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惠利用:纳税筹划实例全集

优惠利用:纳税筹划实例全集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发展生产,是所有纳税人的愿望。所以,通过纳税筹划使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项目符合税收优惠,是当今纳税筹划的一个基本手段和基本方法。但是,逃避纳税和纳税筹划是一对“孪生兄弟”。因此,“S公司”税案对研究和实施纳税筹划具有借鉴意义。部分纳税人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纳税筹划”。也就是说,是该公司的主观“纳税筹划”。分析“S公司”税案纳税筹划的心理基础,就是当事人的侥幸心理。

农品筹划多抵扣 业务流程也关键

组建企业各不同 税收待遇差异大

利用政策筹税收 业务流程是基础

采购农品有讲究 对象不同税有别

下岗就业有优惠 资格认定是前提

“烫手山芋”减免税 争取之前细思量

几乎所有的纳税人都知道,应当用好、用足税收优惠政策,争取税收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纳税筹划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要帮助企业想方设法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但笔者于2008年年初在某地进行专题调研和纳税服务事项操作的过程中,就从一个县级税务机关了解到,该县在革命老区2007年度有18家企业可能享受革命老区税收优惠,但由于有关企业没有申报,从而丢失了获取税收优惠的机会。而且,类似的现象十分普遍。

上述现象其实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则是有些企业本来不能享受税收优惠,却被人为地“纳税筹划”而享受了税收优惠,比如假民政福利企业、假高新技术企业等。在新的政策条件下,这种违法的纳税筹划也变换了花样,比如在购进设备的增值税抵扣、加速折旧、加计扣除等方面做文章,这就给有关企业埋下了涉税风险。

存在上述问题的,既有中小型企业,也有国内知名企业,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注意。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发展生产,是所有纳税人的愿望。所以,通过纳税筹划使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项目符合税收优惠,是当今纳税筹划的一个基本手段和基本方法。但是,逃避纳税和纳税筹划是一对“孪生兄弟”。在许多情况下,这对“孪生兄弟”总是围绕着纳税人转圈儿:你说你不想逃避纳税,你想进行纳税筹划,你操作的也是纳税筹划,但“一不小心”就变成了逃避纳税!所以,本书在此从分析问题开始,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解剖,指出发生问题的原因,帮助纳税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话题的新闻背景

前些时候,笔者参加一个税收优惠政策利用研讨活动,并且在会上进行了交流。为了参加这个活动,笔者会前搜集了部分相关资料。对于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发展生产问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在操作实务中,人们往往只看到利用优惠政策的正面影响,而未注意到在运用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于是,笔者在交流会上就从反面切入,运用部分利用优惠政策失败的案例——“S公司”税案,提醒热衷于纳税筹划的专家和操作人思考。

广东“S公司”税案被披露以后,笔者曾接受《中国财会信报》等三家报纸的采访,媒体发表了笔者对“S公司”税案的看法。生产“M口服液”的广东省S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的情况和有关税案的具体资料在网络上随处可见,通过分析,笔者发现“M口服液”品牌的创始人和S公司掌门人罗某其实也只是想通过纳税筹划降低税收负担,只因操作的思路和方法不当从而形成了纳税筹划大败局。因此,“S公司”税案对研究和实施纳税筹划具有借鉴意义。于是,其有关内容成了本章讨论的背景资料。(www.xing528.com)

“S公司”税案回放

2006年年底,国家税务总局通报了2005年总局参与查处的九起涉税违法大案,其中广东省S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榜上有名。该公司主要生产“M”口服液等产品,本次共应补税款8417.9万元,交滞纳金1715万元,罚款1 268万元,合计为1.14亿元。该起涉税大案是在2004年10月发生的,根据群众举报,广东省国家税务局立案查处了广东省S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虚开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和逃避纳税案。

从已公开的消息中看,罗某显示给众人的一面是:“M”口服液品牌创始人,S公司掌门人,先后获得“南粤巾帼十杰”、“广东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和“广东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荣誉称号,而且是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某市人大常委会常委。罗某未显示给众人的一面是:率S公司长期、多方、大额逃避纳税——共逃避纳税8417.9万元!

广东省S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进行“纳税筹划”的手段和方法十分简单:虚开、不按规定开具农副产品收购发票。由于该公司主要生产“M”口服液等产品,而该产品的原材料——中草药等属于农产品。目前税法虽然对农产品的政策十分明确,但在管理方面,税务机关对农产品的控制和管理却存在薄弱环节。可以这么说,这是全国性的问题,而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个问题就更为突出。广东省S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的管理人员发现这个问题,于是就在2002年1月至2004年10月期间,虚开、不按规定开具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分别为15279份、5422份,并虚列、多报成本和费用,共逃避纳税8417.9万元。

专家视点

在纳税筹划活动中,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纳税筹划,让有关企业享受到税法所规定的优惠,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是目前大多数纳税筹划人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是,上海坤睿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专家指出:无论是有关企业自己操作,还是聘请专家进行纳税筹划,都需要注意法的规定性。也就是说,要注意利用优惠政策的尺度和分寸。

目前,我国的税收政策在多方面都设定了优惠项目。但是,纳税人享受税收优惠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落实到税务管理上,还需要纳税人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或者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申报和审批等。在此基础上,事后还需要不断接受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和检查。

纵观我国现行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产品的税收优惠力度最大。从税务管理的角度讲,目前对农产品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控制的力度也是最弱。比如,税法规定对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自产的农产品免税。但在具体的税务管理活动中,对“农产品生产者”的确认以及对“销售自产的农产品”的界定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实务中,税务管理人员基本上停留在“形式确认”上。如果纳税人在操作过程中不“过分”,管理当局对具体的事项是否真实往往不作过多的追究,这是目前我国税务管理的实际情况。

部分纳税人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纳税筹划”。从各方面的资料来看,“S公司”税案就是这种“纳税筹划”的典型。他们为了利用税收对初级农产品的优惠政策获得更多的税收利益,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手脚。这些手脚清楚地表明,不可能是因为不了解税法,而是纯属刻意。也就是说,是该公司的主观“纳税筹划”。

分析“S公司”税案纳税筹划的心理基础,就是当事人的侥幸心理。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相对落后,所以各种政策都会对其倾斜,税收政策和税务管理也不例外。宽松的社会环境,看到其他企业的不轨行为,经不起利益的诱惑,简单地模仿他人,甚至请人家“传经送宝”。就目前的社会现实而言,较高的逃避纳税成功率以及对逃避纳税查处的力度明显偏轻,使决策者不愿意在纳税筹划方面投入较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据了解,国际上纳税筹划的成本一般占纳税筹划利益的30%~40%),存有较大的投机、侥幸心理。所以,其实最大的涉税风险是存在于企业决策者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之中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