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导弹在大气层内飞行总是受到空气动力的作用,本小节简要给出部分空气动力学的基本知识。
1.声速与马赫数
当物体在大气中发生振动时,就会对周围大气产生扰动,使大气压强和密度发生微小变化并以一定的速度向周围传播。这一传播速度称为声速,用a表示。声速与气体的温度T存在式(2.2.11)所示的关系:
式中,k为气体的比热比,对于空气k=1.4;R为气体常数,对于空气R=287.1 J/(kg·K);T为气体的热力学温度(单位为K)。
对于空气,式(2.2.11)可表示为
在气温为15℃的海平面上,声速a=340.3 m/s。
马赫数(Mach number)是指气体流动速度v(或飞行器的飞行速度)与当地声速a的比值,通常用Ma表示,
Ma=v/a(2.2.13)
在同一个流场中,各个位置上的运动速度v可能不同,这样各点处的压强P、密度ρ、温度T也就不同,显然各处的声速a就不相同,自然马赫数也不相同。当气体流动的速度v为超声速(Ma>1)和亚声速(Ma<1)时,气体流动的特性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根据气体流动马赫数,把气体的流动分为下面几种状态:低速气流,此时Ma≤0.4;亚声速气流,此时0.4<Ma≤0.75;跨声速气流,此时0.75<Ma≤1.2;超声速气流,此时1.2<Ma<5;高超声速气流,此时Ma≥5。
2.附面层与气动加热
附面层就是附着在表面上的一层流体,其形成原因就在于流体有黏性。水泼到一块平板上,板面被沾上了一层水,就是因为水有黏性,贴近壁面的一层被滞止下来而流不动了,层外的水则继续向前流去。气体流经物体表面与水流相似,也有一层贴附在表面上不动,这是因为气体也有黏性。当然,气体的黏性一般比液体小得多。
图2.9所示为气流流经机翼翼面所产生的附面层。在机翼的前半部分上、下表面上均产生层流附面层,其中的流速剖面如上左圆圈中所示;在机翼的后半部分上、下表面上均产生紊流附面层,其中的流速剖面如上右圆圈中所示。
图2.9 层流附面层和紊流附面层
附面层的流态与气流的黏性系数μ、密度ρ、速度v以及被流经物体的特征长度L有关。雷诺(Reynolds)把这几个影响因素归结为雷诺数Re=ρvL/μ。由层流转变为紊流的雷诺数称为临界雷诺数Ret,所以当Re小于Ret时,附面层的流态为层流,大于Ret时,则流态变为紊流。由试验得知,空气沿平板流动的Ret大约为105。
在层流附面层内,气体的流动呈分层流动状,各层间互不混淆,层内沿壁面法线方向的速度分布近似抛物线形状,在壁面处速度为零,在附面层边界处速度达到外部位流的速度;在紊流附面层内,各层气体微团除了向前运动外,还相互乱窜,因此称其为紊流(也称湍流),层内各点的速度随时间脉动,层内速度沿壁面法线的方向分布。在紊流附面层的底部,当不考虑存在层流底层时,其速度为零;当存在层流底层时,其速度应为底层界面上的速度。在紊流附面层的边界上,速度达到外部位流的速度。
下面介绍附面层理论的工程应用。第一个问题是附面层在气动计算上的应用。
附面层理论本身内容很多,也很复杂。但在飞行器作高速飞行的情况下,附面层实际上只是贴近壁面的一个极薄层,而且在它的边界上速度达到了外部位流的速度。这样一来,当Re很大时,黏性影响区很薄,相对于无黏流的绕流而言,速度因黏性而发生的变化都集中在这个很薄的影响区内,这时区内的法向速度梯度很大,但在这个区以外,法向速度梯度几乎为零,黏性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即当作理想(无黏)流体看待。于是,气体黏性所起的作用可以认为只局限在附面层以内,一旦附面层边界求出,可以此为假想壁面来求解它的无黏流绕流问题。这当然使飞行器的气动计算问题得以大大简化,在工程上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第二个问题是飞行器的气动加热问题。所谓气动加热,实质上是指气流滞止或变慢时由气流能量的全部或部分转变为热能。高速气流的总能量由两部分组成,即动能和热焓。最常见的气动加热有两种,一种是气流被物体阻挡,流动的气体被完全滞止在物体的某前沿部位,这时气流的全部动能都被转化为热能而加在气流滞止的物体部位处。该部位所达到的温度可由高速气流的能量方程来求解,即
既然动能与热焓之和恒为常数,动能降低,热焓就增加,亦即温度增加。当流速降为零时,热焓值最大,此时所达到的温度最高,称为总温,也称为滞止温度,一般以T0表示:
式(2.2.16)就是常用的滞止温度(总温)计算公式。空气的k=1.4,代入上式即得
假如导弹在5 km的高度上(该高度上的气温T=255.65K)以Ma=5的速度飞行,则在其某些前端部位的中心点上出现的总温值可达到T0=1 261℃。这时,为飞行器的结构着想,就要关注气动加热问题。
以上是气动加热的一种情况,下面介绍附面层的存在所引起的气动加热问题。
附面层的存在是由于气体的黏性,黏性导致气体与壁面之间的摩擦,而且由于存在速度梯度,在流层之间也存在摩擦,不管在层流附面层还是紊流附面层中,摩擦都一样存在。有摩擦就会生热,这种热实质上还是由动能的降低转换过来的,这为分析提供了方便。在第一种情况中,速度完全被滞止时的温升,已给出了计算公式(2.2.16)。对附面层的情况除紧贴壁面、速度滞止为零外,稍远,速度虽降低但不为零,而且在附面层边界上速度恢复为外部位流的速度,于是,相应于速度剖面出现了一个温度剖面,一般称它为温度附面层。温度附面层的最底层速度滞止为零,但底层以上速度不为零,而且一般速度梯度较大。这时就不能处于滞止状态,因此也不能完全用式(2.2.16)计算其温度,但对于底层附近的极薄层内,因其极近于滞止状态,故仍用式(2.2.16)加一项修正系数计算其温度,通常称该温度为恢复温度,其表达式为
式中,Tr为恢复温度,即紧贴壁面的气体温度;r为温度恢复系数,其值与普朗特数Pr有关。
当Pr=1时,r=1,这时恢复温度等于滞止温度。对于层流附面层可取r=0.845,对于紊流附面层可取r=0.88。
Tr值对一定的附面层是个定值,但实际附面层底层的温度却与壁面的热状态有关。如果壁面是绝热的,Tr就是壁面温度;如果壁面是冷的,则壁面温度要小于Tr;如果壁面是热的,则壁面温度要大于Tr。
在存在附面层的情况下,所谓壁面的气动加热是附面层的恢复温度高于壁面温度,从而要向壁面内部传热所致。当达到热平衡状态时,壁面的温度即气动加热的温度,这时可用式(2.2.18)计算。
由于气动加热的存在,在设计火箭、导弹,尤其是返回式卫星和再入弹头时,必须考虑壁面的受热问题。
3.气动力和气动力矩(www.xing528.com)
1)常用坐标系
(1)弹体坐标系Ox1 y1 z1。
该坐标系的原点O选在导弹的质心上,Ox1轴取在导弹的纵轴上,指向导弹的头部为正;Oy1轴取在导弹的纵向对称面内,指向上方为正;Oz1轴的位置和正指向按右手定则确定,如图2.10(a)所示。
(2)速度坐标系Ox2 y2 z2。
速度坐标系Ox2 y2 z2的原点O取在导弹的质心上;Ox2轴与导弹质心运动矢量重合,Oy2轴在导弹纵向对称面内,垂直于Ox2轴;Oz2轴按右手定则确定,如图2.10(b)所示。
图2.10 弹体和速度坐标系
(a)弹体坐标系;(b)速度坐标系
(3)攻角α和侧滑角β的定义。
攻角α为导弹质心运动的速度矢量v在导弹纵向对称平面的投影v′与导弹弹体坐标系中Ox1轴之间的夹角。正的攻角沿Oy1轴产生正的升力。
侧滑角β为速度矢量v与导弹纵轴对称平面之间的夹角,正的侧滑角产生负的侧向力(此时的侧向力与Oz1轴的正方向相反)。
攻角和侧滑角示意如图2.11所示。
图2.11 攻角和侧滑角示意
2)气动力
当导弹以一定的速度在大气中运动时,导弹各部分(如翼面、舵面等)都会受到气动力的作用,这些气动力的总和,就是导弹的总气动力F。可将F向任意方向进行分解,F在导弹的对称平面内并垂直于速度矢量v的分量就是升力FL,而F在顺气流速度矢量v方向的分量就是阻力FD,如图2.12(a)所示。气动力产生的原理大致可以分为压力差和摩擦两大类。下面根据压力差和摩擦两方面的原因讨论升力和阻力产生的原因。
(1)升力。
这里以低速理想流为例来解释翼面由压力差产生升力的物理原因。图2.12(b)为气流以一定攻角流过对称翼型的流线图。
图2.12 气动力及升力示意
(a)气动力示意;(b)升力示意
流线是指空气微团流动的路线,流线之间的气体微团不会串流。因此流线好似无形的管壁,两条流线之间的气流像在管道中流动一样,称为流管。把对称翼型以一定角度放在气流中,气流经翼面的前缘,分成上、下两股沿着翼面的上、下表面流动,而在翼面的后缘处重新汇合向后流去。这样在上、下翼面附近的流管就变得不一样了,上表面的流管比下表面的流管细。由质量方程和伯努利方程可知,上表面的流速比下表面的流速快,上表面的压强比下表面的压强小,于是翼面上、下表面的压强不相等,自然就产生升力FL。
在舵面等部件上产生升力的原因,与翼面产生升力的原因类似。
(2)阻力。
阻力按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摩擦阻力、压差阻力、诱导阻力。
①摩擦阻力。摩擦阻力是由大气的黏性产生的。因为有黏性的大气流过导弹表面时,紧贴导弹表面的一层气体速度为零,从导弹表面向外,气流速度才一层比一层加大。气流速度之所以越贴近导弹表面越慢,是由于空气流动受到导弹表面摩擦作用的结果。根据作用和反作用定律,被减慢的空气必然给予导弹表面与飞行方向相反的作用力,这就是摩擦阻力。摩擦阻力不论在低速飞行和超声速飞行时都是存在的。
②压差阻力。空气流过翼面时,在翼面前缘部分受翼面阻挡,流速减慢,压强增大;在翼面后缘,由于气流分离形成涡流区,压强减小。这样翼面前、后便产生压强差,形成阻力。这种由前、后压强差形成的阻力叫作压差阻力。舵面、机身等部件也会产生压差阻力。如果导弹以超声速飞行,还会产生激波阻力,激波阻力实际上是压差阻力的一种。
③诱导阻力。诱导阻力是伴随升力而产生的,如界没有升力,诱导阻力也就等于零。这个由升力“诱导”而产生的阻力,称为诱导阻力。
导弹的诱导阻力主要来自翼面。当翼面有升力时,下表面的压强比上表面的大,下表面的气团力图绕过翼尖流向上表面。这样翼尖部分的气体就发生扭转而形成翼尖涡流。翼尖涡流使流过翼面的大气产生下洗速度,使速度向下倾斜形成下洗流。由下洗流所产生的升力R垂直于下洗流流动方向。R可以分解为垂直于导弹运动方向的分力Y和平行于导弹运动方向的分力X。Y依然起着升力的作用,但是X则起着阻力的作用。这个附加阻力就是诱导阻力,诱导阻力随攻角的增大而增大。
3)气动力矩
作用于导弹上的气动力作用点如不通过导弹的质心,就会产生绕质心的力矩,如图2.13所示。这一力矩可以分解为绕弹体坐标系的3个轴的力矩。绕Oz1轴的力矩称为俯仰力矩Mz,也称为纵向力矩。绕Oy1轴的力矩称为航向力矩,也称为偏航力矩My。绕Ox1轴的力矩称为滚动力矩Mx,也称为倾斜力矩。力矩的方向与对应轴的正方向一致时则为正力矩。
图2.13 气动力矩示意
关于气动力矩,建议读者参考相关空气动力学教材,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详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