幕的时候,我的心里才算放心。难怪颖颖衣服穿得那样干净呢,在学习上很麻利,作业书写工整,作文写得特别好,经常被作为范文,给全班同学范读……

(点评)我们思考着,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其实,不是说只要是“留守儿童”就是各方面不好,其实这也与自身的原因有关。班上像颖颖这样品学兼优的孩子还有几位,想到全校“留守儿童”中,优秀的学生也占一定的比例,为什么优秀者会一直优秀呢?

其实,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这部分“留守儿童”虽然被留守在家里,可父母经常牵挂在家里的孩子,时常给孩子打电话、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见到孩子,这样一来,孩子和父母几乎不存在距离感。孩子的爱几乎很健全,再加上爷爷、奶奶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孩子的内心就更加充满阳光,不管什么问题来了,总有坚强的后盾,他们阳光自信地成长着。因此,这部分孩子老师不用担心,他们不仅阳光、 自信,还具有耐挫折的能力,面对困难时,只要老师帮助疏导好,很快就能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自信是孩子学习的动力,一部分“留守儿童”本来自身条件都很优越,这样在家长的关爱下,再加上老师的精心呵护,这些孩子也日趋优秀。成为班上好多同学学习的榜样,这些与老师的精心呵护是分不开的,更要感谢老师们的耐心和细心。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三千多孩子的大群体来说,老师应该在多鼓励这些优秀 “留守儿童”的基础上,给其他“留守儿童”树立榜样,让班级凝聚正能量,鼓励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

还可以鼓励这些品学兼优的“留守儿童”,成为老师的小助手,帮助老师管理班级。这样就更加让孩子拥有自信,享受阳光,鼓舞孩子日趋完善,锻炼孩子成为全能的小能手,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点睛之笔”。

第二类,就是“留守儿童”中的中等生。(www.xing528.com)

涵涵是“留守儿童”中的一名,虽然爸爸、妈妈都离家很近,可是常常是她一个人在家。刚开学涵涵就逃学,一下午没有到校,老师很着急,打电话通知家长。家长立即四处寻找,虽然是放学后发生的事情,但是作为班上的学生,老师很是担心,最后知道回老家了,才算松了口气!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老师更多了一些对她的关爱。经常找她谈心,关心她生活上和学习上的点滴,正是因为多“爱”她了,她渐渐地改变了一些不好的习惯。

(点评)对于涵涵的教育不由得思考: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家长在家里照顾她,中午常常一个人在家,没有人做饭,被寄养在亲戚家里吃饭。涵涵也算作暂时的“留守儿童”,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建议,让家长在家里照顾孩子。于是涵涵的妈妈辞去工作,回家照顾她。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努力,涵涵终于改变了逃学的坏习惯。

这些天,涵涵又有一些不好的苗头,作业又不能按时完成了,对于这样爱逃学的孩子,老师在教育的时候难免困惑,家访送上一本书,这也许是一种温暖的关爱吧!只希望通过老师特别的爱感化她,使她真正地爱上学习,能够按时完成作业。

这些“留守儿童”中,共同的特征就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在家里照顾,可这些爷爷、奶奶都是租房子照顾孩子。为了孩子能够到县城来上学,父母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可爷爷、奶奶在出租的房子里,真能照顾好孩子吗?

东东也是一名中等生,在家访时知道,东东就是由奶奶在出租的房子里照顾,走进屋子一看,简单的陈设,半间房是厨房,还有半间房子放了两张简易床。去家访的时候已经天色蒙蒙黑了,东东的奶奶看到我们两个老师来了,赶快打开电灯,可是光线真的很昏暗,灯开以后,并没有感到有多亮。我们有些震惊:孩子在这样昏暗的灯光里,怎样学习、做作业呢?

由于东东一直是班上的差生,胆子很小,上课也不喜欢发言,作业字迹潦草,家访真的是我们期望已久的。而当我们在家访中看到的一幕幕,又作何解释?难道这些“留守儿童”只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吗?因为班上的“留守儿童”不止东东一个同学,作为老师总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不禁思考,改变“留守儿童”的现状,仅仅是老师的职责吗?“留守儿童”生活的现状,又怎样确保孩子的学习,让他们身心能够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呢?曾经为班上的几个“留守儿童”感慨。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我最大的苦恼——自己是“留守儿童”;还有另一个孩子在日记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我不完整”,特意询问了孩子,“不完整”是什么意思?孩子很郑重地说: “爸爸、妈妈都在外面打工……”孩子的回答让我感到吃惊,他们缺少的爱谁能给予?“留守儿童”的心愿何时能实现?

我们试图通过谈心,给予温暖和帮助的方法让其改变,可这些只能是暂时得到缓解。“留守儿童”内心深处缺失的是“爱”,单单是老师弥补不了的 “爱”,谁能给予“留守儿童”“爱”呢?

倘若“留守儿童”的父母都能像涵涵的父母一样——知道孩子内心的困惑,回家来照顾孩子,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所有的“留守儿童”内心都会充满阳光。可是面对着家庭的经济压力,这只是一种理想,只希望“留守儿童”能跟父母一起去学习,让“留守儿童”享受爱的滋润,使他们能够茁壮成长……

作为老师很留意孩子的一举一动,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多给 “留守儿童”一些爱,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孩子缺失的爱找回来。可是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简单,这些“留守儿童”缺少的是自信,如何把自信归还给孩子呢?

曾经让孩子们写自己的优点,最少归纳20个优点,其实这是为“留守儿童”做的功课,这些孩子,平时缺少的就是自信。怕别的同学笑话他们,经常有不合群的表现,上课不敢举手发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所采取的策略是,让这些孩子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点,老师在讲评孩子优点的这次小练笔时,特别强调,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不是你是“留守儿童”,老师不喜欢你,老师和同学们都希望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大家,从而提高自信,不断地取得进步,大家肯定很喜欢你。话音刚落,我们似乎看到孩子们投来了希望的目光,从眼神中我们看出了这些孩子已经在心里默默地下决心,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三类,就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留守儿童”,导致个别“留守儿童”更差。

其实,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是一种莫大的帮助,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对“留守儿童”也是一种伤害。因为这些“留守儿童” 自身存在着个性差异,难免会出现一部分变得更优秀,另一部分更加糟糕。

康康是班上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离异,由爸爸照顾,爸爸也外出打工了。可不料想爸爸给康康找了一个年轻的妈妈。爸爸哪有更多心思来照顾康康,只有奶奶照顾,可是奶奶已经年迈了。于是,康康的亲戚都来帮助孩子,到处说康康的不幸遭遇,希望更多的好心人来帮助他。这样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使康康更加封闭自己,不喜欢跟孩子们玩,作业马虎,字迹更潦草,成绩不断下降。其实,老师对他投入了更多的爱,只是希望能有所改变,不断的提高班级自信,可是没有丝毫的变化,作为老师真的很担忧,也很着急,试图能够改变。

(点评)想想班上好多孩子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孩子被留守在家里。这些孩子心中的愿望就是能够见到父母,可是一年却难得见到他们一次,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跟父母团聚,有的几年都难得见到父母一次。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好像被堵塞了,在他们的心里觉得自己似乎跟别的同学不一样,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疼爱,人生不完整了。

身为小学一线老师,成天在孩子们中间,经常跟孩子们谈心,可许多“留守儿童”并不一定把自己的心思告诉老师。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从一些孩子的日记中知道他们的内心世界,也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对于一些孩子所期待的就是自己不再是“留守儿童”,他们在日记中谈到自己是“留守儿童”,感到自卑、不完整……

当我们得知这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的时候,一直替他们保守这个秘密。因为他们内心不自信,怕其他孩子嘲笑他们。此时,我也理解了交谈时,孩子不告诉我心思的原因,我黯然泪下。一直在思考,怎样帮助“留守儿童”摆脱这样的现状呢?其实这些孩子,大多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表面上看,似乎不缺少什么?可是他们的内心缺少的是爱,身为老师,只有多给予这些“留守”儿童关爱了,可效果并不明显。

期待早日实现“留守儿童”的梦想——回到父母的身边。对于“留守儿童”的现状,我们一直在思考,也希望通过努力,能取得根本的改变。可由于存在不同的个性差异,效果并不明显。其实“留守儿童”缺少的只是爱,父母的亲情是个神奇的东西,只希望“留守儿童”能够回到父母身边去。

(点评)当我们看到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继续扩大重点高校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政策。”如同一缕春风,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让我们想到了全国更多的“留守儿童”,即将会回到父母的跟前,享受到父母的爱,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啊!

想想孩子们纯真的童趣,这些“留守儿童”心中的梦想即将被实现,身为老师甭提有多高兴,谢谢总理,谢谢党中央的正确决策。

一个制度的制定和落实,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和付诸行动。让我们一起为“留守儿童”的梦想而努力吧!

相约在这个春天里,更多希望之光照耀着我们,让我们在不断的努力中去实现梦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